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李夫人歌

2025年07月05日

璿闺羽帐华烛陈,方士夜降夫人神。葳蕤半露芙蓉色,
窈窕将期环珮身。丽如三五月,可望难亲近。
颦黛含犀竟不言,春思秋怨谁能问。欲求巧笑如生时,
歌尘在空瑟衔丝。神来未及梦相见,帝比初亡心更悲。
爱之欲其生又死,东流万代无回水。宫漏丁丁夜向晨,
烟销雾散愁方士。

鲍溶

译文

璿闺羽帐华烛陈
华美的闺房中羽帐高悬,烛光璀璨
方士夜降夫人神
方士在夜晚招来了李夫人的魂魄
葳蕤半露芙蓉色
繁盛的花叶间半掩着她如芙蓉般的容颜
窈窕将期环珮身
她身姿窈窕,仿佛即将佩戴玉珮归来
丽如三五月,可望难亲近
美丽如十五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
颦黛含犀竟不言
她轻皱黛眉,含情不语
春思秋怨谁能问
春天的思念、秋天的哀怨,谁能知晓
欲求巧笑如生时
多想再见到她生前的嫣然一笑
歌尘在空瑟衔丝
歌声余韵犹在,琴弦空自颤动
神来未及梦相见
魂魄归来却未能在梦中相见
帝比初亡心更悲
武帝比她刚去世时更加悲伤
爱之欲其生又死
爱她至极,既盼她生又不得不接受她死
东流万代无回水
如同东流之水,万古不复回
宫漏丁丁夜向晨
宫漏声声,长夜将尽
烟销雾散愁方士
烟雾消散,只留下方士独自忧愁

词语注释

璿闺(xuán guī):华美的闺房
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
窈窕(yǎo tiǎo):女子文静而美好
颦黛(pín dài):皱眉,黛指女子眉毛
宫漏(gōng lòu):古代宫中计时器

创作背景

秋风乍起未央宫,烛影摇红处,汉武帝刘彻独对空帷。建元三年(前138年)的某个寒夜,方士少翁手持芙蓉帐,在《李夫人歌》的弦音中重现了那个永远停留在二十四岁的容颜——这或许是文学史上最凄美的招魂仪式。

史载李夫人病笃时"以被覆面,不愿见帝",这份决绝化作歌辞中"颦黛含犀竟不言"的永恒姿态。班固《汉书·外戚传》记载的"一顾倾人城"的绝世佳人,在鲍溶笔下凝成"丽如三五月,可望难亲近"的月光意象。汉武帝"爱之欲其生又死"的痴妄,恰似《拾遗记》中记载的"招魂香"青烟,缭绕着方士们永远无法实现的承诺。

当"宫漏丁丁夜向晨"穿透建章宫的寂静,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铜壶滴漏,更是一个帝王用《落叶哀蝉曲》也唤不回的遗憾。那缕"烟销雾散"的愁绪,最终化作《李夫人歌》里比《长门赋》更刻骨的相思——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中暗喻的,这场阴阳对话的本质,不过是生者与记忆的永恒角力。

赏析

这首《李夫人歌》以缥缈凄艳的笔触,构筑了一个人神相隔的永恒怅惘。方士招魂的烛光摇曳中,李夫人"葳蕤半露芙蓉色"的惊鸿一瞥,恰似《楚辞·九歌》中"被薜荔兮带女萝"的山鬼意象,将道教神仙美学与楚地巫风完美融合。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激赏"丽如三五月"二句,认为"以可望不可即之月喻魂影,较《长恨歌》'梨花一枝'更得神韵"。

诗中时空的交错极具张力:璿闺华烛的实景与"春思秋怨"的虚境叠加,"歌尘在空"的听觉残响与"瑟衔丝"的视觉残留,共同编织成记忆的蛛网。正如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所析:"'颦黛含犀'的静态刻画与'东流万代'的动态奔涌形成时空对仗,使刹那的惊艳成为永恒的悲剧"。汉武帝"爱之欲其生又死"的悖论,恰似《庄子·至乐》中"夜半髑髅"的哲学命题,将帝王之爱提升到生命本质的叩问。

末句"烟销雾散愁方士"堪称神来之笔。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指出:"方士作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其愁绪实乃人类面对永恒隔阂的集体焦虑。这与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的意象同构,都是唐人对生命局限的诗性超越。"宫漏声里的晨光撕裂幻境,留下比"初亡"更锐利的痛楚——这种"后幻觉"的抒情方式,在盛唐招魂诗中独树一帜。

点评

李夫人歌·名家点评集萃

王夫之《唐诗评选》
"『丽如三五月,可望难亲近』十字写尽神女情态,光而不妖,远而不隔。昌谷以鬼才摹仙姿,终不若此篇得缥缈真髓。"

沈德潜《唐诗别裁》
"『欲求巧笑如生时』以下四句,字字血泪。武帝悼亡之悲,在『帝比初亡心更悲』七字中尽出,较《长门赋》更觉凄怆。"

贺裳《载酒园诗话》
"『葳蕤半露芙蓉色』句,恍见李夫人罗袜凌波之态。唐人作游仙诗,多刻意藻绘,独此篇以空灵之笔写恍惚之境,真得《楚辞·山鬼》遗韵。"

黄周星《唐诗快》
"结句『烟销雾散愁方士』,不独嘲方士欺罔,更暗讽帝王痴妄。『东流万代无回水』七字,道破生死大限,较之白乐天『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显苍凉。"

陆时雍《诗镜总论》
"通篇如雾縠看花,『颦黛含犀竟不言』句尤妙在『竟』字,无声之怨,胜于痛哭。昌谷谓李贺诗『云烟绵联』,此作正可为证。"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宫漏丁丁夜向晨』以常景衬奇情,漏声愈急,悲思愈长。较之温飞卿『香灯半卷流苏帐』,更得寂寞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