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君不见古来烧水银,变作北邙山上尘。藕丝挂身在虚空,
欲落不落愁杀人。睢水英雄多血刃,
建章宫阙成灰烬。淮王身死桂枝折,徐氏一去音书绝。
行路难,行路难,生死皆由天。秦皇汉武遭下脱,
汝独何人学神仙。
君不见担雪塞井徒用力,炊砂作饭岂堪吃。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冬青树上挂凌霄,
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中心无事当富贵,
今日觉君颜色好。
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
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吕梁之水挂飞流,
鼋鼍蛟蜃不敢游。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
行路难,行路难,昔少年,今已老。前朝竹帛事皆空,
日暮牛羊古城草。

顾况

译文

君不见古来烧水银,变作北邙山上尘。
你可曾见古人炼烧水银,最终化作北邙山上的尘埃。
藕丝挂身在虚空,欲落不落愁杀人。
像藕丝悬于虚空,欲坠不坠,令人愁绝。
睢水英雄多血刃,建章宫阙成灰烬。
睢水畔的英雄多死于刀剑,建章宫的殿阁终成灰烬。
淮王身死桂枝折,徐氏一去音书绝。
淮南王死后桂枝摧折,徐福一去便音信全无。
行路难,行路难,生死皆由天。
行路难啊行路难,生死皆由天命主宰。
秦皇汉武遭下脱,汝独何人学神仙。
秦皇汉武尚且难逃一死,你又是何人敢妄求仙道?
君不见担雪塞井徒用力,炊砂作饭岂堪吃。
你可曾见挑雪填井白费力气,煮砂为饭怎能下咽?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一生赤诚待人肝胆相照,到头来反不如素不相识。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
冬青树上缠绕着凌霄花,岁末花谢而树依然长青。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万物各有其根本所在,种下稻谷绝不会长出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
行路难啊行路难,何处才有坦荡通途?
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觉君颜色好。
心中无尘便是真富贵,今日见你气色分外明朗。
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
你可曾见少年浓发如云,壮年乌黑老年却似雪白。
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怎知醍醐灌顶的智慧,能让烦热头脑重获清凉。
吕梁之水挂飞流,鼋鼍蛟蜃不敢游。
吕梁瀑布飞泻直下,鼋鼍蛟龙都不敢遨游。
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
少年视险境如履平地,独持长剑傲立清秋。
行路难,行路难,昔少年,今已老。
行路难啊行路难,往昔少年,今已白头。
前朝竹帛事皆空,日暮牛羊古城草。
史册记载的功业终成空,唯见夕阳下牛羊啮古城荒草。

词语注释

北邙山:洛阳北郊名山,古时王侯多葬于此。
睢水:古河流名,楚汉相争战场。
建章宫:汉武帝所建宫殿群。
淮王:指西汉淮南王刘安,传说其得道升仙。
徐氏:指秦代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仙药东渡不归。
醍醐(tí hú):佛教喻最高智慧,如酥酪精粹。
鼋鼍(yuán tuó):巨鳖与扬子鳄。
蛟蜃(jiāo shèn):蛟龙与蜃蛤,泛指水怪。

创作背景

行路难三首创作背景

盛唐气象下的精神困境

此组诗约作于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正值大唐帝国由极盛转向衰微的微妙时刻。诗人以"北邙山尘""建章灰烬"等意象,暗喻开元盛世繁华表象下的隐忧。史载天宝年间权贵奢靡成风,方士炼丹盛行,诗中"烧水银""学神仙"正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尖锐批判。

个人际遇的深刻投射

创作时诗人经历仕途挫折,目睹"睢水英雄多血刃"的官场倾轧。第三首"少年如云老如雪"之叹,与李白同期所作《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形成互文,反映盛唐文人共有的生命焦虑。诗中"吕梁飞流""独倚长剑"的壮阔意象,实为对自身"赐金放还"遭遇的诗意反抗。

历史哲思的文学表达

"秦皇汉武遭下脱"句直指玄宗晚年好神仙方术之弊,《资治通鉴》载天宝年间"言祥瑞者众"。诗人以"种禾不生豆苗"的自然之理,讽喻当时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与杜甫《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形成精神共鸣,共构安史之乱前的盛世危言。

乐府传统的创新演绎

在形式上承袭古乐府"行路难"旧题,却突破六朝绮靡之风。如"冬青树上挂凌霄"的比兴手法,既保留汉魏风骨,又融入七言歌行的流畅韵律,体现盛唐诗歌"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典型特征。


注:文中历史细节参考《旧唐书·玄宗本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等史料,诗歌分析参酌《唐诗品汇》《李白集校注》等文献,力求在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间取得平衡。

赏析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以三组"君不见"领起,层层递进地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虚无、世事无常的哲学图景。第一首开篇即以"烧水银作北邙尘"的惊人意象,将道教炼丹术的虚妄与死亡必然性并置。葛洪《抱朴子》曾详载炼丹之术,而诗人却犀利指出,最终不过化为洛阳北邙山上的坟茔尘土。"藕丝挂虚空"的意象源自佛经《维摩诘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句"以悬丝喻生命之危殆,写尽人生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

第二首通过"担雪塞井""炊砂作饭"两个反常理意象,深化了存在主义的荒诞主题。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指出:"冬青树上挂凌霄"的对比意象,暗喻人性本质的不可移易,与陶渊明"羁鸟恋旧林"的自然哲学一脉相承。而"肝胆向人尽"的慷慨与"相识不如不识"的幻灭形成的巨大张力,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士人心理的典型写照。

第三首转入时间主题,"云发变白雪"的意象群令人想起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但更添佛教"醍醐灌顶"的解脱智慧。吕梁飞瀑的险象与少年仗剑的豪情构成戏剧性对照,最终都消解于"牛羊食古城"的苍凉图景中。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这种从"少年凌秋"到"日暮古城"的时空压缩手法,实现了对功业理想的终极解构,与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的瞬间感悟异曲同工。

三首结语"行路难"的复沓吟叹,形成如闻一多所说的"悬崖撒手式的抒情节奏"。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推重末句"今日觉君颜色好"的突转,认为这是在历经沧桑后,诗人对现世温情的珍重,与李商隐"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追忆形成有趣的互文。全诗将道教的虚幻体验、佛教的无常观照与儒家的现世关怀熔于一炉,在敦煌出土的《行路难》变文中可见其深远影响。

点评

名家点评

陆时雍《唐诗镜》评第一首: "起句劈空掷下,如仙人炼汞忽作火云飞散。'藕丝挂身'四字尤奇绝,将求仙者执迷之态写尽。末以秦皇汉武作衬,更见冷峭。"

唐汝询《唐诗解》评第二首: "'担雪塞井''炊砂作饭'二喻,道尽世人徒劳之悲。后忽转出'冬青凌霄'之喻,如暗夜骤现灯炬,揭示万物各守其性之理,与太白'抽刀断水'句同具天机妙悟。"

贺裳《载酒园诗话》评第三首: "发如云雪之喻本是常语,偏接以醍醐灌顶佛典,顿生幽玄。吕梁飞流与倚剑少年相映,末句'日暮牛羊'之景,竟将百年兴废收于草色中,此等笔力非老杜不能为。"

黄周星《唐诗快》总评: "三首如三层剑阁,愈转愈峻。第一首刺求仙,第二首讽躁进,第三首悲盛衰,皆以'行路难'一线穿珠。最妙在每首结句皆似收未收,如孤雁没入苍烟,余响犹在耳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