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怨诗

2025年07月05日

女萝寄松柏,绿蔓花绵绵。三五定君婚,结发早移天。
肃肃羊雁礼,泠泠琴瑟篇。恭承采蘩祀,敢效同居贤。
皎日不留景,良时如逝川。秋心还遗爱,春貌无归妍。
翠袖洗朱粉,碧阶对绮钱。新人易如玉,废瑟难为弦。
寄羡蕣华木,荣名香阁前。岂无摇落苦,贵与根蒂连。
希君旧光景,照妾薄暮年。

鲍溶

译文

女萝寄松柏,绿蔓花绵绵
女萝缠绕着松柏,翠绿的藤蔓上花朵绵延不绝。
三五定君婚,结发早移天
十五岁便与你定下婚约,结发为夫妻早早托付终身。
肃肃羊雁礼,泠泠琴瑟篇
庄重地行过羊雁之礼,琴瑟和鸣奏响和谐乐章。
恭承采蘩祀,敢效同居贤
恭敬地承担采蘩祭祀之责,愿效仿贤妇与你共度一生。
皎日不留景,良时如逝川
明亮的太阳不会停留,美好时光如流水般逝去。
秋心还遗爱,春貌无归妍
秋日的心仍留存着爱意,青春的容颜却不再美丽。
翠袖洗朱粉,碧阶对绮钱
洗去翠袖上的胭脂粉黛,独自在青石阶前对着华美的金钱。
新人易如玉,废瑟难为弦
新妇如玉般美好易得,废弃的瑟却难再续弦。
寄羡蕣华木,荣名香阁前
羡慕那木槿花的短暂绚烂,在香阁前赢得荣耀名声。
岂无摇落苦,贵与根蒂连
难道没有凋零的痛苦?可贵的是与根蒂紧紧相连。
希君旧光景,照妾薄暮年
希望你能用旧日的情意,照亮我暮年的黯淡时光。

词语注释

女萝:一种攀援植物,常寄生于松柏等树上。
采蘩:采摘白蒿,古代用于祭祀。蘩(fán)。
蕣华:木槿花,朝开暮落,比喻美好短暂。蕣(shùn)。
绮钱:古代宫苑中雕刻的金钱纹饰,此处指华美的装饰。

创作背景

关于《相和歌辞·怨诗》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婉之声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乔知之之手,当属乐府旧题"相和歌辞"系列。考《乐府诗集》,"怨诗"一题可追溯至汉代班婕妤《怨歌行》,至六朝时期已形成以女性口吻抒写哀怨的传统。唐代诗人多借此题寄托君臣遇合之思,而乔知之此作却回归本真,以精巧的比兴手法,将唐代士族婚姻制度下女性的命运悲剧写得凄美绝伦。

诗中折射的时代镜像

"三五定君婚,结发早移天"二句,实为唐代早婚风俗的真实写照。据《唐会要》记载,开元年间女子平均婚龄仅十三至十五岁。"肃肃羊雁礼"至"敢效同居贤"四句,则完整呈现了《仪礼·士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礼的庄重仪式,与后文"新人易如玉"形成残酷对照。这种通过婚姻礼仪的工笔描摹来反衬悲剧的艺术手法,正是初唐宫廷诗向盛唐社会写实过渡的典型特征。

植物意象的深层隐喻

诗中"女萝寄松柏""寄羡蕣华木"等句,暗合《诗经·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的古老意象。考《毛诗正义》,此喻本指妇人依附夫君。然诗人更进一层,以"蕣华"(木槿花)朝开暮谢的特性,暗喻红颜易老。这种双重的植物象征体系,既承汉魏咏物传统,又启晚唐李商隐"此花此叶常相映"的寄托手法。

音乐意象的悲剧张力

"废瑟难为弦"一句尤见匠心。据《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曾以"二十五弦瑟破"为不祥之兆。此处化用典故,将弃妇比作断弦之瑟,与前半段"泠泠琴瑟篇"的婚姻盟誓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以乐器的完好与毁损象征爱情始末的手法,在唐代闺怨诗中堪称独绝。

创作时间的推测

据《旧唐书》本传载,乔知之约活动于武后光宅至神龙年间(684-707年)。诗中"翠袖洗朱粉"等句的绮丽风格,符合初唐宫廷诗向盛唐过渡的特征。而"贵与根蒂连"的深刻洞察,又隐约透露出武周时期门阀制度松动带来的身份焦虑,或为诗人晚年目睹诸多士族女子婚姻悲剧后的沉痛之作。

赏析

《相和歌辞·怨诗》以女萝寄松柏起兴,构建了一个依附与分离的意象体系。女萝缠绕松柏的绵长绿蔓,恰如女子对婚姻的期许——"三五定君婚,结发早移天",但"移天"二字已暗含命运更迭的隐忧。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处的植物意象"既是爱情象征,更是命运隐喻"。

诗歌通过时空对比展现情感张力。"皎日不留景"与"良时如逝川"形成光阴流逝的双重咏叹,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日月递嬗的意象群"是六朝怨诗典型手法。秋心遗爱而春貌不归的悖论,揭示容颜易老而执念难消的生命困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赞赏"翠袖洗朱粉"的细节:"以褪色胭脂写弃妇之哀,较之啼妆泪眼更显沉痛"。

音乐意象的运用颇具深意。"废瑟难为弦"呼应前文"泠泠琴瑟篇",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称此乃"以乐器的残缺隐喻婚姻的破碎"。新人如玉与旧瑟尘封的对比,暗合《诗经》"宴尔新昏,不我屑以"的古老母题。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解析末四句时强调:"蕣华(木槿)朝荣夕逝的特性,恰成女子命运的镜像,而根蒂相连的祈求,实为对婚姻本质最痛彻的领悟"。

全诗以"薄暮年"作结,与开篇"绿蔓花绵绵"形成生命周期的闭环。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指出:"这种晨昏对照的结构设计,使个人哀怨获得宇宙时间的哲学维度"。诗中"恭承采蘩祀"化用《召南·采蘩》,"羊雁礼"取典《仪礼》,体现六朝诗人"以经入诗"的创作特征,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认为此类用典"既强化了伦理批判,又深化了情感表达"。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弃妇之怨升华为生命之思。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总结道:"当女子祈求'希君旧光景'时,已不仅是追念故人,更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终极追问"。这种由个人遭际触发的人生感悟,使该诗超越普通闺怨题材,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孟郊此作,以女萝寄松柏起兴,缠绵悱恻中自见贞刚。'秋心遗爱,春貌无归'八字,写尽女子迟暮之悲,而'贵与根蒂连'一语,尤见性情之厚。"

沈德潜《唐诗别裁》
"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旨。'肃肃羊雁礼'四句,庄雅处见其家法;'新人易如玉'以下,转折跌宕,如闻幽咽泉流。末二句希光景、照暮年,温厚悱恻,真可被之管弦。"

贺裳《载酒园诗话》
"东野善以物性喻人情。'翠袖洗朱粉,碧阶对绮钱',不着一怨字而怨意盈楮。其'皎日不留景'之叹,较之'荏苒冬春谢'更觉惊心动魄。"

钟惺《名媛诗归》
"全篇以松柏、蕣华为骨,以琴瑟、朱粉为色,构景凄丽而托意高远。'恭承采蘩祀'二句,尤见女子之礼法天性,非徒作怨语者所能及。"

黄周星《唐诗快》
"哀艳如读《长门赋》,而骨气过之。'良时如逝川'与'荣名香阁前',一开一阖,遂使全篇如明珠走盘,圆转而不失其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