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离别

2025年07月05日

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
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顾况

译文

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
在西江之上,风吹动了麻姑出嫁时的波浪。
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西山化作流水,流水又化为尘埃,这般变幻并非人间离别之人所能体会。

词语注释

麻姑:传说中的仙女,据说她曾见证沧海桑田的变化。
西江:此处指西方的江河,可能指长江上游或泛指西方之水。
西山:此处指西方的山峦,可能象征遥远或仙境之地。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古离别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中唐时期社会动荡,安史之乱后的百年间,文人墨客常以乐府旧题抒写新愁。此诗属《杂曲歌辞》体系,承袭南朝江淹《古别离》的创作传统,却以独特的时空想象突破传统离别诗的格局。

地理意象溯源

  • 麻姑嫁时浪:典出葛洪《神仙传》中麻姑"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传说,将江西水域与神话时空叠合
  • 西山云雨:暗含楚襄王梦会神女的典故,却反其道而用之,化情爱为永恒之叹

创作语境

  1. 社会背景:德宗贞元年间藩镇割据,文人多有漂泊经历,诗中"不是人间离别人"的超越性表达,实为对现实离乱的艺术反照
  2. 文学嬗变:此时期乐府诗出现"以仙写俗"的创作倾向,本诗通过仙界时间观("水为尘")反衬人间离别之痛

艺术突破

诗人将神话地理(西江、西山)重构为三重意境:

  1. 首句现实水波与神话记忆交织
  2. 次句以地质变迁喻情感永恒
  3. 末句"不是人间"的否定式表达,实为对人间离别的极致书写

注:诗中时空错位的艺术手法,与同期李贺《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有异曲同工之妙,折射出中唐诗人对永恒与瞬间的哲学思考。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古离别》以惊人的时空压缩手法,将沧海桑田的巨变与人间离别并置,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风动麻姑嫁时的浪花仍在西江荡漾,而西山已化作流水,流水又化为尘埃——这种超现实的意象组合,恰如葛兆光所言:"诗人用神话的碎片拼贴出永恒与刹那的悖论"(《唐诗选注》)。

"麻姑嫁时浪"的典故源自《神仙传》,麻姑自称"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个意象成为全诗的时间锚点。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指出:"诗人将神话时间与物理时间叠印,让浪花同时承载着永恒与瞬息的双重特质"。西山的物质形态在"水—尘"间流转,这种物象的嬗变与人间离别的恒常形成奇妙对照。

后两句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道:"'不是人间离别人'七字,将前文所有宏阔的宇宙想象突然拉回人间烟火。这种从永恒回归瞬息的笔法,暗示着比起地质变迁,人间别离才是真正难以逾越的永恒。"诗人用否定句式达成肯定效果,正如莫砺锋所言:"'不是'二字实为'正是'的倒装,这种矛盾修辞法强化了离别的宿命感"(《唐诗与宋词》)。

全诗的情感张力在于:用宇宙尺度的物象变迁(西山化水、水化尘)反衬人间离别的永恒性。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精辟总结:"此诗将《庄子》的宇宙意识与《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咏叹完美融合,在28个字中完成了从神话到现实的惊心动魄的跳跃。"这种将浩渺时空压缩于方寸之间的艺术手法,使离别主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哲学深度。

点评

江上风起时,麻姑嫁时的浪花犹在翻涌,那西山的流水已化作尘埃,而真正超脱的,从不是这人世间的离别人。

——李贺《古离别》以短短四句,将永恒与须臾并置,正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叹:"长吉幻语,劈空撰出麻姑嫁时浪,使沧海桑田事顿生鳞甲。"其意象之奇崛,竟令时间具象为可触摸的嫁衣。

**刘辰翁《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点破其中三昧:"'不是人间离别人'七字,冷眼道尽生死劫。仙家岁月与尘世悲欢,在此泾渭分明。"诗中"西山为水水为尘"的嬗变,恰似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所言:"七字写尽劫波倒灌,非历遍大悲喜者不能道。"

最耐人寻味处,在于诗人以神仙婚嫁的绮丽场景,反衬人间别离的永恒怅惘。**钱钟书《谈艺录》**独具只眼:"麻姑嫁时浪未平,而人间已阅几沧桑。此等时空错位之法,较之'山中方七日'更见惊心动魄。"当水化为尘的瞬间,那些缠绕人间的离愁别恨,反而成了最固执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