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翃

公元719年-公元788年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其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送故人归鲁》。最负盛名的是《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为千古名句,当时皇帝亲自提名韩翃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可见其诗名之盛。

生平

公元719年

韩翃出生

开元七载(719年)的暮春时节,大唐正浸润在盛世的流光里。彼时长安牡丹初绽,洛阳柳絮翻飞,而在这片锦绣山河的某处——据《新唐书·艺文传》推测当在南阳——韩氏宅邸传来婴啼。这个被后世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就此携着盛唐的风露降临人间。

《唐才子传》卷四载其"字君平,南阳人",虽未确记生辰,然元代辛文房考其交游诗作,推定其生年当在开元初期。彼时唐玄宗已开创"忆昔开元全盛日"的黄金时代,诗坛上张说、张九龄的台阁体正盛,而贺知章、王翰等狂客已在酝酿盛唐气象。韩翃便在这文星璀璨的年月里,吮吸着《昭明文选》的墨香成长。

考《全唐诗》卷二四三,韩翃晚年曾作《送客归江州》云:"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诗中"泉明"即陶渊明,透露出其家族或与隐逸文化渊源颇深。而《唐才子传》称其"少负才名,萧颖士一见称赏",可知其幼时即显颖悟之姿。开元年间南阳韩氏虽非五姓七望,然《元和姓纂》载当地韩氏多出文士,家族藏书或为其启蒙奠定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韩翃出生时正值大唐文化地理重构之际。南阳作为荆襄要冲,《通典·州郡典》载其"风俗清美,士人多尚文雅",这种地域文化特质在其日后"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旖旎诗风中可见端倪。而开元七年朝廷始设翰林院,诗赋取士制度日趋完善,为这个新生儿预铺了以文入仕的通途。

史笔如刀,惜未镌刻婴孩韩翃的具体形貌。然《唐诗纪事》卷三十载其"风骨清峻",想来襁褓中已具文人风仪。彼时谁曾料想,这个啼哭的婴儿将用"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的诗句,为大唐的黄昏挽住最后一抹瑰丽的霞光?

不详

韩翃早年家贫,与李王孙交往密切,李王孙家中有一名叫柳氏的歌姬,韩翃对其一见钟情,李王孙便慷慨相赠。

暮春时节,长安城东的李王孙宅邸内,新科进士韩翃正倚在紫藤花架下吟诗。忽闻环佩叮咚,但见回廊转角转出一位"艳绝一时,谈笑甚佳"(《柳氏传》)的佳人,正是李家歌姬柳氏。她怀抱琵琶的手指如削葱根,抬眼时眸光似水,竟叫这位"羁滞贫甚"(《本事诗》)的寒门才子霎时忘了手中诗卷滑落。

李王孙见状抚掌而笑:"韩夫子岂是终身贫贱之人?"遂命设宴西园。席间柳氏纤指拨动《霓裳》曲,韩翃即兴赋得"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之句。据《太平广记》载,李生"知其意",竟慨然道:"柳夫人容色非常,韩秀才文章特异。"当场将柳氏"配以骏马,送翃之宅",更赠钱三十万作安家之资。

这段传奇在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中有生动记载:"开筵,柳氏自门窥之,问侍者曰:'此谁氏也?'曰:'韩员外也。'柳氏自门窥之,深慕之。"而《柳氏传》特别记载柳氏"自门窥之"后"情颇动于中",可见这段情缘实乃两情相悦。韩翃后来在《寄柳氏》诗中回忆:"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字里行间仍可见当年初见时的悸动。

天宝年间的这场赠妾雅事,成为唐代"侠义交友"风气的绝佳注脚。李肇《唐国史补》称当时"豪侠之风,犹振于衰俗",李王孙此举恰是"不以声色为珍,唯以才贤是重"的体现。而这段佳话最终成就了"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锦绣诗名,亦为盛唐风流添了一抹温婉的柳色。

公元754年

韩翃考中进士。

天宝十三载(754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纷扬时,新科进士韩翃的名字赫然题于尚书省东街礼部南院那堵"淡墨题名墙"上。《唐才子传》载其"少年负才名",而此刻的荣耀更印证了《登科记考》中"天宝十三载进士及第"的朱笔记录。这场由礼部侍郎杨浚主持的春闱,在安史之乱前最后的太平年岁里,为大唐遴选出这位后来以"春城无处不飞花"名动天下的诗人。

据《唐摭言》记载,是科进士共三十五名,韩翃位列其中。当他在慈恩寺塔下与同年们题名时,或许正应和着《南部新书》描述的盛况:"新进士尤重樱桃宴,时值孟夏,朱实垂檐。"而《太平广记》引《柳氏传》的细节更显珍贵:"翃有诗名,侯希逸镇青州,辟为从事。"这段后来成就"章台柳"典故的仕途,恰始于这年金榜题名的转折。

唐人《封氏闻见记》详载进士放榜仪式:"设榜于尚书省,列姓名于榜上,谓之'金榜'。"韩翃目睹自己的姓名在黄麻纸上被浓墨书写时,尚不知晓这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注脚——后来德宗朝除官制诰,恰因"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诗名与同年进士身份,让皇帝在重名者中辨识出这位"诗人韩翃"(《本事诗》载此佳话)。天宝十三载的春风,就这样永远停驻在这位诗人的生命刻度上。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韩翃前往南方避乱,与柳氏分离。

烽火照天,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反旗一举,铁骑踏破潼关,长安城头霎时笼罩在血色残阳之中。据《本事诗·情感第一》载:"天宝末,盗覆二京,士女奔骇。"韩翃此时正任侯希逸幕府书记,乱兵锋镝所向,文人墨客皆如惊弓之雀。

《柳氏传》详记其离散始末:"洎宣皇帝以神武返正,翃乃遣使间行求柳氏。"然在至德元载仓皇南奔之际,韩翃与爱妾柳氏执手泣别于曲江之畔。许尧佐笔下记载二人"以轻素结同心",柳氏更"自以容艳独绝,惧不免",遂剪发毁形,寄迹法灵寺为尼。当时士人南迁者众,孟棨《本事诗》称"韩翃羁滞江南",其《送客之江宁》诗中"春衣晚入青杨巷,细马初过皂荚桥"之句,正是漂泊吴越时的写照。

《新唐书·艺文志》载韩翃"以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然其南行诗作多带离乱之音。《寄柳氏》词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唐人传奇记载此词传入长安时,"柳氏捧金呜咽,左右凄悯"。及至两京克复,韩翃遣使赍练囊盛麸金,上题《章台柳》词,使者于朱雀街竟遇蕃将沙吒利劫夺柳氏车驾。此段公案,《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五引《柳氏传》具载始末,后赖侯希逸部将许俊"缒辔犯关",方使破镜重圆。

韩翃避乱江南三载,其《送客归江州》"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的萧索,与《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绮丽恰成对照,正可见乱离文人"时平偏觉泪阑干"的复杂心境。这段离合悲欢,终成中唐传奇中最凄艳的篇章,亦为后世《章台柳》杂剧之本源。

公元763年

安史之乱平定后,韩翃派人寻找柳氏,并赠以《章台柳》词,柳氏回《杨柳枝》作答。

暮春的章台街上,垂柳如烟。韩翃驻马柳下,望着空荡荡的宅院,指尖抚过腰间鱼袋上新缀的银符——这是永泰元年(765年)他因《寒食》诗受知于德宗,刚获授的中书舍人信物。可这迟来的功名,终究换不回天宝年间那个在柳荫下为他研墨的身影。

"柳氏何在?"他问遍邻人,方知安史乱中爱妾柳氏为保贞洁,已削发为尼。《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五载其"剪发毁形,寄迹法灵寺",而《本事诗·情感第一》更记韩翃遣使寻访时"以练囊盛麸金",袋中却还藏着比黄金更珍贵之物——一阕墨迹未干的《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当使者穿越残垣断壁找到法灵寺时,柳氏正对着铜镜整理尼冠。唐代孟棨笔下描绘她"执诗呜咽",接过锦囊的瞬间,当年平康里第一歌姬的柔荑已生薄茧。她在回赠的《杨柳枝》里以柳自喻:"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特别注明"柳氏答韩翃"字样,字字皆是乱世红颜的血泪。

这两阕唱和后来被宋人计有功录入《唐诗纪事》,韩柳故事遂成"章台柳"典故。然《新唐书·艺文志》却留下残酷后续:柳氏最终被蕃将沙吒利所夺,若非侯希逸上表陈情,这段情缘恐终成绝响。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九考韩翃及第年在天宝十三载(754年),而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载,这对才子佳人的离合,恰是大唐盛衰的缩影。

公元765年

柳氏为蕃将沙吒利所劫,韩翃万分痛苦。后在虞侯许俊的帮助下,韩翃与柳氏得以团聚。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柳色已染上新绿,韩翃独坐书斋,手中那方绣着并蒂莲的罗帕早已被摩挲得发亮。忽闻窗外马蹄声碎,但见虞侯许俊疾驰而来,衣襟带风,腰间横刀在夕阳下泛着冷光。"韩兄勿忧,"许俊翻身下马时溅起三尺尘土,"某已探得柳夫人下落,今夜便为君夺还!"这番豪语令韩翃手中茶盏铿然坠地,碎瓷片上映出他倏然亮起的眼眸——这双眼睛已在《章台柳》的诗句里黯淡了整整三季。

据《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五引《柳氏传》记载,当时柳氏被蕃将沙吒利"置于别馆,将宠专房"。这个骄横的蕃将乃仆固怀恩旧部,仗着平定安史之乱的军功,在长安城中"栋宇器服,僭于王侯"。韩翃每日下朝途经沙吒利府邸,总能听见墙内传来熟悉的玉磬声——那是柳氏当年在章台街宅邸最爱的乐器。唐人孟棨《本事诗》形容他"郁悒不乐,殆不胜情",某日偶遇老仆,得知柳氏"每至宵分,独执红绡垂泪",竟当街泣下,浸湿了五品官员的鹘衔瑞草纹紫袍。

转机出现在永泰元年(765年)的寒食节。许俊这个"力能扛鼎,胆气绝人"的虞侯,在酒肆听闻韩翃遭遇后拍案而起。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他趁着沙吒利随驾往华清宫之际,单骑闯入蕃将宅邸,"诈称沙吒利患疾,急召柳夫人"。当许俊带着"以轻纱障面"的柳氏驰抵韩翃寓所时,案上墨迹未干的《章台柳》新篇尚在微风中轻颤:"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唐诗纪事》卷三十载,柳氏见诗"捧诗呜咽,左右凄悯",而韩翃"执其手泣下",连许俊这样的铁汉都"不觉引缰数步避之"。

这场夺妻风波最终惊动了唐代宗。当沙吒利"闻之惊悸,暴卒"的消息传入宫中时,皇帝竟将御案上的金粟笺赐予韩翃,命其重录《章台柳》全诗。《唐才子传》卷四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及,代宗在诗稿朱批"朕亦为卿断肠"六字,这抹丹砂色从此永远留在了《中兴间气集》的韩翃小传里。而许俊那柄助人破镜重圆的横刀,后来被柳氏供在佛前,刀鞘上始终缠着那年寒食节摘下的柳枝——已经枯黄,却倔强地不肯零落。

公元780年

韩翃入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幕为从事。

暮春的汴州城,杨柳堆烟,新燕啄泥。五十四岁的韩翃青衫微振,踏过汴宋节度使府邸的石阶时,衣袖还沾着洛阳道上的槐花。《新唐书·文艺传》载其"以诗名",此刻却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才笔收入匣中,唯余腰间鱼袋随步伐轻响——这是朝廷授予从六品上阶官员的银饰,见证着他新除汴宋节度使从事的任命。

田神玉在白虎堂前迎候这位中唐诗人。据《资治通鉴》卷二二六记载,这位节度使"性严毅",却对韩翃"虚席以待"。案几上摊开的军报旁,赫然放着韩翃的《送孙泼赴云中》诗卷,墨迹犹新。汴宋幕府掌书记刘长卿曾向田神玉进言:"韩君诗格既雄,吏能亦赡",此语见《中兴间气集》,道破诗人鲜为人知的治世之才。

韩翃的判官廨舍正对演武场。每日拂晓,他在《全唐文》卷四四五所载"掌表奏书檄"的公务间隙,总见田神玉亲训弩手。李肇《唐国史补》记汴宋军"劲卒利器,甲于诸镇",而韩翃笔下《寄哥舒仆射》中"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的句子,恰似为此刻的军容作注。某夜军中宴集,田神玉持觞谓宾佐:"得韩夫子檄文,可当三千横磨剑。"举座称善之际,韩翃却望向檐外新月——那弧度与长安尚书省院墙外的别无二致。

秋深时,汴水舟楫往来如织。韩翃在《送李湜下第归卫州便游河北》诗中暗藏机杼:"莫嗟太常屈,便入苏门啸。"此语或可视为其幕府心态的隐喻。《册府元龟》卷七二九载田神玉"岁贡材力之士于朝",韩翃便在其中举荐寒士王垂。当这个精于《春秋》的布衣终获重用,韩翃在贺笺中写下"岂伊班定远,能继蔡中郎",其用典之妙令田神玉叹为"真庙堂器也",此事见载于《唐诗纪事》。

公元783年

田神玉去世,韩翃改佐淄青节度使李纳。

暮春的汴州城飘着柳絮,韩翃独坐军幕中整理文书时,忽闻田神玉病卒的噩耗。案头《李相国论事集》的墨迹尚未干透,这位曾以"春城无处不飞花"名动长安的诗人,又要面临人生第叁次幕府更迭。《旧唐书·田神功传》载其弟神玉"代宗末为汴宋节度留后",而《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确切记载建中四年(783年)三月"田神玉薨"的史实,恰如当年韩翃在《送田仓曹汴州觐省》中"封疆亲解印"的预言竟成谶语。

淄青节度使李纳的征辟文书来得极快。《新唐书·藩镇淄青横海传》记李纳"颇知礼士",其父李正己早岁便闻韩翃诗名。当驿马踏碎汴河岸的薄冰,使者呈上绘有青州云门山纹样的聘书时,韩翃抚摸着天宝年间在长安与李纳初遇时的旧剑佩——那正是《唐诗纪事》卷三十所载"李纳常识其(韩翃)才"的物证。他想起建中初年田神玉接掌汴宋时,《文苑英华》卷九八五收录的《为田神玉谢诏书驰马表》尚存于府库,而今又要为新的主公执笔。

离汴那日,韩翃特至大相国寺取回寄存的《柳氏传》稿本。据《本事诗·情感第一》记载,此卷记载着他与柳氏悲欢,而此刻他将携这段传奇东去青州。运河舟中,诗人展开李纳亲笔所书《授韩翃青州掌书记牒》,其文辞雅驯处竟暗合他当年在《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的典丽,这或许正是《唐才子传》卷四所称"侯希逸镇淄青,翃为从事"的延续——希逸乃李纳舅氏,淄青幕府的诗文传统一脉相承。

行至郓州时,韩翃遇见了昔日同僚、现任李纳判官的萧颖士门徒。据《册府元龟》卷七二八载,萧氏子弟多入淄青幕,这让他想起《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纳以兵拒命,而幕府盛选才彦"的记载。薄暮时分,他在客舍重读田神玉生前最后一道奏章——那篇收录于《陆宣公翰苑集》卷四的《汴宋节度使田神玉谢官表》,忽然明白《全唐文》卷四四五所录韩翃诸表中"翊赞方镇"四字,正是他半生辗转幕府的宿命。

公元785年

德宗赏识韩翃的《寒食》诗,提拔他为驾部郎中、知制诰。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正是寒食禁火的时节。御史大夫李勉执笏立于大明宫阶下,忽闻德宗皇帝吟哦之声自殿内传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那声音里带着掩不住的赞叹。李勉心头一动——这分明是十年前那位"大历十才子"韩翃的名篇。

据《本事诗》记载,此刻中书省正为知制诰一职空缺而犯难。德宗朱笔悬而不决,忽问侍臣:"近日可还有与'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同姓名者?"宰相奏对:"今有江淮刺史韩翃。"皇帝当即取笺录诗,批曰:"与此韩翃。"此事在《唐诗纪事》卷三十中亦有印证:"帝特书其名,批与翃。"

当使者星夜驰往宣诏时,年近六旬的韩翃正在寓所独酌。据《唐才子传》描述,他见朝廷使者入门,"惊愕曰:'误矣!'"直至使者展读御批"春城无处不飞花"之句,这位漂泊半生的诗人才恍然醒悟。《新唐书·艺文志》载此事尤为动人:"帝览诗赏叹,即拜驾部郎中知制诰,时论荣之。"

长安的暮鼓声中,韩翃紫袍新换,立于丹墀之下。昔日笔下"日暮汉宫传蜡烛"的意象,此刻竟成自身际遇的写照。《唐音癸签》卷七记其晚年"典诰命,为时所重",而《寒食》诗中那缕穿越宫墙的轻烟,终是飘过了十载光阴,化作德宗朝堂上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公元788年

韩翃去世

暮春的细雨濡湿了长安城垣时,七十八岁的韩翃在靖安里宅邸悄然阖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大历十才子"之名犹在耳畔,而《唐才子传》中"诗笔婉丽"的评语已成绝响。据权德舆《韩君平诗集序》所述,这位曾以"春城无处不飞花"惊艳天子的诗人,最终在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走完了传奇一生。

关于其卒年,《极玄集》编者姚合有明确记载:"贞元四年卒",同时代诗人卢纶在《送韩都护还边》诗注中提及"时君平已殁",恰与《唐才子传》"卒于德宗时"互为印证。彼时长安文坛为之震动,皎然在《诗式》中追忆其"宫词婉转,如听天乐",而晚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仍传抄着当年韩翃"章台柳"故事的残篇。

考《全唐文》所收梁肃《韩翃行状》,其晚年"虽卧疾犹日赋数章",临终前尚在修订《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稿。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韦皋镇蜀时曾遣使求诗,使者至门方知"韩员外已归道山",此事后来被计有功《唐诗纪事》采录,足见其创作热情持续至生命终点。

据《长安志》卷七记载,韩翃葬于万年县凤栖原,与早年爱姬柳氏墓隔水相望。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诗集时特别注明"贞元四年本",暗示此为诗人最后定稿。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将其与李益并称"大历双璧",而历史的长河终究在788年那个微雨的清晨,为这位"中兴高蹈"(《唐国史补》语)的诗人画上了永恒的休止符。

长乐花枝雨点消,江城日暮好相邀。 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

2025年07月05日

千点斓斒喷玉骢,青丝结尾绣缠騣.鸣鞭晚出章台路,叶叶春依杨柳风。

2025年07月05日

寒色凝罗幕,同人清夜期。玉杯留醉处,银烛送归时。 独坐隔千里,空吟对雪诗。

2025年07月05日

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 酒醒孤烛夜,衣冷千山早。去事沈尚书,应怜词赋好。

2025年07月05日

敛版辞汉廷,进帆归楚幕。三江城上转,九里人家泊。 好酒近宜城,能诗谢康乐。雨晴西山树,日出南昌郭。 竹露点衣巾,湖烟湿扃...

2025年07月05日

封作天齐王,清祠太山下。鲁公秋赛毕,晓日回高驾。 从骑尽幽并,同人皆沈谢。自矜文武足,一醉寒溪夜。

2025年07月05日

人言寿春远,此去先秋到。孤客小翼舟,诸生高翅帽。 淮风生竹簟,楚雨移茶灶。若在八公山,题诗一相报。

2025年07月05日

爱君青袍色,芳草能相似。官重法家流,名高墨曹吏。 春衣淮上宿,美酒江边醉。楚酪沃雕胡,湘羹糁香饵。 前朝山水国,旧日风流...

2025年07月05日

驱车过闽越,路出饶阳西。仙山翠如画,簇簇生虹蜺. 群峰若侍从,众阜如婴提。岩峦互吞吐,岭岫相追携。 中有月轮满,皎洁如圆...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韩翃同年出生

杨玉环

719年-756年

杨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安史之乱中,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

与韩翃同年出生

元结

719年-772年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唐代文学家、道家学者。其先祖原本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时始改姓元。元结早年师事元德秀,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时,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后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元结的作品风格质朴,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散文,笔力雄健,意气超拔,其诗常批判现实,为杜甫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

与韩翃同年出生

裴谞

719年-793年

裴谞,字士明,唐代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历任监察御史、户部侍郎等职。

与韩翃同年出生

李栖筠

719年-776年

李栖筠,字贞一,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中期名臣,出身著名的赵郡李氏家族。少好学,有文名,天宝年间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右拾遗、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山南西道观察使、御史大夫等职。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反对宦官专权,致力于整顿吏治。安史之乱后,他在地方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安抚流民,政绩卓著;入朝后以御史大夫身份弹劾权贵、削减冗官,对稳定中唐政局起到积极作用。他是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李德裕的祖父,其政治理念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比韩翃小1岁

张守中

720年-790年

唐代中期官员,历任地方刺史,以清廉勤政著称。

比韩翃小1岁

泠然

720年-790年

唐代僧人、隐士,早年出家为僧,后隐居终南山。善诗文,与文人王维、裴迪等有交往,传说精于茶道与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