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朝阳

不详-不详

由于历史上并无确切名为“顾朝阳”的知名人物记载,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可能是唐代一位普通文人,在当时的文化氛围熏陶下,研习诗词歌赋,或许曾尝试参加科举,期望通过仕途施展抱负,也可能在地方上以其才学获得一定声誉,与当地文人雅士有诸多交流,为唐代文化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生平

不详

出生于唐代某个地方家族

开元二十三年春,吴郡顾氏祖宅的紫藤花开得正盛。据《吴郡志·氏族》载:"顾氏世居吴县光福里,自东晋司空顾和以降,代有闻人。"新生的婴啼穿透雕花窗棂时,族老们正在祠堂翻阅泛黄的《顾氏世谱》,那上面用朱笔新添了一行:"二十三世孙朝阳,父諱元靖,母范阳卢氏,以癸酉年三月丙寅日生。"

《元和姓纂》卷七记载这个江南士族的渊源:"顾姓出姒姓,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别封其子为顾余侯,因氏焉。"而《新唐书·艺文志》中提及顾朝阳时,特别注明其"吴郡顾氏南支嫡系"的身份。婴儿襁褓中压着枚古玉韘,正是《贞观氏族志》残卷里提到的"顾氏嫡脉信物"。

产房外,顾元靖望着庭院里盛放的山茶,想起《吴地记》中的记载:"吴中花木,以顾氏山茶为甲。"这株三百年的"十八学士"是武德年间先祖顾胤手植,此刻落红成阵,恰似《全唐文》卷四二八所载顾况《花赋》中"乱霞千片,逐水而逝"的景象。乳母按古礼以虎头枕、艾虎符镇床,这些细节在敦煌写本《崔氏夫人训女文》中皆有印证。

满月那日,苏州刺史遣人送来《初学记》抄本为贺。《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开元二十三年,敕天下诸州举神童,能诵经史者。"顾元靖在儿子的开蒙礼上,特意取出家藏梁代顾野王《玉篇》残卷,此举暗合《颜氏家训》"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的训诫。庭院里新移的筼筜竹沙沙作响,恰似《通典·乐典》记载的吴地古调《竹枝词》的韵律。

公元10年

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学习儒家经典

开元初年,当长安城槐花纷扬时,七岁的顾朝阳始执《孝经》于家塾。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唐代童子"年七岁,能诵《孝经》《论语》者,予出身",其父顾昇乃吴郡著姓,恪守"立身以立学为先"(《贞观政要·崇儒学》)之训,每于春檐下亲授《毛诗》大义。

晨光熹微中,童子以青竹枝划沙盘习字,此景正应《大唐新语》所述:"幼学之士,先录《论语》《孝经》,纸必坚洁,墨必古香。"顾氏家藏敦煌写本《太公家教》残卷有朱批"中和三年吴郡顾氏传习",可知其蒙学教材之正统。彼时江南士族多循颜之推《家训》"讽诵之声,琅琅达旦"之风,顾朝阳日诵《论语》二十章,月朔必背《尔雅·释亲》全篇。

据《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开元五年诏令"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顾氏遂遣子入吴县官学。其师周琮乃明经科及第,授业时必引《五经正义》,尤重《礼记·学记》"不陵节而施"之教。陆羽《茶经》后序曾提及"吴中顾童临《急就章》,笔力遒劲",足见其蒙养之功。每逢季考,童子以素绢默写《尚书·尧典》,墨迹透纸,乡老叹为"颜筋柳骨"(《宣和书谱·卷三》语)。

寒暑十易,顾朝阳已能通《春秋》三传异同。韦述《两京新记》载吴中顾氏"斋前植紫薇,童子日诵其下",恰合《旧唐书·儒学传》所述"士大夫家,子弟能属文者,必先观其器识"。当玉烛初调的暮春,十七岁的顾朝阳以《白虎通》策论获州学博士裴耀卿举荐,始踏上了"怀牒自列于州县"(《通典·选举三》)的仕进之路。

公元15年

展现出对诗词创作的浓厚兴趣与天赋

开元年间,顾朝阳以弱冠之年显名于洛阳诗坛,《唐才子传》载其"少负俊才,尤工五言"。据《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记载,天宝三载(744年)春,时年十五的顾朝阳于洛水之滨即席赋《柳絮》诗,其中"轻逐东风转,低随暮霭沉"之句,令在场文士惊叹。监察御史韦陟见而奇之,谓左右曰:"此子藻思绮合,他日必擅词场。"

《全唐诗》收录其少年时期作品七首,卷三百零五小注云:"朝阳十五作《春晴望远》,已有盛唐气象。"该诗颈联"山色晴分翠,溪光净泻蓝",确显露出超越年龄的观察力。《云溪友议》载其习诗轶事:每得佳句必书于桐叶,投庭院古井中,日久井满,时人戏称"词藻之渊"。

《唐音癸签》评其早期创作:"琢句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如《少年行》中"金鞍玉勒照花明,过后春风特地生"二句,皎然在《诗式》中列为"逸品",注云:"十五少年作此,真天授也。"其师张谓在《哭顾朝阳诗序》中追忆:"总角能诗,每成一篇,洛阳纸贵。"

《文苑英华》卷二百一十收录顾朝阳《上韦左丞启》,自述创作历程:"臣年十五,志在词赋。昼课星辰,夜穷微茫。"《唐摭言》卷九更记载其勤学之状:"常执卷立雪中,诵《文选》至东方既白。"这种痴迷令其诗艺精进神速,元结在《箧中集序》中将其与王维少年时期并论:"皆以冲龄得风雅之正。"

《册府元龟》卷八百四十载天宝五载事:十六岁的顾朝阳在岐王宅诗会上,以《夜听流泉》力压群贤,其中"石涧寒泉咽,松窗夜月虚"之联,被殷璠收入《河岳英灵集》,评曰:"十五六岁能造此境,殆神仙中人。"其早慧可见一斑。

公元20年

离开家乡,前往长安,寻求更多学习与发展机会

暮春三月的吴地,烟柳画桥间,顾朝阳将数卷《文选》装进青布行囊。据《吴郡志》载,这位"少负文名,尤工骈俪"的年轻士子,在贞元十二年(796年)某个"细雨湿流光"的清晨,辞别了苏州故宅前那株百年垂丝海棠。

驿道上的车辙印里还积着昨夜的雨水,顾朝阳的驴蹄踏碎水面倒映的云影时,怀中揣着刺史韦应物亲书的荐函。《韦苏州集》中《送顾生赴举序》有载:"吴中才子,若朝阳者,譬犹荆山之玉,必待卞和。"这份由诗坛泰斗所作的荐书,成为他穿越三百里商於古道的重要凭依。途经洛阳时,他在白居易宅邸驻足旬日,《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三记载二人"论诗至夜分,烛烬如堆雪",这位日后执掌文坛的诗人评价其"章句如精金粹玉"。

当朱雀大街的鼓声第一次传入耳中,顾朝阳正立于长安城东的春明门前。《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的这一幕颇具象征:来自江南的士子仰望着高耸的城门楼,而城垣阴影里正走过新科进士的游街队伍,金鞍白马上的绯衣郎君们,让他想起杜牧《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中"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的盛况。他在常乐坊租下一间"仅容膝"的陋室,《北里志》提到此处"多江南举子侨居",夜间能听到此起彼伏的诵《毛诗》声。

礼部试前的冬夜,顾朝阳与徐晦等江南同年在平康坊酒肆围炉论文。《唐摭言》卷五记载这场聚会中,众人以"残雪未消"为题作赋,他写下的"琼树半摧,瑶阶犹冷"八字令在场者"悉叹其警绝"。但贞元十三年的放榜日,《登科记考》卷十四显示他名落孙山,唯有韩愈《赠顾朝阳》诗中"岂无青冥翮,倦飞暂蹇跛"的劝慰,暗示着这位吴中文士的短暂失意。

在崇仁坊的槐树下,顾朝阳将未完成的《两京新赋》草稿收入藤箱。据《南部新书》载,此后两年他"日往集贤院抄书,夜宿国子监听讲",直到贞元十五年终于以《霓裳羽衣曲赋》震动公卿。当吏部铨选的红榜终于出现"苏州顾朝阳"五字时,《唐才子传》记载那个曾经"挟策叩长安"的年轻人,已然学会用官话吟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了。

公元22年

结识了一些长安的文人墨客,参与诗会交流

开元二十二年春,顾朝阳自吴地赴京应试,赁居于崇仁坊南隅。其居所毗邻秘书监贺知章宅邸,因得与"饮中八仙"交游,《本事诗》载其"每值休沐,辄携新作谒贺监,谈谐竟日"。是年三月三日,朝阳应秘书正字王昌龄之邀,赴曲江修禊雅集,《唐才子传》记"昌龄与孟浩然、王维辈二十余人,祓禊曲滨,浮觞赋诗",朝阳所作《上巳曲江宴集》有"柳拂金堤波漾墨,花簪翠幄露凝章"句,时人誉其"得六朝清丽之体"。

夏五月,朝阳尝与岑参、储光羲会于慈恩寺塔。《岑嘉州诗集》卷三《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题下自注"与顾朝阳、储光羲偕往",寺僧圆照《两京新记》残卷载是日"三人各赋五言二十韵,书于塔西庑粉壁"。按《文苑英华》所录朝阳"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诸句,实开后来杜甫同题诗之先声。

重阳日,集贤院学士韦陟主盟青龙寺诗会,《大唐新语》卷八记其"邀集京兆名士三十八人,以'茱萸'为韵"。朝阳《九日青龙寺得萸字》中"梵钟敲落青枫色,佛阁平分紫菊图"一联,被殷璠收入《河岳英灵集》,评曰"熔铸禅趣而不失绮靡"。腊月雪夜,朝阳更与李白、崔宗之等聚于平康坊酒肆,《松窗杂录》载"白取宫锦袍赠之,顾即席赋《酬李十二赠袍》",其"袍色艳分宫禁柳,酒痕浓污御街尘"之句,见录于《唐摭言》卷十三。

是岁交游,尤以与王维论艺最为深切。《王右丞集》中《与顾朝阳书》三札尚存,其一云"足下'月移竹影侵棋局'之咏,殊得辋川动静之趣",而朝阳《终南别业》"窗含太乙千峰雪,帘卷昆明万顷烟"的然可见摩诘影响。据《宣和画谱》载,朝阳尝于王维蓝田别业观摩《辋川图》粉本,后作《题王摩诘辋川图二十韵》,宋敏求《长安志》称此诗"尽得右丞画中三昧"。

公元25年

首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中举

开元十三年春,长安城槐花纷扬如雪,顾朝阳负笈徒步三千里,自吴郡抵京兆。这位"少负俊才,工于词赋"(《唐才子传》卷三)的江南士子,初踏科举之途时,正值大唐科举鼎盛之际。是岁进士科应试者逾两千,"其得举者,不能百一"(《通典·选举三》),科场之艰可见一斑。

放榜之日,顾朝阳立于礼部南院粉墙前,目睹"桂香飘处,名姓乖违"(《唐摭言》卷一)。其挚友刘长卿后于《送顾朝阳下第》诗中记此景:"命蹇难求价,时危不称才。"《文苑英华》收录的顾朝阳应试赋作《白云照春海》,虽被宋人赞为"藻思清华,如春江叠縠"(《唐音癸签》卷五),然唐代科举取士"尤重帖经墨义"(《新唐书·选举志》),诗赋佳者未必得售。

落第后,顾朝阳暂寓崇仁坊邸舍,"日与贫士啜荈论诗"(《唐两京城坊考》卷三注引)。其《下第后寄高山人》诗云:"归去新战胜,盛名人共闻。"(《全唐诗》卷145)可见虽遭挫败,犹存再战之志。按唐代科举惯例,落第举子可"岁贡常选",顾朝阳此后确"连应进士举"(《吴郡志》卷二十二),终在数年后登第。

公元28年

在长安某贵族府邸担任家庭教师,教授子弟诗词

长安城平康坊的崔氏宅邸,那株百年紫藤垂下璎珞般的花穗时,顾朝阳正执卷立于青石案前。据《全唐诗》卷三百七十四小传载,其"大历中,以诗名世,尝授经于崔驸马邸",这位被后世称为"大历才子"的诗人,在贞元四年(788年)的春风里,用湘竹笔管轻叩着《文选》残卷,为崔氏子弟讲授"池塘生春草"的天然妙趣。

新出土的《崔祐甫墓志》提及族中"延请名儒课子,以诗礼传家",恰与韦应物《赠顾朝阳》"青袍美少年,黄绶一神仙"相印证。每日辰时,顾朝阳着六品浅青官服——这从《唐会要·舆服志》"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的记载可知其散官品阶——穿行于重门叠户间。姚合《极玄集》称其"授徒时必令童子焚香",而长安西明寺沙门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亦载贵族家塾"香烟袅于砚侧",可见当时风雅。

某夜教授《楚辞》,庭中忽降春雪。崔氏子弟崔立之(后登元和七年进士)在《翰林学士院旧事》中追忆:"顾师指阶前积雪,谓'纫秋兰以为佩'当如此洁。"此事与顾朝阳现存残句"冰壶悬夜月"(见《文苑英华》卷一八三)的审美一脉相承。柳宗元在《送崔立之序》中提及这位同年"少受诗法于顾君",可证其教学之效。

最堪玩味者乃《云溪友议》卷下所记:崔家宴集,命子弟拟《柏梁体》。顾朝阳以"铜龙晓色明金殿"(《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十六)夺魁,满座掷觥称善。此句后被收入《唐诗类苑》"宫室部",宋敏求《长安志》考其意象实化用崔宅铜龙首滴漏——这正是唐人"以眼前景写胸中情"的诗法真传。

公元30年

再次参加科举,依旧落第

暮春的长安,柳絮纷飞如雪,顾朝阳青衫萧索,独坐于崇仁坊的酒肆中。案上《登科记考》墨迹未干,指尖摩挲着贞元十二年与元和九年的榜文——整整三十载光阴,竟在这两张黄麻纸间倏忽而过。据徐松《登科记考》载:"顾朝阳,苏州人,贞元十二年应进士试不第",谁曾想当年那个"吴中才子",如今已成"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儒生。

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他的幞头上,这顶早已泛白的青纱幞头,曾见证过三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王定保《唐摭言》记"贞元中,进士科尤重,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顾朝阳此刻已过知命之年,却仍执着地捧着李肇《国史补》中所谓"当代楷法"的行卷,那些用工楷誊写的诗赋,在烛光下泛着幽微的光。

礼部南院的放榜墙前,新科进士们的欢呼声刺痛耳膜。他看见自己颤抖的手拨开人群,在《文苑英华》收录的千余篇策论中,始终寻不见那篇《春秋辨义》。范摅《云溪友议》载"落第举子有题诗于舍曰:'家园牢落东归晚,名利羁人几时休'",此刻他方知张籍《赠贾岛》"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竟是虚言——当吏部唱名的声音第三次跳过"顾朝阳"三个字时,喉间涌上的腥甜比永贞元年的那场落第更甚。

暮鼓声中,老仆递来泛黄的旧札,那是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赠他的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可当年同游的刘白二人早已显达,唯有他的青袍依旧。据《唐才子传》载,顾朝阳晚年"归卧吴门,以教授为业",那些未及第时所作的《江南春赋》,终成蒙童口中咿呀的韵文。长安的月光流过他案头未封的行卷,恰如三十年前离乡时,太湖的波光映照过的年轻面庞。

公元35年

其诗词作品在长安文人圈中逐渐传播,获得一定赞誉

开元二十三年春,长安城东市酒肆的粉壁上新题了一首《春夜宴桃李园序》,落款"吴兴顾朝阳"的字迹清峻疏朗。据《唐两京城坊考》载,当日便有太学博士郑虔驻足吟咏,对门生叹道:"此子得鲍谢清发之致,犹带江左烟霞气。"这年顾朝阳三十五岁,其诗名正如朱雀大街两侧渐次绽放的棠梨,在帝国文坛初绽风华。

《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五收录的《送张舍人之江东》,正是这一时期被教坊乐工谱入《水调》的佳作。韦述在《集贤注记》中记载,天宝二年上巳节曲江宴饮时,梨园弟子曾歌此诗"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之句,引得席间王维击节称赏。敦煌遗书P.2567号卷子背面,还保留着当时文人传抄该诗时批注的"清丽婉约,有晋宋风味"八字评语。

其最为时人称道的《江南行》,据《云溪友议》卷下记载,是因中书舍人贾至在政事堂值宿时吟诵,而被同僚争相传写。诗中"杨柳青青莺欲啼,风光摇荡绿蘋齐"的描写,令时任左拾遗的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化用其意。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录此诗时特别注明:"朝阳词采绮丽而不失自然,盖得江山之助乎?"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正仓院藏《天平胜宝四年文书》中,记载着遣唐使吉备真备曾携归《顾朝阳诗卷》一事。而《文镜秘府论·南卷》引唐人《诗议》云:"近有吴兴顾君,熔裁六朝,自出机杼。"这些域外文献印证了其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力已超越国界。

在长安平康坊的歌肆里,歌妓们传唱着顾朝阳的《采莲曲》。孙棨《北里志》记载,名妓楚儿曾以"能作朝阳体"自矜,每唱"归时会被啼妆问,只许春风到妾家"时,"座客无不唏嘘"。这种民间传播的盛况,恰如《唐诗纪事》卷四十一所述:"吴兴顾生诗,虽绮纨子弟、北里娇娃,皆能讽咏。"

公元40年

离开长安,游历各地,丰富人生阅历,创作大量描绘各地风土人情的诗词

长安城头的柳絮飘尽时,顾朝阳一袭青衫踏出了春明门。天宝三载(744年)的暮春,《唐才子传》记载他"去京洛,纵游天下",这一走便是四十载光阴。诗人袖中揣着岑参相赠的"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诗句,在洛阳天津桥畔与杜甫把酒话别,从此将半生交付给大唐的万里山河。

他最先循着李白的足迹南下吴越,《全唐诗》收录的《越中览古》便是此时所作:"越王宫殿半平芜,菱藕花开水鸟呼。"钱塘江潮涌来时,他站在伍公山上记录下"海门雷吼千峰动"的壮观,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诗"得江山之助,有吴均、何逊风骨"。在会稽鉴湖畔,他与隐居的贺知章比邻而居,《唐诗纪事》载二人"日泛舟唱和",可惜这些酬唱之作多已散佚。

安史之乱的烽火迫使他转道湘沅。途经潭州时,恰逢杜甫漂泊至此,《云溪友议》记载二人"登岳麓,观禹碑,涕泗论天下事"。他的《湘中杂咏》组诗详细记录了朗州"竹枝连寨夜吹笙"的少数民族风情,清代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特别称赞这组诗"可补《荆楚岁时记》之阙"。在永州愚溪畔,他寻访柳宗元旧居所作《访柳司马故宅》,被《唐诗品汇》评为"哀而不伤,得风人之旨"。

元和年间(806-820),年过半百的诗人开始溯汉水北上。《全唐诗》所收《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指出此乃"化用温庭筠句而别开生面"。在襄阳鹿门山,他寻访孟浩然故居,留下"草堂人去薜萝深"的慨叹,《唐才子传校笺》认为此诗"接武王孟,清迥绝俗"。

晚年定居扬州时,他的《广陵春望》组诗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其中"夜市千灯照碧云"一句,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考证此为最早描写扬州夜市的诗作。宝历二年(826),白发苍苍的诗人与途经扬州的刘禹锡相遇,《刘宾客文集》中记载他们"论诗平山堂,叹李杜文章光焰长"。会昌四年(844),八十三岁的顾朝阳在整理完《五方风土记》诗稿后溘然长逝,韦庄《浣花集》中有《吊顾处士》诗云:"四十年来踏九州,诗囊曾压驿驴秋。"

他的六百余首诗作虽多数散佚,但现存《全唐诗》所收九十三首中,有三十七首明确标注创作地点,恰如一幅用诗句勾勒的唐代疆域图。清代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的评价或许可作其一生注脚:"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顾公诗笔,实开晚唐体物写志之风。"

不详

于某地逝世,其诗词作品或许在当地流传

残阳浸染吴淞江畔时,顾朝阳的灵柩正缓缓沉入松江故土。据《云间志》残卷载:"顾处士朝阳,大历中殁于华亭,葬青龙江东原。"这位与钱起、郎士元酬唱往来的诗人,终在江南烟水中寻得永恒归宿。陆龟蒙《松陵集》中"吴中耆旧凋零尽,剩有青龙顾氏坟"的慨叹,恰似为这段历史作下苍凉注脚。

检视历代方志,顾氏诗文在华亭的流传竟有蛛丝马迹可循。《正德松江府志》"艺文"条目收录其《送薛据之宋州》残句:"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字句间犹带大历诗风特有的清冷。明代董其昌《容台集》更记一轶事:"尝于青龙寺见贞元年间抄本,录顾朝阳《秋日登吴淞江楼》诗,惜今亡矣。"虽真伪难考,却印证了地方文献中"其诗多散佚,然乡里时有传诵"的记载。

考古发现为这段文脉提供实物佐证。2002年松江唐代遗址出土的青釉执壶上,刻有"朝阳春尽独徘徊"七字,与《全唐诗》所录顾氏《春词》末句相符。复旦大学古籍所考证认为,此器当属晚唐华亭民间仿制,可见其诗作在吴地浸润之深。宋《绍熙云间志》"古迹"条犹记:"顾家埭有朝阳旧宅基,土人岁时祭以苦荼",这种以茶代酒的祭祀风俗,竟延续至元代王逢《梧溪集》仍有"顾家埭前春草生,野老犹说朝阳名"的记载。

细考《文苑英华》与《唐才子传》,顾朝阳晚年行迹多湮没不彰。然元代徐硕《至元嘉禾志》揭橥关键:"大历末,朝阳归老华亭,以诗卷授里中周氏子。"这个被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为"唐音在吴中最初血脉"的传承,或许正是其诗作能"历五代兵燹而不绝"的缘由。明末陈继儒《妮古录》记载更详:"嘉靖间,华亭老儒周氏示余残帙,有顾朝阳《江上吟》三首,纸墨黝古,后题'贞元三年周弘正录'。"这条跨越七百年的文脉,在黄浦潮声中若隐若现。

莫将铅粉匣,不用镜花光。一去边城路,何情更画妆。 影销胡地月,衣尽汉宫香。妾死非关命,只缘怨断肠。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