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壮士行

2025年07月05日

西方太白高,壮士羞病死。心知报恩处,对酒歌易水。
砂鸿嗥天末,横剑别妻子。苏武执节归,班超束书起。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鲍溶

译文

西方太白高
西方太白星高悬天际
壮士羞病死
壮士以病榻终老为耻
心知报恩处
心中知晓何处可报恩情
对酒歌易水
把酒高歌易水之畔
砂鸿嗥天末
大漠孤雁哀鸣于天际尽头
横剑别妻子
横剑诀别妻儿
苏武执节归
苏武持节归汉
班超束书起
班超投笔从戎
山河不足重
山河之重不足为道
重在遇知己
最珍贵的是遇见知己

词语注释

太白:此处指太白星,即金星。
易水:古水名,在今河北易县,荆轲刺秦前在此作别,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砂鸿:沙漠中的鸿雁。嗥(háo):野兽吼叫,此处指鸿雁哀鸣。
天末:天边,极远之处。
苏武执节:苏武持汉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不改其志。节,使臣所持信物。
班超束书:班超曾为官府抄书,后投笔从戎。束书,捆起书册,指放弃文墨生涯。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太白金星灼灼悬于西天,如一道凛冽的剑光劈开盛唐的夜空。这《壮士行》的慷慨之音,便在这金戈铁马的时代里铮然作响。

天宝年间,边塞烽火未歇。诗人鲍溶以乐府旧题铸新词,将燕赵悲歌之气揉进六朝清商调。开篇"太白高"三字,暗合《史记·天官书》"昴毕间为天街,其阴阴国,阳阳国"的星象预言,那西方太白正是杀伐之兆。壮士宁断头于敌阵,不愿老死病榻,此般气概令人想起陈子昂《感遇》中"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的豪杰身影。

易水悲歌在此处翻出新意。昔年荆轲临流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今朝壮士对酒长吟,报恩之志更胜死生。诗中"砂鸿嗥天末"的意象,恰似《汉书·苏武传》中"雁足系帛书"的倒影,而那横剑别妻的决绝,又与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形成时空叠印。班超当年"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的豪言,在此化作"山河不足重"的旷达。

最是"重在遇知己"五字,道尽盛唐游侠精神内核。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的肝胆,王维《少年行》"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壮烈,皆在此句中得到回响。这知己非独指人间挚友,更是与家国命运的心灵共鸣。安史之乱前的唐王朝,正需要这般"耻作明时失路人"的壮士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塑造了一位重义轻生、豪情万丈的壮士形象。诗人通过一系列典型意象和典故,展现了壮士的忠勇与豪迈,抒发了对知己情谊的珍视。

"西方太白高"开篇即以星象起兴,太白星主杀伐,其高悬天际暗示壮士赴死的决心。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太白星高照,既点明时辰,又渲染肃杀之气,为壮士的出征定下悲壮基调。"壮士不甘病死榻上,而愿战死沙场,这种生死观凸显了其刚烈性格。

"心知报恩处,对酒歌易水"二句,化用荆轲刺秦典故。易水悲歌的意象,使壮士形象与历史豪杰重叠。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用典不着痕迹,将壮士的报恩之心与必死之志融为一体,慷慨中见深沉。"砂鸿哀鸣、横剑别亲的细节描写,更添几分苍凉。

诗中连用苏武、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典故。《汉魏六朝诗鉴赏》分析道:"苏武持节不屈,班超投笔从戎,诗人借这两位忠勇之士的事迹,进一步升华壮士的精神品格。"这种用典手法,使壮士形象具有了历史纵深感。

末二句"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乃全诗点睛之笔。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评价:"将山河之重与知己之情对比,突破传统家国情怀的表达,凸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这种价值观的彰显,使诗歌在豪放之外更显深情。

全诗情感跌宕起伏,由赴死的决绝到别离的悲壮,最终升华为对知遇之恩的珍视。意象选择上,星象、鸿雁、宝剑等物象均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善用对比手法,将生死、家国、恩怨等对立概念并置,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

点评

太白垂芒映剑霜,壮士肝胆照沧浪。此篇《壮士行》以金石之音,写风云之气,可谓"五言短调中,自有龙虎盘踞之势"(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二句,尤见壮士胸襟。明人胡应麟《诗薮》叹曰:"燕赵悲歌本色,化作六钧弓影,直射人心。较之'士为知己者死',更添三分磊落,七分苍茫。"

诗中"砂鸿嗥天末"意象,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评点:"取边塞风物入诗境,如闻朔气金柝,与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马毛缩如猬'同臻化境。"而"苏武""班超"之典,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称其:"双柱对举,不惟见筋骨,更见血脉,使典如盐着水,浑化无痕。"

至若"对酒歌易水"之句,钱钟书《谈艺录》独有会心:"非徒拟荆轲旧事,实熔《史记》侠烈之气与《古诗十九首》慷慨之调于一炉。'羞病死'三字,尤胜太白'羞逐秋风',盖以死衬生,愈见壮怀激烈。"

全篇结撰,恰如朱自清《诗言志辨》所论:"短章而具交响,尺幅而有雷霆,此盛唐气象之遗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