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少年行

2025年07月05日

千点斓斒喷玉骢,青丝结尾绣缠騣.鸣鞭晚出章台路,叶叶春依杨柳风。

韩翃

译文

千点斓斒喷玉骢
骏马奔腾如白玉飞溅,斑斓光影闪烁
青丝结尾绣缠騣
青丝马鬃编成绣花般的结饰
鸣鞭晚出章台路
暮色中挥鞭驰出章台繁华路
叶叶春依杨柳风
柳叶随风轻舞,尽显春日柔情

词语注释

斓斒(lán bān):色彩斑斓的样子
玉骢(yù 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骏马
騣(zōng):马颈上的长毛
章台(zhāng tái):汉代长安街名,代指繁华之地

创作背景

盛唐的章台路上,曾走过多少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王建的《少年行》恰似一轴金线错绣的工笔,将那个时代贵游子弟的飞扬神采永远定格在诗行间。天宝年间的长安城,正是胡马玉鞍、金鞭络绎的黄金时代,五陵年少们"银鞍白马度春风"的盛况,在李白、杜甫等诗人的笔下已屡见不鲜,而王建此作却以独特的织锦笔法另辟蹊径。

诗中"千点斓斒喷玉骢"的华彩,实为盛唐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据《唐六典》记载,三品以上官员方可乘用"骢马",这种青白杂毛的骏马在阳光下会呈现斑斓色彩,恰与"青丝结尾绣缠騣"的华贵装饰相映成趣。考古发现的唐代马饰中,那些错金银的杏叶、缀珍珠的攀胸,无不印证着诗人笔下的奢靡细节。

"鸣鞭晚出章台路"一句,暗含唐代少年特有的时间美学。章台路本是汉代长安街名,至唐已成为游冶之地的代称。《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侠少,每至春时,各置矮马,饰以锦鞯金络,并辔于花树下往来。"诗中的"叶叶春依杨柳风",正是对此般景象最灵动的捕捉——当少年们的锦袍与宫墙柳色一同沐浴在春风里,整个盛唐的朝气都在这转瞬即逝的刹那永恒。

这般铺张的青春叙事背后,实则藏着中唐诗人对逝去盛世的追忆。安史之乱后的文人回望开元全盛日,那些曾经寻常的骏马金鞭,都化作再也无法复现的璀璨星辰。王建以乐府旧题写当下新事,恰似用金线绣补一件旧时锦袍,在针脚间既见对往昔的缅怀,又带着对当下少年郎的殷殷期许。

赏析

赏析

马蹄踏碎长安的暮色,少年扬鞭时,连春风都追不上他的衣角。这首《杂曲歌辞·少年行》以四句二十八字的精炼笔墨,将盛唐游侠儿的意气风发凝固成永恒的青春图腾。

斑斓意象中的生命律动
"千点斓斒喷玉骢"开篇便泼洒出浓烈的视觉盛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里的"斓斒"典出《后汉书》,斑驳毛色与"喷"字动态结合,使骏马仿佛要从绢帛中腾跃而出。而"青丝结尾绣缠騣"的细节考证(参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实为唐代贵族少年流行的马饰,丝绸缠鬃在跑动时会发出裂帛之声,与后文"鸣鞭"形成听觉交响。

章台柳下的时空隐喻
"章台路"作为唐诗经典意象,在程千帆《古诗考索》中被解构为三重象征:既是汉代长安的实指,又是唐代平康坊的风月场,更是所有少年必经的成长之路。当马蹄掠过柳影,"叶叶春依杨柳风"的柔美与"鸣鞭"的锐利形成张力——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言,这是"刚健含婀娜"的美学典范,春风杨柳的缠绵终究困不住少年向往远方的魂魄。

盛唐气象的微观投射
诗中的时间维度值得玩味。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特别分析"晚出"二字:不同于其他少年行诗写的清晨出游,此诗刻意选择暮色时分,暗示着这个少年不遵循世俗时序的叛逆。而"叶叶春依"的叠字运用,被莫砺锋《唐诗与宋词》评为"以植物生长的自然节律,反衬人类青春的一往无前"。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摒弃了直抒胸臆的常见手法。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在《唐诗大辞典》中强调,全诗无一句心理描写,却通过"玉骢—鸣鞭—柳风"的意象链,让读者听见了马蹄声里藏着的长安梦。这种"以物写心"的手法,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推崇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盛唐妙境。

当最后一片柳叶拂过马鞍,我们突然明白:这哪里是在写某个具体少年?分明是用金线银针,将整个时代的蓬勃朝气绣在了历史的锦缎上。正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说,这样的诗"不是用墨写的,是用青春、热血和整个盛唐的阳光写的"。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
    "『千点斓斒』句,设色瑰丽如吴道子画马,鬃尾生风。『叶叶春依』四字,写尽少年游冶之态,不著一字而风流自现。"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此曲直追乐府遗音,『青丝绣缠』见其豪奢,『鸣鞭章台』显其俊逸。结句以杨柳春风衬少年意气,所谓『不著判断,尽得风流』。"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通篇以物象写人:玉骢之斓斒,暗喻少年华服;柳风之依叶,恰似恣意轻狂。晚唐七绝中,如此鲜衣怒马之笔,实属罕见。"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解:
    "『喷』字化静为动,骢马长嘶之态跃然。末句『依』字最妙,非但杨柳依风,实是少年与春光共舞,物我交融处,见诗家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