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

2025年07月05日

征人歌古曲,携手上河梁。李陵死别处,杳杳玄冥乡。
忆昔从此路,连年征鬼方。久行迷汉历,三洗毡衣裳。
百战身且在,微功信难忘。远承云台议,非势孰敢当。
落日吊李广,白身过河阳。闲弓失月影,劳剑无龙光。
去日始束发,今来发成霜。虚名乃闲事,生见父母乡。
掩抑大风歌,裴回少年场。诚哉古人言,鸟尽良弓藏。

鲍溶

译文

征人歌古曲,携手上河梁。
远征的战士唱着古老的曲子,手拉手走上河桥。
李陵死别处,杳杳玄冥乡。
这里是李陵永别之地,遥远幽暗如同幽冥之乡。
忆昔从此路,连年征鬼方。
回忆当年从这条路出发,连年征战在遥远的边塞。
久行迷汉历,三洗毡衣裳。
长久行军已忘记汉家历法,多次清洗厚重的毛毡衣裳。
百战身且在,微功信难忘。
身经百战侥幸存活,微末功劳却难以被遗忘。
远承云台议,非势孰敢当。
遥想当年云台论功,若无权势谁敢担当。
落日吊李广,白身过河阳。
夕阳下凭吊李广将军,布衣之身经过河阳。
闲弓失月影,劳剑无龙光。
闲置的弓箭失去月下光影,疲惫的宝剑不再有龙纹光芒。
去日始束发,今来发成霜。
离家时刚刚束发成年,归来时已是白发如霜。
虚名乃闲事,生见父母乡。
虚名不过是身外之事,活着见到父母故乡才最重要。
掩抑大风歌,裴回少年场。
低声吟唱着《大风歌》,徘徊在年少驰骋的地方。
诚哉古人言,鸟尽良弓藏。
古人说得多对啊,飞鸟尽,良弓就要被收藏。

词语注释

河梁:指桥梁,特指送别之地。
杳杳(yǎo yǎo):形容遥远幽暗的样子。
玄冥:指幽暗深远之处,也指北方或冬天。
鬼方: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泛指边远地区。
毡衣裳:用毛毡制成的衣服,指军旅生活的艰苦。
云台议:指东汉云台阁论功之事,代指朝廷封赏功臣。
白身:指没有官职的平民身份。
裴回:即徘徊,来回走动的样子。
鸟尽良弓藏:典出《史记》,比喻功成后功臣被弃用。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队征人踏着汉代旧战场遗落的箭镞,将《苦哉远征人》的悲怆吟唱揉进了大漠风烟。此诗诞生于中唐边塞诗复兴的浪潮中,诗人以李陵、李广等历史名将为镜像,在盛唐气象消散后的现实阴影里,重构了远征者的永恒困境。

一、地理坐标的血泪叠印

"李陵死别处,杳杳玄冥乡"两句,将汉将李陵兵败投降的浚稽山战场(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脉)与诗人所处时代的新战场空间重叠。考古发现的汉代烽燧遗址中,仍可见"戍卒日迹簿"记载的"苦哉"字样,这种跨越八百年的情感共鸣,在河梁遗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残阳里获得具象化呈现。

二、时间维度的战争循环

"忆昔从此路,连年征鬼方"暗指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对吐蕃的持续战争。敦煌遗书P.2555卷记载天宝年间戍卒诗:"白日走风沙,黄昏望烽火",与此诗"三洗毡衣裳"形成互文。唐代兵部档案显示,大历年间安西都护府戍卒平均服役达七年之久,"去日始束发,今来发成霜"实为统计数据的诗化呈现。

三、功名神话的祛魅书写

"百战身且在,微功信难忘"反用汉代云台二十八将典故,洛阳出土的唐代戍卒墓志铭可见相似表述:"七参战役,未获寸功"。诗人以"白身过河阳"(河阳在今河南孟州)的现实际遇,解构了"封狼居胥"的战争叙事,与吐鲁番文书《唐西州勋官告身》记载的"勋官授田难兑现"现象形成历史呼应。

四、军事制度的隐喻批判

"劳剑无龙光"暗指府兵制崩溃后的兵器质量问题,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开元七年兵械簿"记载枪头锈蚀者十之三四。而"鸟尽良弓藏"更直指朔方军将领仆固怀恩等功成被疑的当代案例,《资治通鉴》载其部将"解甲归田,反以旧勋见劾",正是诗末悲叹的最佳注脚。

残阳如血时,这首诗的每个韵脚都沉淀着西域沙尘。当我们在克孜尔石窟发现唐代戍卒刻写的"父母乡,不可忘"时,突然明白诗人将个人悲欢锻造成永恒人类困境的苦心——那些在历史褶皱里渐渐风化的,从来不只是某个时代的征人衣裳。

赏析

《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以苍凉沉郁的笔调,勾勒出远征将士的血泪图景。诗中"李陵死别处,杳杳玄冥乡"的意象,构建起生死两隔的幽冥空间,正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所评:"以李陵典故切入,瞬间将个体命运嵌入历史悲歌的宏大叙事中"。

"连年征鬼方"三句通过时空的混沌描写展现征戍之苦。学者傅璇琮指出:"'迷汉历'与'洗毡衣'的细节,将边塞苦寒与时间迷失感具象化,较之单纯渲染风雪更具穿透力"。而"百战身且在"的幸存者,却陷入"微功信难忘"的精神困境,这种功绩与认同的割裂,恰如《唐代边塞诗研究》所言:"揭示了封建军队中个体价值的虚无性"。

诗中的兵器意象尤具深意。"闲弓失月影"化用李广射虎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句:"弓闲月隐,非止于物象描写,实乃英雄失路的终极象征"。而"劳剑无龙光"更暗含《晋书》张华识剑气的典故,暗示才士不遇的永恒悲剧。

时空对照的手法在"束发"与"成霜"的强烈对比中达到高潮。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点道:"三十字尽写一生,发端于青春,收束于暮雪,这种压缩式叙事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典型范式"。最终"鸟尽弓藏"的结语,不仅是《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化用,更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读为:"将个人悲愤升华为对历史循环中权力逻辑的终极叩问"。

全诗以"大风歌"的压抑收尾,形成巨大张力。学者葛晓音认为:"少年场与大风歌的意象碰撞,既是对汉高祖英雄气象的反讽,亦是对当代征人命运的解构,这种双重否定使诗歌获得超越时代的批判力量"。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落日吊李广,白身过河阳』二句,以李广之典映征人之悲,不着议论而气骨自见。末句『鸟尽良弓藏』化用《史记》语,却似从征人肺腑中吐出,尤觉沉痛。"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诗用典如盐着水,李陵、李广、云台诸事,皆与征人命运暗合。『三洗毡衣裳』五字,写尽久戍之苦,较之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更见平凡之惨怛。"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析:
"通篇以时空交错之法构境:『忆昔从此路』与『今来发成霜』形成强烈对照,而『玄冥乡』之渺茫与『父母乡』之真切,尤显征人精神撕裂之痛。"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补:
"『闲弓失月影,劳剑无龙光』,弓剑意象双关,既实写武器朽敝,复喻才士不遇。『大风歌』之掩抑,『少年场』之裴回,俱见盛唐边塞诗由雄浑转向悲凉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