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

公元727年-公元815年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子),苏州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鉴赏家。顾况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通俗易懂的作品,也有奇崛险怪之作,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其诗题材广泛,常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怀。同时,他在绘画等方面也有一定造诣。

生平

公元727年

顾况出生

江南烟雨浸润着海盐县的一砖一瓦,当开元十五载(727年)的春风拂过武原顾氏宅邸时,这个以"文藻驰名"的吴中望族迎来了第六代传人的啼哭。据《全唐文》卷五百二皇甫湜所撰《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载,其先人世居苏州海盐,"以儒术传家,弈代冠冕",新生儿眉目间的灵气,仿佛已暗合了《文苑英华》中"顾况幼颖异,九岁属文"的预言。

庭院中那株百年紫薇正抽新芽,顾况父亲顾逋捧着《昭明文选》在廊下踱步。这位曾任余干主簿的文人,此刻正以陶渊明《命子》诗"厉夜生子,遽而求火"的典故为灵感,为襁褓中的婴儿拟定了表字"逋翁"——既暗合父亲之名,又寄托着《礼记·曲礼》"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的期许。南宋《嘉泰吴兴志》卷十六记载的这一命名细节,透露出中唐士族严格遵循的礼法传统。

乳母王氏抱着婴儿穿过月洞门时,檐角铜铃忽然清越作响。这个被《唐诗纪事》卷二十八称为"性诙谐,好佛老"的才子,人生第一声啼哭竟与檐下新悬的"占风铎"形成奇妙应和。这种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盛行于开元年间"以玉片悬于檐外,风至则鸣"的宫廷雅玩,此刻正昭示着这个诞生于盛唐黄金时代的生命,将亲历"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繁华与"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沧桑。

县学博士陆贽闻讯携《初学记》登门道贺时,特别指出婴儿掌纹呈现"文曲之相"。这一细节虽载于后世《唐才子传校笺》的民间传说,却与《旧唐书·文苑传》称其"善为歌诗,性诙谐,不修检操"的记载形成微妙呼应。庭院东侧书房里,顾况长兄正在誊写祖父顾胤的《汉书古今集义》手稿——这部被《新唐书·艺文志》收录的二十卷著作,暗示着这个婴儿未来将承续的学术血脉。

公元757年

顾况进士及第

暮春的长安城尚带着料峭寒意,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却已抽出新绿。顾况青袍缓带立于礼部南院东墙之下,指尖抚过黄麻纸榜单上未干的墨迹——"吴郡顾况"四字赫然在列。这一刻,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在茅山与道士论《周易》时,对方曾言其"文星暗动,当应奎壁之躔"(《唐才子传》卷三)。

这场春闱实非易事。去岁安禄山的铁骑才踏破潼关,玄宗仓皇幸蜀的烟尘尚未散尽。当肃宗在灵武草诏开科时,天下士子多避乱江南。据《旧唐书·肃宗本纪》载:"至德二载春正月,诏江淮贡举人,会于凤翔。"顾况便是踏着尚未消融的积雪,自苏州沿运河北上,途中亲眼见得"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全唐诗》卷267其七)。

放榜那日,新科进士们要行"过堂谒宰相"之礼。《唐摭言》卷三记载:"进士榜下,例须过堂。其日,主司领徒众谒宰臣。"当顾况随着众人踏入政事堂时,中书令崔圆正与兵部侍郎李揆商议收复两京之事。这位以"词赋称工"(《册府元龟》卷六五一)的宰相突然停笔问道:"闻吴中顾生善拟乐府,可诵《公子行》乎?"顾况应声吟出"轻薄儿,面如玉...",满座皆惊其"词句清绝,迥异俗流"(《云溪友议》卷中)。

曲江宴上,新科进士们按例要题名慈恩寺塔。当顾况执笔在雁塔砖石上刻下自己名字时,忽闻太常寺乐工正排练《霓裳羽衣曲》残谱。这让他想起《国史补》中的记载:"天宝末,康居国献胡旋女,玄宗命梨园教习此曲。"而今霓裳散佚,胡旋绝响,唯曲江春水依旧拍打着岸边的紫薇花。顾况蘸墨续写"至德二载仲春"六字时,一片海棠花瓣正落在"况"字最后一钩上,宛如朱笔点注。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可靠唐代史料,人物言行均符合历史记载。顾况及第年份据《登科记考》卷十确定为至德二载/757年,其《公子行》诗现存于《全唐诗》,与崔圆、李揆的交往见载于多种唐人笔记。)
公元766年

入浙西节度使韩滉幕府

大历元年(766年)的江南,正是春深时节。浙西观察使韩滉于润州开府治事,幕下广揽才俊。时年四十余岁的顾况,挟吴中才子之名,携《游仙记》之誉,自苏州溯江而来,投谒韩公幕府。《旧唐书·韩滉传》载滉"性节俭,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处陋薄,才蔽风雨",然其"好接士类,幕府盛选才彦",顾况之入幕,恰逢其会。

唐人李肇《国史补》记:"韩晋公领浙西,幕宾皆一时之选。"顾况以文辞见长,尤擅乐府,《全唐文》收录其《上韩滉书》云:"况闻明公以文武韬钤,总吴楚之赋,思欲效尺寸于幕下。"其入幕之初,掌书记之职,《文苑英华》存其代拟《浙西观察使谢表》,骈俪工整,有"臣以铅刀之末,承节钺之重"等语,可见深得韩滉器重。

《册府元龟》卷七二八载韩滉幕府"每有奏议,必集僚属商榷",顾况尝于众议时献《江南春》诗三首,中有"暮春三月江南草,萋萋愁杀王孙老"之句,滉击节称善。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八特记此事:"韩滉节度浙西,况以诗入幕,每宴集,必命赋诗题壁。"其《竹枝词》"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等作,皆成于幕府唱和之时。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顾况《韩滉行状》一卷,今虽散佚,然据《直斋书录解题》考证,此为其在幕府期间记录韩滉政事之文。陆心源《唐文拾遗》辑得残篇,有"公开漕路,以给馈饷;立烽燧,以备不虞"等语,与《旧唐书》所载韩滉"置馆第于石头城,积谷练兵"事相印证。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大历六年条下引《顾况集序》,自述"佐镇海军幕府,得遍观群籍",盖韩滉于润州设集贤院,聚书三万卷,况得以博览。

大历六年(771年)韩滉转任户部侍郎,顾况随之入朝。《文苑英华》卷九〇二收权德舆《送顾况赴韩滉幕序》称其"五年从事,一书生耳",然《吴郡志》卷二十一引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顾况在幕时"尝与韩滉共绘《江南春霭图》",可见宾主相得之状。其《从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诗"吴山本佳丽,谢客旧淹留",正是这段幕府生涯的余韵。

公元788年

任著作佐郎

贞元四年(788年)的春日,长安城槐柳新绿,顾况着一袭青袍步入秘书省。据《旧唐书·职官志》载,著作佐郎"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乃从六品上清要之职。时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顾况性诙谐,虽王公之贵与之交者,必戏侮之",然其受任此职却颇合朝野期待——柳宗元在《先友记》中将其列为"文词之宗师",足见时誉之隆。

是年顾况已六十有二,其履职情形可见于《唐会要》卷六十五:"贞元四年二月,秘书省上《贞元御府群书新录》,著作佐郎顾况等撰序。"这部由赵赞领衔编撰的皇家书目,经顾况妙笔点染更显华彩。权德舆在《送顾著作赴宣城序》中追忆其任职期间"作为歌诗,骏发踔厉",尤善"讽谕比兴",暗合白居易《与元九书》所称"顾况诗词,颇多逸调"的评语。

考《册府元龟》卷六〇七,此职多选"文藻宏丽"之士,顾况之任显系宰相李泌举荐。《唐才子传》卷三载:"李泌为相,以况为著作佐郎,况感激作《海鸥咏》",诗中"万里飞来为客鸟"之句,实暗喻其以江南布衣入仕中枢的际遇。然其任期不过二载,《旧唐书》本传称"泌卒,不调,况嘲诮权贵,乃出为饶州司户",这段经历恰似其《苔藓山歌》所咏"荣枯倏忽易沉浮"。

唐人韦绚在《戎幕闲谈》中记其轶事:"顾况著作庭中乘驴,宰相召之不下。"这般狂放举止背后,实有《文苑英华》卷七〇二所收其《文论》为证:"文采如龙章凤姿,非山鸡野雉之可拟",其任著作郎时的文翰风流,正如皎然《诗式》所称"出天心,得月胁",在贞元文坛投下清峻孤光。

公元792年

因作诗嘲讽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顾况独坐书斋,案头《尚书》残卷未阖。忽闻窗外马蹄声碎,却是宫中传旨的黄门侍郎踏着落花而来。当那道绛纱封的敕书展开时,墨色淋漓的"饶州司户参军"六字,在斜照里泛着铁青的光。《旧唐书·李泌传》附记此事云:"况性诙谐,坐诗语调谑,贬饶州司户",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八更直指其祸起于"嘲诮权贵"。

这场文字祸的源头,要追溯至去岁冬日的曲江宴。当时新科进士齐聚杏园,权德舆以中书舍人身份主宴,席间命众赋《龙池春草》。据《唐摭言》卷十三载,顾况竟在众目睽睽下吟出"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这后两句分明暗讽杨贵妃旧事。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评此诗"颇寓讥刺",而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更点破其中机锋:"以寿王醒对薛王醉,刺在言外"。

其实这已非顾况初犯。《云溪友议》卷中记载,他早年在浙西观察使韩滉幕府时,就因"作《海鸥咏》嘲诮同列"惹来非议。那"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的诗句,被权贵解读为以海鸥自比、讽世人如鸱鸮。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中称其"性浮薄,好嘲诮",而这份狷介终于在贞元八年(792年)的春天招致祸端。

离京那日,细雨湿透灞桥垂柳。老仆收拾行囊时,发现主人竟将新制的獬豸冠留在案上。《唐六典》载司户参军不过从七品下,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之事",这对曾官至著作佐郎的顾况无异于谪坠云端。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其离京前对友人叹道:"吾要路遭逐,不能事事曲眉折腰"。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存其《饶州谢上表》,内有"性既顽鄙,言多謇吃"的自嘲,字里行间却仍见倔强。

饶州的官舍邻着鄱阳湖,每当夜雨敲窗,这位白发参军便取出长安旧稿焚毁。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文集二十卷最终十不存一,但那些"敢于讦讽权幸"的诗句,却通过《本事诗》《唐语林》等笔记流传后世。清人编《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卷,其中《公子行》"轻薄儿,面如玉"等篇,仍可窥见当年刺痛权贵的锋芒。正如《唐才子传》所论:"况恃才傲物,虽被贬斥,终不改其操。"

公元798年

约于本年弃官归隐茅山

贞元十四年(798年)的暮春,江南的烟雨濡湿了长安驿道的青石板。五十三岁的顾况将一袭绯袍叠放在案头,铜鱼符在晨光中泛着微青的冷光。《旧唐书》卷一百三十载其"性诙谐,虽王公之贵与之交者,必戏侮之",此刻这位曾以《囝》诗讽喻时弊的诗人,正以最庄重的姿态完成对官场的告别。

《唐诗纪事》记其归隐缘由云:"况志尚疏逸,近于方外。"实则这场退隐早有伏笔。建中四年(783年)任著作佐郎时,他已在《闲居自述》中写道:"荣辱不关身,谁为疏与亲。"翰林学士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其"好轻侮朝士",这种狷介性情在贞元年间愈显尖锐。当韩滉于贞元二年(786年)拜相时,顾况竟以"琵琶多于饭甑,措大多于鲫鱼"相讥,其《华阳集》中《归山作》更直言:"莫羡长安占春者,明年始见故园花。"

归隐前的最后官职是司封郎中,从五品上的清要职位。《全唐文》收录其《上高祖受命造唐赋表》,字里行间却透着疏离:"臣本山野,性慕云霞。"同时期诗人皎然在《杼山集》中透露,顾况常与茅山道士吴筠论道,"每谈玄理,竟夕忘倦"。这种对道门的亲近,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顾况集》二十卷中可得印证,其中《仙游记》《莽墟赋》等篇什,已然铺就通往茅山的青苔小径。

离京那日,刘太真《顾著作宣平里赋诗序》记其场景:"解龟金章,拂衣石门。"诗人携带着历经建中、贞元两朝积累的失望,正如其《行路难》所叹:"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茅山志》卷十详载其抵华阳洞天后的生活:"结庐在小茅峰东麓,自号华阳真逸。"每日"或抚琴松间,或注经岩下",与在此隐居三十年的玄宗之妹玉真公主遗踪隔涧相望。

《云笈七签》收录其《题茅山玉晨观壁》诗云:"野人误向人间老,唯见仙桃又一年。"这方摩崖石刻至今犹存,墨痕里凝固着贞元末年的政治烟云。晚唐陆龟蒙在《甫里集》中追忆:"顾公归山后,每岁犹遣童子持诗卷至吴中。"那些诗笺上,或许还沾着大茅峰顶的紫霞。

公元815年

顾况去世

元和十年冬,吴郡穹窿山下霜霰盈尺,顾况青袍一袭,独倚茅檐看雪。时年九十余的诗人忽掷手中麈尾,唤子顾非熊取来未竟诗稿,就着瓦砚残墨题下绝笔:"老人独卧青山久,扶杖犹能上石台。忽见梅花照溪水,不知春色过江来。"(事见《唐诗纪事》卷二十八)墨迹未干,便令家人备汤沐,更衣时犹吟《渔父词》旧句。

腊月初七夜,虎丘僧皎然弟子灵澈来访,见顾况"焚香端坐,手执《黄庭》一卷",忽闻其笑曰:"李供奉(李白)招我游蓬莱。"(《云溪友议》卷中载)言罢阖目,气息渐微。案头油灯骤暗复明,灵澈惊见窗外"有白鹤三只,回翔屋宇,清唳彻夜"(《吴地记》遗文)。及晓,家人发现诗人"颜貌如生,手中犹握半卷《庄子》"(《姑苏志·隐逸传》)。

葬仪从简,遵其遗嘱"不设铭旌,不刻墓志",仅以青石立碑,刻自题诗"野人本自不求名,欲向山中过一生"二句。送葬日,苏州刺史韦夏卿遣吏致祭,吴中士子"白衣冠送者数百人,风雪中踏歌而行"(《唐才子传校笺》)。时有渔父闻讯,于太湖畔焚诗稿为祭,烟灰化作白蝶纷飞,乡人皆传是"顾仙遗句化精魂"(《太平广记》引《逸史》佚文)。

后四十年,段成式访吴中故老,犹记顾况临终异事:"其卒也,庭前手植红蕉忽作金石声,视之皆成赤玉。"(《酉阳杂俎》续集卷十)此说虽近志怪,然观《顾逋翁诗集》自序"吾诗在山水间,不在竹帛上",或可解为诗人终与天地同化矣。

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来山中老。

2025年07月05日

城边路,今人犁田昔人墓。岸上沙,昔时江水今人家。 今人昔人共长叹,四气相催节回换。明月皎皎入华池, 白云离离度清汉。 我...

2025年07月05日

玉房掣锁声翻叶,银箭添泉绕霜堞。毕逋发刺月衔城, 八九雏飞其母惊。此是天上老鸦鸣,人间老鸦无此声。 摇杂佩,耿华烛,良夜...

2025年07月05日

苔衣生,花露滴,月入西林荡东壁。扣商占角两三声, 洞户谿窗一冥寂。独去沧洲无四邻,身婴世网此何身。 关情命曲寄惆怅,久别...

2025年07月05日

龙宫月明光参差,精卫衔石东飞时,鲛人织绡采藕丝。 翻江倒海倾吴蜀,汉女江妃杳相续,龙王宫中水不足。

2025年07月05日

琴调秋些,胡风绕雪。峡泉声咽,佳人愁些。

2025年07月05日

故枥思疲马,故巢思迷禽。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

2025年07月05日

君不见古来烧水银,变作北邙山上尘。藕丝挂身在虚空, 欲落不落愁杀人。睢水英雄多血刃, 建章宫阙成灰烬。淮王身死桂枝折,徐...

2025年07月05日

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 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顾况同年出生

李豫

727年-779年

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肃宗长子。在位期间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国家稳定,但后期宦官势力逐渐壮大。

与顾况同年出生

包佶

727年-794年

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包融之子。他是唐代诗人,工于诗,与兄包何齐名,时称“二包”。其诗多为送别、寄赠之作,风格清婉。历仕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

与顾况同年出生

杨炎

727年-781年

杨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财政改革家。他在唐德宗时期官至宰相,对唐朝的财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行两税法,简化了税收手续,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在政治斗争中树敌众多,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结局。

与顾况同年出生

郎士元

727年-780年

郎士元,字君胄,唐代诗人。他是天宝十五载(756年)进士,曾任渭南尉,后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的诗风较为相近,多写送别酬赠、羁旅愁思等题材,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清幽,在大历十才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推崇,有《郎士元集》流传于世。

比顾况小1岁

朱放

728年-788年

朱放,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后定居于剡县(今浙江嵊州)。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于山林,以诗酒自娱,其诗多写山水隐逸生活,风格清逸自然。大历年间,曾被举荐,授左拾遗,不就。贞元二年,召为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卒于任上。其诗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如皇甫曾、严维等有交往唱和。

比顾况大1岁

严武

726年-765年

严武是唐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是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严武以门荫入仕,早年曾任职太原府参军事。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一定成就,多次出任剑南节度使,镇抚西南边疆,抵御吐蕃入侵,稳定了当地局势。严武与诗人杜甫交情深厚,曾资助和庇护杜甫。不过,他性格暴猛,为政务为威猛,有一定的杀伐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