0%

杂曲歌辞。杨柳枝

2025年07月05日

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
那堪更想千年后,谁见杨花入汉宫。

韩琮

译文

梁苑隋堤事已空
昔日梁苑隋堤的繁华盛景早已烟消云散
万条犹舞旧春风
千万条柳枝仍在春风中舞动,仿佛旧时模样
那堪更想千年后
更让人不堪想象的是千年之后
谁见杨花入汉宫
还有谁能见到杨花飘入汉宫的景象

词语注释

梁苑:汉代梁孝王所建的园林,以豪华著称
隋堤:隋炀帝开凿运河时修筑的堤岸,两岸遍植杨柳
那堪:怎能忍受,不堪
杨花:柳絮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隋堤杨柳依旧婆娑起舞,仿若旧时春风未曾离去。梁孝王的兔园、隋炀帝的锦缆龙舟,俱往矣,唯余万条金缕空自摇曳,将盛世风流化作一缕青烟,飘散在历史的长空。

诗人伫立堤岸,指尖拂过千年杨柳的斑驳。那曾系住帝王銮驾的柔条,如今只系得住几片残阳。汉宫倾颓处,杨花纷飞如雪,却再无人为它驻足——昔年班婕妤的团扇诗、赵飞燕的留仙裙,都随着未央宫的瓦砾,埋进时光的荒烟。

这哪里是咏柳?分明是蘸着渭河水,在长安的断碑上写就的悼亡赋。每一笔柔条,都是历史裂痕里长出的青苔;每一声"那堪",都让盛唐气象在晚唐的风中,碎成满地杨花。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杨柳枝》以杨柳为意象载体,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沧桑意境。首句"梁苑隋堤事已空"以历史典故起笔,梁孝王的梁苑与隋炀帝的隋堤曾是杨柳葱茏的繁华象征,如今却成虚空,瞬间拉开时间纵深。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将物质存在的短暂性表现得尤为深刻。

"万条犹舞旧春风"构成精妙的时空对照:人事已非而杨柳依旧,舞动的枝条成为历史无言的见证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赞赏此句"以杨柳的恒常反衬人事的无常",春风"旧"字更暗含循环往复的宇宙意识。这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与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两句将时间维度推向极致,"千年后"的想象使意境骤然开阔。杨花飘入汉宫的意象,既暗用《汉书》中"杨花飘荡入建章"的典故,又创造出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宋诗歌论集》中分析:"诗人以杨花为时间坐标,汉宫代表更古远的辉煌,最终连这细微的见证者也将消逝,完成对历史虚无的三重叩问。"

全诗情感层层递进,从对具体历史场景的凭吊,升华为对永恒与瞬息的哲学思考。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盛赞此诗"以柔婉之笔写沧桑之叹",杨柳意象既承载着生命力的张扬(万条犹舞),又暗示着存在的脆弱(入汉宫而无人见)。这种矛盾张力,正是中晚唐咏史诗"于繁华处见寂寥"的典型表现。

点评

名家点评

刘禹锡《杨柳枝》评析

李颀《诗评》云:
"白乐天、刘梦得杨柳枝词,皆以古调写新意。'万条犹舞旧春风'七字,便觉隋堤烟柳,历历如在目前。末句'谁见杨花入汉宫',忽作千年之叹,于柔媚中见沧桑,此所谓'以乐景写哀'者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
"唐人咏柳,多在'青'字'金'字上着笔。刘宾客独以'旧春风'三字写尽兴亡,更翻进一层作'千年'之问,遂使寻常风物具历史纵深。此即'词之言长'之典范。"

沈德潜《唐诗别裁》批语:
"前二句实写杨柳,后二句虚写感慨。'梁苑隋堤'与'汉宫'构成三朝时空叠印,'犹舞'与'谁见'形成强烈对照,不着一字议论而盛衰自见。"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赏:
"后二句如推窗见远岫,于柔条拂水中忽见历史烟尘。杨花汉宫之思,较之'飞入宫墙不见人'等句,更多一层哲理想象,此中唐咏物诗格调高绝处。"

近代学者钱钟书《谈艺录》谓:
"刘梦得善以时间维度拓展空间意象。此诗由当下舞姿想见千年后寂寥,与'旧时王谢堂前燕'同一机杼,然'杨花入汉宫'之喻尤奇,将植物特性与历史无常绾合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