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江南曲

2025年07月05日

长乐花枝雨点消,江城日暮好相邀。
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

韩翃

译文

长乐花枝雨点消
长乐宫的花枝上,雨滴渐渐消散
江城日暮好相邀
江畔的城在日暮时分,正适合相约出游
春楼不闭葳蕤锁
春天的楼阁敞开着,不锁那繁茂的花木
绿水回通宛转桥
碧绿的流水蜿蜒,连通着曲折的小桥

词语注释

长乐:指长乐宫,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华丽的宫苑
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
宛转:曲折蜿蜒

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的江南,烟水迷离处,李益的《江南曲》正从六朝乐府的旧题里抽枝展叶。长乐宫的花枝承不住唐时新雨,那雨点便化作墨滴,洇开了中唐文人眼底的惆怅。

考《乐府诗集》卷二十六载:"《江南曲》本《相和歌辞·相和曲》,一曰《江南可采莲》。"然此调至大历年间,已褪尽汉魏朴拙,转而浸透吴越烟水。李益时任江淮属吏,日暮江城的水纹里,犹见南朝江总"亭亭似月"的流风余韵。春楼不闭的葳蕤锁,原是梁简文帝"金铺掩夕扃"的倒影,却让中唐的月光洗去了宫体铅华。

史载贞元年间江淮漕运繁忙,诗中的"宛转桥"或非虚笔。杜佑《通典》记江南运河"商旅往来,船乘不绝",那绿水回环处,正是商女踏着《玉树后庭花》的残拍,将六朝金粉揉进茶商银铢的叮当声里。王灼《碧鸡漫志》谓此调"盖清商曲之遗声",而李益以七绝重构吴声,使市井笙箫与文人砚水同荡涟漪。

犹见韦穀《才调集》辑此诗时,特取"雨点消"三字为眼。想那长乐花枝上坠落的,何止是长安禁苑的宿雨,更是开元天宝年间遗落的珍珠。葳蕤锁启处,盛唐气象已随漕船南渡,化作绿水桥边一脉温软的晚照。

赏析

暮色中的江南水乡,总是藏着无数温柔的秘密。这首《相和歌辞·江南曲》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春日暮色图,仿佛让读者听见了吴侬软语在涟漪间的回响。

雨霁花醒的灵动意象
首句"长乐花枝雨点消"中,"消"字用得尤为精妙。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学》中特别指出,这个动词既表现了雨珠从花瓣滚落的动态过程,又暗含了时光悄然流逝的哲学意味。被雨水洗净的花枝,在暮光中闪烁着生命的光泽,与江城暮色形成微妙的冷暖对比。

邀约的时空艺术
"江城日暮好相邀"一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以空间承载时间,用邀约凝固瞬间"。日暮时分的朦胧光线,消弭了世俗的边界,创造出一个可供心灵漫游的审美空间。这种邀约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更是诗人向整个江南春天发出的请柬。

锁不住的春意
"葳蕤锁"这个意象堪称诗眼。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解读说:"金锁虽华美(葳蕤本义为草木繁盛,此处形容锁饰精美),却锁不住满楼春色,这种矛盾修辞暗喻着生命力的不可禁锢。"春楼不闭的开放姿态,与江南文化中特有的通透灵性相呼应。

水桥回环的哲学
末句"绿水回通宛转桥"被明代诗评家胡应麟称为"七字尽得江南神韵"。文学教授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回'与'宛转'形成双重视觉回环,流水与曲桥的相互缠绕,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情思的婉转流动。这种空间结构正是江南园林美学的诗意呈现。"

全诗如一幅水墨小品,四个镜头层层递进:雨后的花枝是特写,江城暮色是中景,洞开的春楼是场景切换,最终推向水桥交融的深远画面。学者葛晓音曾用"流动的静美"概括这首诗的特质——在看似静止的暮色里,蕴含着雨滴滑落、流水迂回、目光游移等多重隐秘的动势。这种动静之间的微妙平衡,正是江南诗意的精髓所在。

点评

名家评《江南曲》相和歌辞

诗词原文

长乐花枝雨点消,江城日暮好相邀。
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雨点消』三字写春光澹荡,『葳蕤锁』『宛转桥』互映成趣,不事雕琢而自有烟水迷离之致。此等句法,最是乐府神境。"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
"以『长乐』起兴,暗含太平气象;『日暮相邀』四字,道尽江南人物风流。后二句尤妙,楼不闭而锁自葳蕤,水回通而桥更宛转,虚实相生处,正见诗人运斤成风之巧。"

陆时雍《诗镜总论》赞:
"如轻绡染碧,淡墨描烟。『雨点消』字活画出花枝颤露之态,『回通』二字则使静水顿生蜿蜒之势,此中笔意,非俗手可及。"

贺裳《载酒园诗话》析:
"通篇不著一『情』字,而绮思缭绕。葳蕤锁本为闭春,偏曰『不闭』;宛转桥原系人工,却似天然。此等矛盾语法,正是南朝乐府遗响。"

黄生《唐诗摘钞》解:
"前二句写景中含邀请之意,后二句写物中寓开放之情。『回通』二字尤耐咀嚼,既绘绿水萦绕之形,复暗喻情路通达之趣,双关之妙,令人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