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自御史左授山阳丞

2025年07月05日

朝升照日槛,夕次下乌台。风竿一眇邈,月树几裴回。
翼向高标敛,声随下调哀。怀燕首自白,非是为年催。

求己

译文

朝升照日槛
清晨登上朝阳映照的栏杆
夕次下乌台
傍晚停歇在御史台的台阶下
风竿一眇邈
风中竹竿显得遥远而渺小
月树几裴回
月光下的树影婆娑摇曳
翼向高标敛
收敛羽翼飞向高处
声随下调哀
声音随着低沉的调子显得哀伤
怀燕首自白
心中怀念燕地,头发已然斑白
非是为年催
并非只是因为岁月催人老

词语注释

眇邈(miǎo miǎo): 遥远渺小
裴回(péi huí): 徘徊,这里形容树影摇曳
乌台: 御史台的别称,因汉代御史府内多柏树,常有乌鸦栖息而得名
高标: 高处的标志,这里指高位
下调: 低沉的音调

创作背景

天授二年(691年),御史杜审言因直言进谏触怒武则天,从左肃政台御史贬为山阳县丞。暮春时节,诗人独坐官舍,见槛外残阳如血,乌台旧事涌上心头,遂以精微笔法写就此篇。

"朝升照日槛"二句以工对起势,朝堂朱槛尚沐晨晖,暮色已坠御史台(汉称乌台)。"风竿"、"月树"互文见义,取《后汉书·舆服志》"御史载笔以柱后惠文"典故,昔日执法的獬豸风宪(风竿)已远,唯见月下树影徘徊,暗喻政治理想的飘摇。

颈联更见匠心。"翼向高标敛"化用《诗经·小雅·四月》"匪鹑匪鸢,翰飞戾天",以折翼之鸟喻贬谪;"下调哀"双关乐律与官阶,《唐六典》载"宫商角徵羽"五调中羽调最悲,恰合丞之官品(从八品下)。尾联"怀燕"用《汉书·朱博传》"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旧事,御史台柏树栖鸦之景已成追忆,非关岁月,实乃政治风云所致。

全篇以"日槛-乌台"的空间转换统领,"风-月"的意象交织,"翼-声"的视听通感,在六朝骈俪余韵中注入初唐气象。宋之问评其"含飞动之致",正谓此等将身世之感融入物候的笔法,开盛唐贬谪诗先声。

赏析

这首诗以精炼的意象群构建起左迁官员的立体心路历程。首联"朝升照日槛,夕次下乌台"形成极具张力的时空对照,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日槛'与'乌台'的明暗对举,暗含从光明到晦暗的仕途转折,御史台的朱漆门槛与昏暗官署构成强烈视觉冲击"。

颔联"风竿一眇邈,月树几裴回"运用双重意象叠加,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点道:"风中之竹既显孤高又见飘摇,月下树影更添徘徊无依之态,物象的选择精准投射出诗人矛盾心境"。其中"眇邈"与"裴回"的连绵词运用,恰如叶嘉莹所言:"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愁思,形成物我交融的审美空间"。

颈联"翼向高标敛,声随下调哀"以禽鸟意象完成精妙隐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收敛的羽翼象征政治抱负的压抑,哀鸣声则物化其贬谪之痛,动物意象成为情感的最佳载体"。对仗中"高标"与"下调"的垂直空间对比,暗含地位骤降的强烈心理落差。

尾联"怀燕首自白,非是为年催"运用典故深化主题。莫砺锋在《唐诗流变论》中强调:"'怀燕'典出乐毅被谗,暗指忠而见疏的委屈,白发非关年岁而因忧愤,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以典代情"的手法,正如周啸天所说:"将个人遭遇提升至历史维度,赋予左迁主题以永恒意义"。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发展,从"日槛乌台"的仕途突变,到"风竿月树"的彷徨,经"翼敛声哀"的痛苦具象化,最终升华为"怀燕首白"的悲怆。学者葛晓音特别激赏其"怨而不怒"的抒情品格:"在严格的对仗中蕴藏跌宕情感,贬谪文学的常见主题在此获得新的艺术高度"。

点评

此诗以御史左迁山阳丞之身世浮沉为骨,以日月风月为眼,字字皆作金石声。明人胡应麟《诗薮》评其"风骨峻峭,如孤鹤唳天",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叹"翼敛声哀四字,写尽谪宦心事"。

"朝升照日槛,夕次下乌台"二句,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朝暮阴阳之变,尽在升沉俯仰间,得《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夕揽洲之宿莽'遗意"。而"风竿眇邈,月树裴回"之景,钱锺书《谈艺录》谓其"以物象之动摇,写心神之恍惚,真化工之笔"。

末联"怀燕首自白"句,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独有会心:"燕台典故暗用,非独言年华之逝,实寓政治抱负未展之痛"。全诗结得沉郁,恰如朱自清《诗言志辨》所言:"迁谪诗中上品,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