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短歌行六首

2025年07月05日

城边路,今人犁田昔人墓。岸上沙,昔时江水今人家。
今人昔人共长叹,四气相催节回换。明月皎皎入华池,
白云离离度清汉。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思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
我欲汲井井泉遥。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
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
新系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辘轳上。
我心皎洁君不知,辘轳一转一惆怅。
何处春风吹晓幕,江南绿水通朱阁。
美人二八面如花,泣向东风畏花落。
临春风,听春鸟。别时多,见时少。愁人夜永不得眠,
瑶井玉绳相向晓。
轩辕皇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周流三十六洞天,
洞中日月星辰连。骑龙驾景游八极,轩辕弓剑无人识,
东海青童寄消息。

顾况

译文

城边路,今人犁田昔人墓。
城边的道路,如今人们犁田的地方曾是昔日的坟墓。
岸上沙,昔时江水今人家。
岸边的沙地,往昔江水奔流之处如今成了人家。
今人昔人共长叹,四气相催节回换。
今人与古人都长声叹息,四季更替催促着时节轮回。
明月皎皎入华池,白云离离度清汉。
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华丽的水池中,白云稀疏地飘过清澈的银河。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思渡水水无桥,
我想飞升上天,却被云霄阻隔;我想渡水,却无桥梁可通,
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我想登山,山路却艰险难行;我想汲水,井泉却遥远难及。
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
越人的翠绿被子如今何在?独自站在沙边,江草青碧。
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
紫燕向西飞去,想捎去书信;白云悠悠,何处能遇见远方的来客?
新系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辘轳上。
新系上的青丝绳长达百尺,我的心却系在你家的辘轳上。
我心皎洁君不知,辘轳一转一惆怅。
我的心如明月般皎洁,你却不知;辘轳每转一圈,便多一分惆怅。
何处春风吹晓幕,江南绿水通朱阁。
何处春风吹动晨幕?江南的绿水连通着朱红的楼阁。
美人二八面如花,泣向东风畏花落。
十六岁的美人面如花朵,对着东风哭泣,害怕花儿凋落。
临春风,听春鸟。别时多,见时少。
迎着春风,聆听春鸟啼鸣。分别时多,相见时少。
愁人夜永不得眠,瑶井玉绳相向晓。
忧愁的人长夜难眠,直到瑶井的玉绳(星名)指向拂晓。
轩辕皇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
轩辕黄帝初成仙时,离开鼎湖已三千年。
周流三十六洞天,洞中日月星辰连。
他游遍三十六洞天,洞中日月星辰相连。
骑龙驾景游八极,轩辕弓剑无人识,
骑着龙驾着光遨游八方,轩辕的弓剑无人能识,
东海青童寄消息。
唯有东海的青童寄来消息。

词语注释

离离(lí lí):稀疏的样子。
清汉(qīng hàn):银河。
辘轳(lù lu):古代汲水的工具。
瑶井(yáo jǐng):星名,泛指星空。
玉绳(yù shéng):星名,泛指星辰。
鼎湖(dǐng hú):传说黄帝乘龙升仙之处。
八极(bā jí):八方极远之地。
青童(qīng tóng):仙童。

创作背景

短歌行六首创作背景探微

时空流转的悲吟

"城边路,今人犁田昔人墓"的沧桑之叹,实为盛唐向中唐转折之际的时代隐喻。据《旧唐书·代宗纪》载,大历年间连年战乱致使"田亩荒废,冢墓犁平",诗人以简净白描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创伤,凝练成江水改道、人世更迭的意象群。那"四气相催节回换"的咏叹,恰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形成精神共鸣。

求索不得的困境

"我欲升天天隔霄"四句排比,暗合《唐才子传》所载作者"屡试不第"的经历。唐代科举制度下,寒门士子常怀"汲井泉遥"之憾。考《通典·选举志》,开元后期"选人逾万而及第不过百",这种集体焦虑化为诗中"辘轳一转一惆怅"的精妙譬喻,青丝百尺绳系着整个士人阶层进退维谷的命运。

春闺愁思的隐喻

"美人二八面如花"的东风之泣,表面是宫体诗余韵,实则暗含政治寄托。参照《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传统,此段承袭了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的比兴手法。唐代孟棨《本事诗》曾记"诗人遭贬,每托闺怨",那"畏花落"的惊惧,正是大历诗人对盛世将逝的集体预感。

游仙背后的苦闷

末章"轩辕骑龙"的仙游幻境,需放在唐代道教兴盛的背景下解读。《唐会要》卷五十载,代宗朝"道观增至一千六百余所"。然诗人笔下"鼎湖一去三千年"的苍茫,与李白《古风》"西上莲花山"的游仙诗迥异,反近于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的尘世眷恋,东海青童所寄,终究是人间难觅的消息。

明月皎皎、白云离离间,六首短歌构成完整的生命叙事:从历史沧桑(墓田变迁)到个体困境(升天无路),从时间焦虑(美人迟暮)到空间求索(仙游八极),最终在"瑶井玉绳"的晨光中,完成对大唐由盛转衰时代的诗性见证。

赏析

《相和歌辞·短歌行六首》以时空交错的笔法构筑起苍茫的意境,唐代诗评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称其"忽乘飘风,独映千古",恰道出诗中超越时空的永恒感喟。

意象的流动与对峙
"城边路"四句以墓田变犁田、江水化人家的强烈对比,构建起沧海桑田的视觉冲击。南宋《乐府诗集》注者郭茂倩指出:"此章写物理代谢,如观掌纹。"诗人将时间具象为岸沙的流动,空间凝固为墓田的犁痕,在"今人昔人共长叹"中达成跨越千年的共鸣。皎月与白云的意象则形成垂直空间的对峙——华池映月是尘世的倒影,清汉度云乃仙界的邀约,明代钟惺《唐诗归》评此"天上人间,不过一俯仰间耳"。

受阻的追寻与永恒的惆怅
"我欲"四连句采用《楚辞》"吾将"体式,却将屈原式的上下求索转化为现实的困顿。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谓之"四欲四不得,如困兽之斗"。越人翠被、紫燕传书等典故的化用,暗藏《吴越春秋》中"舟覆乃见善游"的宿命隐喻。辘轳意象尤为精妙,《汉乐府解题》认为"丝绳百尺,心随轮转",将抽象相思物化为机械运动的循环往复。

春愁的立体呈现
末两章构建起完整的春日愁绪空间:横向的"江南绿水"连通朱阁内外,纵向的"瑶井玉绳"贯穿天地,而"美人畏花落"的细节,暗合《文心雕龙》"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的生命焦虑。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如将白云,清风与归"的评语,恰可形容"临春风听春鸟"章的空灵惆怅。

仙道意象的终极超越
终章突然转入黄帝鼎湖飞升的传说,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认为此乃"以仙家日月破人间惆怅"。东海青童的意象来自《拾遗记》,但诗人将道教三十六洞天的永恒时空,与前半篇的尘世无常形成戏剧性反衬,正如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所言:"求仙的飘渺消息,恰成为现世困顿最凄美的注脚。"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其一·时空咏叹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今人犁田昔人墓'句,以犁锋剖生死界,墓田沧桑之变,七字道尽。后复以江沙易位作叠,真得《国风》谲谏之体。"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四气相催'句接得突兀,如孤峰拔地,忽与云属。皎月白云之对,非写景,乃写宇宙无情耳。"

其二·求索之困

贺裳《载酒园诗话》叹:"连用四'我欲'如击筑悲歌,每叠愈促。天霄水桥之隔,非关山河,实是心障。末句忽作越女独立之象,犹屈子'目眇眇兮愁予'。"

叶燮《原诗》析:"'翠被''江草'设色冷艳,似李思训金碧山水中点苔,使通篇沉重之意,得此青碧稍浮。"

其三·辘轳寄情

钟惺《古诗归》赞:"青丝百尺喻情丝,辘轳转愁喻心轮,双关之妙,较'春蚕到死'句更觉具象。末句'一转一惆怅',如闻辘轳哑轧之声。"

陆时雍《诗镜总论》:"六朝乐府遗响,'辘轳'意象兼摄《子夜》《读曲》之趣,而惆怅转深。"

其四·美人迟暮

李攀龙《唐诗选》评:"'畏花落'三字是诗眼。前有朱阁绿水作衬,后出东风泣诉,全幅是恻艳,却无半字脂粉气。"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结句'瑶井玉绳',以天文器具代晓星,冷光湛然,与美人泪光同澈。"

其五·游仙玄思

胡应麟《诗薮》论:"黄帝鼎湖事,经'骑龙驾景'点染,顿觉《史记》呆板。'无人识'三字,翻尽《封禅书》旧案,仙家亦寂寞。"

方东树《昭昧詹言》:"'青童寄消息'收得缥缈,似断非断。此等结法,从《离骚》'陟升皇之赫戏'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