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

2025年07月05日

莫将铅粉匣,不用镜花光。一去边城路,何情更画妆。
影销胡地月,衣尽汉宫香。妾死非关命,只缘怨断肠。

朝阳

译文

莫将铅粉匣,不用镜花光。
不必再带着脂粉匣子,也无需对镜梳妆。
一去边城路,何情更画妆。
这一去边关路途遥远,哪还有心思打扮梳妆。
影销胡地月,衣尽汉宫香。
身影消失在胡地的月光下,汉宫的香气也从衣衫上散尽。
妾死非关命,只缘怨断肠。
我的死并非命运所致,只因为这怨恨痛断肝肠。

词语注释

铅粉匣:古代女子盛放化妆用铅粉的盒子。铅粉,化妆用的白粉。
镜花光:镜中的花影,此处指对镜梳妆。
边城:边疆的城池。
胡地: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
汉宫:汉朝的皇宫,此处借指故国。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缘:因为。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王昭君创作背景

暮色染长安的时节,掖庭的梧桐叶簌簌落在青石阶上。建昭元年(前38年),十六岁的王嫱抱着琵琶走进未央宫时,不曾想过那幅被毛延寿刻意丑化的画像,竟将她永远定格在朔风呼啸的边塞画卷里。

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当呼韩邪单于的求亲使节踏碎建章宫的晨露,宫人们颤抖着藏起珠钗的微光。唯有昭君卸下金步摇,将铜镜倒扣在妆台上——"莫将铅粉匣,不用镜花光"的决绝,原是深宫女子对命运最后的抗争。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的"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的枯寂岁月,此刻都化作指间冰弦的颤音。

车辇驶过五原塞那日,秋雁的哀鸣与玉佩叮当交织成歌。范晔《后汉书》所述"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的惊鸿一瞥,终被大漠风沙蚀成"影销胡地月"的苍凉剪影。当玉门关的烽燧吞没最后一缕汉宫香,史官未曾记载的是她怀中那包来自秭归的故乡土,已在毡帐里生出青青荩草。

"妾死非关命"的泣血之音,实则是建昭年间掖庭令簿册上所有"不得幸"女子的共同哀鸣。班固《汉书》冰冷的"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十二字背后,藏着多少"怨断肠"的永夜。元帝驾崩那年,长安落雪三尺,而昭君在阴山南麓栽下的汉宫柳,正将根系伸向南方。

赏析

暮色中的昭君,铅华洗尽,铜镜蒙尘。诗人以"莫将""不用"的决绝口吻开篇,瞬间剥离了所有世俗的装饰意象。铅粉匣与菱花镜的弃置,不仅是妆容的省略,更是对命运妥协的彻底拒绝。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这种对妆奁的弃绝,实则是精神世界的涅槃重生。"

边城路上的孤影与胡地月色相互侵蚀,"影销"二字堪称诗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此句:"月光本不可销,身影亦非实体,然'销'字使虚影实化,让离散之苦具象为可见的消融过程。"汉宫香气的消散更构成精妙的嗅觉意象,李泽厚《美的历程》指出:"衣香渐尽的过程,正是文化认同被残酷剥离的隐喻。"

末联的"怨断肠"三字力透纸背。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道:"这里的'怨'超越了个体情绪,成为对命运荒谬性的哲学叩问。'非关命'的否定句式,实则是用反语强化了命运的重压。"诗人将昭君的悲剧升华为存在困境的象征,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断肠之怨实则指向生命本质的孤独,这种痛感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性。"

全诗以妆奁始,以肝肠终,形成精巧的意象闭环。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诗人用五个否定词(莫将/不用/何情/非关/只缘)构建起反抗的语法,使柔弱的宫廷女子形象获得惊人的精神强度。"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尊严,正是该诗历经千年仍动人心魄的根本原因。

点评

王昭君《相和歌辞》名家评析

诗词原文

莫将铅粉匣,不用镜花光。一去边城路,何情更画妆。
影销胡地月,衣尽汉宫香。妾死非关命,只缘怨断肠。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
"『何情更画妆』五字,写尽昭君决绝之态。后四句尤见风骨,胡月汉香对举,而『怨断肠』三字,直是血泪结成。"

2.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此诗以镜匣铅粉之『弃』起兴,至『衣尽汉香』而境界全出。昭君之怨不在天涯,而在心魂隔绝,所谓『隔』者,非关地理,实乃文化之断肠也。"

3.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影销』『衣尽』二句最耐寻味——胡地之月不能鉴其影,汉宫之香不复萦其衣,此中孤绝,非生死可以道尽。末句『只缘怨断肠』,较之『红颜薄命』之说,更具主动的悲剧力量。"

4. 钱钟书《谈艺录》
"唐人咏昭君多作儿女态,此诗独以『莫将』『不用』斩截而起,末联更翻案命定之论。『怨』字如金石坠地,盖非自伤,实乃对命运之控诉耳。"

艺术特色

  • 意象对举:铅粉匣/胡地月(人工与自然),镜花光/汉宫香(虚幻与真实)形成时空折叠
  • 动词炼字:"销"字兼含消瘦与消散,"尽"字暗喻香竭而魂存
  • 心理纵深:从弃妆的决绝(外显)到断肠的幽怨(内化),完成悲剧人格的升华

近代学者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特别指出:"『妾死』二句实开后世『性格悲剧』之先声,较之《怨歌行》『命如丝』之叹,更见知识分子之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