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乌夜啼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玉房掣锁声翻叶,银箭添泉绕霜堞。毕逋发刺月衔城,
八九雏飞其母惊。此是天上老鸦鸣,人间老鸦无此声。
摇杂佩,耿华烛,良夜羽人弹此曲,东方曈曈赤日旭。
月出江林西,江林寂寂城鸦啼。昔人何处为此曲,
今人何处听不足。城寒月晓驰思深,江上青草为谁绿。

顾况

译文

玉房掣锁声翻叶
玉饰的门房拉动锁链,声音如落叶翻飞
银箭添泉绕霜堞
银制的箭壶滴水声环绕着结霜的城堞
毕逋发刺月衔城
乌鸦鸣叫刺破夜空,月亮低垂城头
八九雏飞其母惊
八九只雏鸟惊飞,母鸦焦急啼鸣
此是天上老鸦鸣
这分明是天界神鸦的啼叫
人间老鸦无此声
凡尘的乌鸦哪有这般清音
摇杂佩,耿华烛
玉佩轻摇,华烛高照
良夜羽人弹此曲
在这美好的夜晚,仙人弹奏着这首曲子
东方曈曈赤日旭
东方渐明,红日初升
月出江林西
月亮从江边树林西侧升起
江林寂寂城鸦啼
江畔树林寂静,只有城头乌鸦啼叫
昔人何处为此曲
古人在何方创作这曲调
今人何处听不足
今人又在何处百听不厌
城寒月晓驰思深
寒城晓月令人思绪万千
江上青草为谁绿
江边青草为谁年年泛绿

词语注释

掣(chè)锁:用力拉锁链
银箭:古代计时器漏壶的部件,此处借指漏壶滴水声
堞(dié):城墙上齿状的矮墙
毕逋(bì bū):象声词,形容乌鸦叫声
曈曈(tóng tóng):太阳初升由暗渐明的样子
羽人:道家指飞仙,此处借指弹琴的高人

创作背景

关于《乌夜啼二首》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婉之音

《乌夜啼》本为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西曲歌。相传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因政治倾轧被囚,家中歌姬夜闻乌啼而作此曲,后遂成寄托忧思的经典意象。李白的"黄云城边乌欲栖"、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皆承此脉,而此二首以更奇崛的笔法续写千年乌啼。

天宝年间的月夜寓言

诗中"银箭添泉绕霜堞"的铜漏意象与"毕逋发刺月衔城"的锐利笔触,暗合盛唐向中唐转折期的时代特征。安史之乱前的长安城,恰似"八九雏飞其母惊"的隐喻——表面繁华下涌动着不安。玄宗后期政事懈怠,边将权势日盛,诗中"天上老鸦"的凄厉啼鸣,或为对权力更迭的隐晦预言。

双重视角下的时空对话

第二首构建了精妙的时空蒙太奇:"昔人何处为此曲"与"今人何处听不足"形成历史回响,江林寂寂中城鸦的啼叫穿透古今。寒月晓色里,"江上青草为谁绿"的诘问,与杜甫"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异曲同工,皆是对繁华易逝的深沉叩问。

道教意象的夜宴图景

"良夜羽人弹此曲"透露唐代宫廷浓厚的道教氛围。羽人即飞仙,与"赤日旭"构成道教阴阳转化的时空观。这种将俗世忧思升华为仙家意象的写法,恰是盛唐诗歌"既入世又出世"特质的绝佳体现,乌鸦啼夜在此转化为超越尘俗的审美体验。

赏析

《相和歌辞·乌夜啼二首》以乌鸦夜啼为意象核心,构建出时空交错的苍茫意境。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此诗正得其妙——"玉房掣锁""银箭添泉"的金属质感与"霜堞""月衔城"的冷寂景象相碰撞,形成虚实相生的听觉画卷。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指出该曲调本寓"离别的哀戚",诗中"毕逋发刺"的鸦鸣被赋予超现实色彩,天上人间的对比暗含《楚辞·招魂》"魂兮归来"的悲怆。

中段转入宴乐场景的突然转换,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羽人夜弹的仙曲与"赤日旭"的黎明形成昼夜叠印,沈约《宋书·乐志》载此曲调"多写夜阑将曙之情",此处以烛影摇红反衬生命匆遽。后段"江林寂寂"的空间延展实现唐诗"三远"构图(郭熙《林泉高致》),罗宗强先生《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特别激赏这种"由近及远的情绪辐射"——寒城晓月与青青江草的色彩对峙,暗合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沧桑感。

结句"为谁绿"的诘问,揭示出该诗核心情感:在永恒自然面前,人类代代相传的悲欢如同《唐音癸签》所评"遗响中自有新声"。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瞬间永恒的哲思"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重要美学特征,乌鸦的夜啼遂升华为穿越时空的生命叹息。

点评

李贺《乌夜啼二首》以奇崛冷艳之笔,写尽夜色苍茫中的生命悸动。清人王琦于《李长吉歌诗汇解》中评点首章曰:"'玉房掣锁'四字,将夜禁森严之态化作金石相击之声,银箭霜堞之喻,更添宫漏凄清。老鸦鸣啼穿透天人之隔,末句赤日初升与夜啼相映,竟有阴阳交割之妙。"其论第二章时尤赞:"'江林寂寂'五字,写尽亘古苍凉,昔人今人之叹,直把时空揉碎在鸦声月色里。"

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则称其"如暗夜磷火,冷光灼人",特举"毕逋发刺月衔城"句云:"'发刺'二字状鸦声刺破夜幕,月影如喙衔城,李长吉最是炼字鬼才。"末章"青草为谁绿"之问,被沈德潜《唐诗别裁》解为:"结句忽转温丽,然温丽处正见凄凉,六朝乐府遗响中自开新境。"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独辟蹊径:"贺诗以'城寒月晓'四字作骨,寒者非城乃心,晓者非月乃魂。西方象征派所谓'通感'之法,此子千年前已得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