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宴高氏林亭

2025年07月05日

温洛年光早,皇州景望华。连镳寻上路,乘兴入山家。
轻苔网危石,春水架平沙。赏极林塘暮,处处起烟霞。

高球

译文

晦日宴高氏林亭
在晦日这天宴饮于高氏的林亭
温洛年光早,皇州景望华
洛阳的春光来得早,京城的景色格外繁华
连镳寻上路,乘兴入山家
并马沿着山路前行,乘着兴致来到山中人家
轻苔网危石,春水架平沙
薄薄的青苔覆盖着高耸的岩石,春水漫过平坦的沙滩
赏极林塘暮,处处起烟霞
尽情欣赏林间池塘直到日暮,处处升腾起烟霞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温洛:指洛阳,因靠近洛水且气候温和而得名
皇州:指京城
连镳(biāo):并马而行
危石:高耸的岩石

创作背景

诗词《晦日宴高氏林亭》创作背景

唐时长安,上巳未至而春意已浓。晦日(正月晦,唐代重要节令)这天,诗人与高氏子弟相约林亭,宴饮赋诗,遂成此篇。

历史背景

  • 节令风俗:唐代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士庶皆"沥酒于庭,酹送穷鬼",后渐成宴游之俗。玄宗朝尤为盛行,长安曲江、乐游原等地常有贵族设宴。
  • 地理意象:"温洛"(洛水支流)暗合《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的祥瑞,喻指京畿风物之盛;"皇州"直指长安,显天家气象。

诗境溯源

诗中"连镳寻上路"可见当时车马络绎之景。唐代贵族好于郊野筑"山池院",高氏林亭或为其中一例。据《长安志》载,城南韦杜一带多私家园林,春时"以网罥危石,引泉为瀑",正与"轻苔网危石"相契。

末句"处处起烟霞"既实写暮色氤氲,又暗含《文选》"烟霞交隐映"的典故,将一场寻常宴饮升华为天人相得的雅集。此等笔法,恰是初唐向盛过渡时期"渐染六朝绮丽,犹存建安筋骨"的典型。

赏析

在这首描绘初春宴游的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构建出一个光影交错的园林世界。开篇"温洛年光早"二句,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点道:"'温'字妙绝,既写洛水春汛的暖意,又暗含人情之温煦",而"皇州景望华"则以帝都的繁华气象为全诗铺设了明快的基调。

"连镳寻上路"四句展现了唐代贵族游宴的典型场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轻苔网危石'的'网'字堪称诗眼,将初春苔藓攀附山石的动态写得纤毫毕现,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春水漫过平沙的意象,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气象的微缩景观",在平缓中见出天地生机。

结尾"赏极林塘暮"二句,正如林庚在《唐诗综论》中的赏析:"诗人捕捉到暮色与烟霞的共舞,'处处'二字使空间顿时流动起来,这种光影的晕染效果,正是盛唐山水诗独有的视觉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注》特别推崇此联:"化静为动的手法,将园林景致提升至仙境般的意境,体现了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诗风的典型特征"。

全诗在明快的节奏中暗藏细腻层次,从白昼的欢宴到暮色的朦胧,完成了由人间乐事向超然境界的升华。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论断:"这种对瞬间光影的敏感把握,预示着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转向"。

点评

名家点评

唐代诗人高瑾的《晦日宴高氏林亭》以清新淡雅之笔,勾勒出一幅春日宴游的文人雅集图。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温洛二句,气象雍容,已见太平天子之都。轻苔一联,体物入微,非耽泉石者不能道。"此评切中肯綮,道出了诗作的双重妙处。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尤为激赏其中炼字之功:"'网'字'架'字,皆经锤炼而出自然。春水平沙间着一'架'字,便觉水势潆洄有致;危石苔痕用'网'字,顿生灵动之趣。"二字之妙,恰如宋人杨万里所言"诗家语贵在生新而不怪癖",寻常字眼竟点化出无限生机。

末联"赏极林塘暮,处处起烟霞"更得清代学者纪昀推崇:"结句空灵,不写尽而意自远。烟霞之起,实乃诗心荡漾所致,此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者也。"此论深得严沧浪"诗之极致在透彻玲珑"三昧,道出了盛唐山水诗"象外传神"的美学特质。

全诗章法,正如明末陆时雍《诗镜总论》所云:"初唐律体,贵在气象浑成。此作由远及近,自昼至暮,移步换景间自见章法,而通篇流转如弹丸脱手,此真六朝铅华洗尽后之天然风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