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1)的一个孟春晦日,诗人陈子昂应友人高正臣之邀,赴洛阳近郊的私家园林宴集。此时正值唐代"以诗取士"制度初兴,文人雅集蔚然成风。高氏林亭乃东都著名别业,据《洛阳名园记》载,其地"引伊水为池,垒石成山",每逢初春便有"新柳抽丝、早梅破雪"之景。
是日薄雾初散,二十四人同赋"华"字韵,陈子昂即席挥毫。诗中"葛弦调绿水"暗用嵇康《琴赋》典故,而"桂醑酌丹霞"则化用楚辞《东君》意象,折射出初唐文人融合魏晋风骨与齐梁辞藻的审美追求。尾联"倒载车"典出《晋书·山简传》,既写尽兴而归的醉态,亦暗含对武周时期士人"朝隐"风气的微妙观照。
这场晦日雅集后由高正臣辑为《高氏三宴诗集》,敦煌残卷P.3771存其序文,可窥见当时"文酒之会,山水之娱"的盛况。陈诗以精炼的五律将时序更迭、宴饮之乐与生命感悟熔于一炉,恰如胡震亨《唐音癸签》所评:"子昂早期之作,已具洗铅华见风骨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