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的江南,烟水迷离处,李益的《江南曲》正从六朝乐府的旧题里抽枝展叶。长乐宫的花枝承不住唐时新雨,那雨点便化作墨滴,洇开了中唐文人眼底的惆怅。
考《乐府诗集》卷二十六载:"《江南曲》本《相和歌辞·相和曲》,一曰《江南可采莲》。"然此调至大历年间,已褪尽汉魏朴拙,转而浸透吴越烟水。李益时任江淮属吏,日暮江城的水纹里,犹见南朝江总"亭亭似月"的流风余韵。春楼不闭的葳蕤锁,原是梁简文帝"金铺掩夕扃"的倒影,却让中唐的月光洗去了宫体铅华。
史载贞元年间江淮漕运繁忙,诗中的"宛转桥"或非虚笔。杜佑《通典》记江南运河"商旅往来,船乘不绝",那绿水回环处,正是商女踏着《玉树后庭花》的残拍,将六朝金粉揉进茶商银铢的叮当声里。王灼《碧鸡漫志》谓此调"盖清商曲之遗声",而李益以七绝重构吴声,使市井笙箫与文人砚水同荡涟漪。
犹见韦穀《才调集》辑此诗时,特取"雨点消"三字为眼。想那长乐花枝上坠落的,何止是长安禁苑的宿雨,更是开元天宝年间遗落的珍珠。葳蕤锁启处,盛唐气象已随漕船南渡,化作绿水桥边一脉温软的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