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相和歌辞·王昭君创作背景
暮色染长安的时节,掖庭的梧桐叶簌簌落在青石阶上。建昭元年(前38年),十六岁的王嫱抱着琵琶走进未央宫时,不曾想过那幅被毛延寿刻意丑化的画像,竟将她永远定格在朔风呼啸的边塞画卷里。
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当呼韩邪单于的求亲使节踏碎建章宫的晨露,宫人们颤抖着藏起珠钗的微光。唯有昭君卸下金步摇,将铜镜倒扣在妆台上——"莫将铅粉匣,不用镜花光"的决绝,原是深宫女子对命运最后的抗争。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的"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的枯寂岁月,此刻都化作指间冰弦的颤音。
车辇驶过五原塞那日,秋雁的哀鸣与玉佩叮当交织成歌。范晔《后汉书》所述"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的惊鸿一瞥,终被大漠风沙蚀成"影销胡地月"的苍凉剪影。当玉门关的烽燧吞没最后一缕汉宫香,史官未曾记载的是她怀中那包来自秭归的故乡土,已在毡帐里生出青青荩草。
"妾死非关命"的泣血之音,实则是建昭年间掖庭令簿册上所有"不得幸"女子的共同哀鸣。班固《汉书》冰冷的"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十二字背后,藏着多少"怨断肠"的永夜。元帝驾崩那年,长安落雪三尺,而昭君在阴山南麓栽下的汉宫柳,正将根系伸向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