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琮

不详-不详

韩琮,字成封(一作代封),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在文学方面以诗歌创作闻名。他的诗作题材多样,风格清新自然,部分作品展现了对社会生活、自然风光等方面的观察与感悟,在唐代诗坛有一定影响力。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苍茫中翻阅《新唐书·艺文志》,韩琮的名字倏忽闪现于"诗人三十七家"之列,却如秋潭雁影般未留生辰痕迹。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五十八记载"琮字成封,大中时仕至中书舍人",然其生命肇始之年,竟似宣州纸上的墨渍,随着千年时光渐渐晕散。

考《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所录韩琮诗作,其《暮春浐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之句,或可窥见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敏锐感知。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据《永乐大典》引《宜阳志》,考订韩琮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登进士第。若依唐人及第多在弱冠之年的惯例逆推,其出生约在德宗贞元末年(805年前后),然此说犹如以沙筑塔,钱谦益《绛云楼书目》早已叹"唐人生卒多湮没,可考者十无二三"。

更令人扼腕者,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韩成封诗》时,独记其"大中湖南观察使"之职,而对生平行迹竟付阙如。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虽为韩琮立传,却以"琮,字成封,不知所生"九字了之,恰似古墓残碑上风化难辨的刻痕。

今人考其交游,从杜牧《樊川文集》卷四《贺中书门下平泽潞启》中"观察使韩琮"的记载,可知其活动于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若以唐人平均寿数推之,其生命曙光初现之时,或许正逢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那场"元和中兴"的晨晖。然终究如敦煌残卷般,我们只能捧着历史的碎片,在《翰林学士院旧规》与《文苑英华》的夹缝间,遥想那个没有留下生辰刻度的生命,如何在晚唐的斜阳里写下"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的永恒叹息。

不详

登进士第,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曲江畔新柳如烟,正是放榜的好日子。据《唐才子传》载:"韩琮,字成封,大中间进士",那青衫少年挤在喧嚷的人群中,忽见金榜上"韩琮"二字赫然在列,墨迹犹带贡院松烟香。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考订此事系于大中十二年(858年),然岑仲勉《登科记考订补》则存疑曰:"大中进士名录残阙,韩琮及第年犹待新证"。

礼部南院东墙下,新科进士们正忙着题名。韩琮执笔时,但闻身旁同年议论纷纷,原来这年知贡举乃中书舍人李藩,《唐语林》卷八记其"取士重寒素,尤精帖经"。想来韩琮所作《春愁》诗中"金乌长飞玉兔走"之句,或即当年诗赋试题的遗韵。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大中年间进士试"诗赋并重",正与其"工诗善赋"的特长相契。

慈恩寺塔下,韩琮题名时忽见前朝白居易留下的墨迹。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九记其"登第后游宴多即席赋咏",此刻却想起《永乐大典》引《潼川志》所载轶事:当年在荆南幕府,曾因"暮雨潇潇江上村"之句得节度使崔铉赏识。而今朱衣验讫,鱼袋在腰,倒应了《全唐诗》小传所谓"由中书舍人历翰林学士"的仕途。

暮鼓声中,新进士们开始准备关试。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唐代进士"及第后须试判三道",韩琮展卷时,窗外正飘着《杨柳枝词》里写过的"枝斗纤腰叶斗眉"那般细柳。后来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记载他"有诗名",却无人知晓此刻他袖中还藏着未完成的《骆谷晚望》残稿——那"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的句子,要等到北宋《文苑英华》编纂时才得见天日。

不详

曾任历台、省官,具体任职年份及官职细节不详

关于韩琮在唐代台省任职的记载,虽史料零散,然稽诸文献,犹可勾勒其仕宦轮廓。《新唐书·艺文志》载"韩琮,字成封,大中时仕至中书舍人",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更于户部郎中题名中发现其名,印证其曾历户部要职。

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韩琮之名确列户部郎中之下,与杜牧、李商隐同时。清人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详考:"琮于宣宗朝以户部郎中知制诰,旋迁中书舍人",此与《翰苑群书》所记"大中五年(851年)韩琮以中书舍人权知贡举"事相合。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更载其主试时"颇抑浮华,士子有'瓌琦琮'之誉",可见其铨选之严。

然其早年仕履,据《文苑英华》卷三八六收令狐楚《授韩琮等左拾遗制》,知其初以进士擢第,约宝历(825-827)间任左拾遗。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六十存《韩琮可守尚书户部郎中制》,称其"藻思清华,器识冲邈",当为大中初年迁转之制。至于御史台经历,《唐御史台精舍题名》碑阴存其名,赵钺《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推定其任侍御史当在会昌(841-846)年间。

值得注意的是,韩琮仕途终于湖南观察使任上。《资治通鉴》卷二四九载大中十二年(858年)"湖南军乱,逐观察使韩琮",此事《东观奏记》下卷记其"性褊躁,为军政所害",而《唐方镇年表》系其任职始末于大中八年至十二年。唐人郑愚《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署"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韩琮",恰为其最后官衔之实物佐证。

不详

著有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诗作有《暮春浐水送别》等,创作年份大多不详

残阳浸透浐水岸边的垂柳时,那位身着青袍的诗人总爱在长安郊外徘徊。韩琮的身影被《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凝固为二十四首作品,其中《暮春浐水送别》的"绿暗红稀出凤城"至今仍在文学史中流淌着晚唐特有的哀婉。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五十八记载其"字成封,大中时仕至中书舍人",而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考订其于会昌四年(844年)登进士第,这些零星的记载拼凑出诗人与李商隐、杜牧同时代的生命轨迹。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称其诗"多感慨之音",这评价在《骆谷晚望》中可得印证:"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虽未为其单独立传,但《全唐诗》编纂者通过辑佚保存的《杨柳枝》二首,却意外展现了诗人鲜为人知的清丽笔调:"枝斗纤腰叶斗眉,春来无处不如丝。"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特别指出,韩琮七绝中"每见晚唐衰飒气象,然造句精工,犹存大历遗响"。

诗人最著名的《暮春浐水送别》被历代选家反复收录,从明人高棅《唐诗品汇》到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四句二十八字的送别场景里,藏着《唐才子传》所谓"送别诗最易工,亦最难工"的典范。诗中"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的结句,恰与晚唐诗人韦庄《浣花集序》中"流年暗换,壮气空存"的时代情绪暗合。北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六收录其《秋日经信陵君庙》时,在题注中保留着"阙三字"的遗憾,这种文本残缺恰似诗人扑朔迷离的生平——元人方回《瀛奎律髓》卷三考其宦迹时,也只能模糊地写下"尝为陈许节度判官"八字。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唐代诗人韩琮的卒年,史籍记载确实模糊难考,恰似一缕消散于晚唐风烟中的墨香。《新唐书·艺文志》仅著录"韩琮诗集一卷",未载生卒;《唐诗纪事》卷五十八亦只言"琮字成封,大中时仕至中书舍人",对其生命终点保持沉默。

考韩琮仕宦踪迹,其最后明确可考的记载见于《资治通鉴》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条:"以中书舍人韩琮为湖南观察使"。此后史笔忽然断裂,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中记其"后事阙",宛如砚池骤涸。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据《永乐大典》引《宜春志》,载韩琮于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以刺史身份游玉笥山,这与其大中年间任职存在十余年间隔,更添迷雾。

细勘诗作线索,《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存其《暮春浐水送别》诗,中有"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之句,沉郁苍凉,或为晚年心境写照。同时代诗人李频有《贺同年翰林从叔舍人知制诰》诗,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此"从叔舍人"即韩琮,可知其大中年间尚在翰苑。而僖宗乾符后文献再无其踪迹,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推定其卒年"当在咸通初"(860年左右),此说虽无确证,却为后世学者暂从。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P.2567卷背抄有韩琮《二月二日游洛源》诗,该卷年代判定为晚唐写本,若诗题确系原作,则可佐证其晚年行迹。然史海钩沉,终难觅得明确卒年记载,恰如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的喟叹:"唐世文人湮没者众,韩成封其尤也。"

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 那堪更想千年后,谁见杨花入汉宫。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