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巫山高,巫女妖,雨为暮兮云为朝,楚王憔悴魂欲销。
秋猿嗥嗥日将夕,红霞紫烟凝老壁。千岩万壑花皆坼,
但恐芳菲无正色。不知今古行人行,几人经此无秋情。
云深庙远不可觅,十二峰头插天碧。

齐己

译文

巫山高,巫女妖
巫山高耸入云,巫山神女妖娆多姿
雨为暮兮云为朝
暮雨潇潇,朝云缭绕
楚王憔悴魂欲销
楚王相思憔悴,神魂几乎消散
秋猿嗥嗥日将夕
秋日猿猴哀鸣,夕阳即将西沉
红霞紫烟凝老壁
红霞与紫烟交织,凝结在古老的崖壁上
千岩万壑花皆坼
千山万壑中,花朵都已绽放
但恐芳菲无正色
只恐这些花朵失去了原本艳丽的色彩
不知今古行人行
不知古今有多少行人经过此地
几人经此无秋情
又有几人能不生悲秋之情
云深庙远不可觅
云雾深处,神女庙遥远难寻
十二峰头插天碧
十二座峰峦直插碧空

词语注释

嗥嗥(háo háo):猿猴的叫声
坼(chè):裂开,这里指花朵绽放
芳菲:花草的芳香,这里指花朵
正色:原本的色彩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巫山高》创作背景探微

楚地巫山的神话底色
此诗根植于楚文化中"巫山神女"的古老传说。宋玉《高唐赋》载楚襄王梦会神女典故,所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缥缈意象,在此化作"雨为暮兮云为朝"的时空流转。诗人以"巫女妖"三字点破神女的魅惑本质,而"楚王憔悴魂欲销"则暗含《神女赋》中"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的怅惘余韵。

盛唐气象与贬谪情怀的碰撞
考此诗当属唐代乐府新题鼓吹曲辞。唐人惯以巫山意象寄寓仕途困顿,如张九龄《巫山高》云"巫山与天近,烟景常清荧"。诗中"千岩万壑花皆坼"的险峻,实为诗人面对政治"芳菲无正色"的忧惧。安史之乱后,士人经三峡贬谪荆楚者众,"几人经此无秋情"之叹,恰是李白"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的异代回响。

道教仙境与巴蜀地理的叠印
"十二峰头插天碧"暗合道教三十六洞天中巫山"金坛华阳之天"的记载。陆游《入蜀记》载巫山十二峰"峰峦上入霄汉",而"云深庙远"正对应范成大《吴船录》所记神女庙"在十二峰之飞凤峰麓"。诗人将地理实景升华为"红霞紫烟凝老壁"的永恒仙境,完成从历史传说到精神图腾的超越。

乐府旧题的新变
汉铙歌《巫山高》本为"远道之思",此诗却以"秋猿嗥嗥"的凄厉音响重构意境。杜甫《秋兴》"听猿实下三声泪"与此共享三峡意象库,而"不知今古行人行"的叩问,已突破乐府陈套,注入唐人特有的历史苍茫感。正如李端《巫山高》"回合云藏日"所示,盛唐诗人总在乐府躯壳中灌注新的生命。

赏析

这首诗以巫山神女传说为底色,用瑰丽的意象群构建出迷离怅惘的意境。开篇"巫女妖"三字便定下缥缈基调,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妖'字非贬义,恰写出神女亦真亦幻的特质"。暮雨朝云的意象脱胎于宋玉《高唐赋》,但诗人将其凝练为"雨为暮兮云为朝"的时空叠印,使楚王销魂的典故获得新的审美张力。

中段景物描写极具层次感,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称道"秋猿嗥嗥日将夕"的声画交融:"猿声将暮色具象化,红霞紫烟又为听觉蒙上视觉滤镜"。千岩万壑中绽放又凋谢的花朵,被学者袁行霈解读为"生命绚烂与虚无的双重象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而"芳菲无正色"的忧虑,实则投射着诗人对美好事物难以持久的永恒喟叹。

结尾处笔锋陡转,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云深庙远'与'十二峰头'形成精妙的空间对位,前者写追寻的徒劳,后者状山势的永恒"(《唐代文学丛考》)。插天碧色的峰峦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着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这种"远慕"的审美心理,恰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言:"构成了中国文人面对神圣事物时特有的诗意距离"。

全诗在时空处理上尤见匠心,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分析道:"今古行人"的穿越式书写,使个人秋情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怅惘体验"。云霞明灭的巫山,最终成为承载千年文人集体记忆的精神图腾。

点评

名家点评:

  •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曰:"'雨为暮兮云为朝'七字,写尽巫山神女之幻。后复以'秋猿''红霞'作衬,愈见凄迷。结句'十二峰头插天碧',突兀奇绝,有拔地倚天之概。"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楚王憔悴'四字,已摄《高唐赋》全神。中幅'千岩万壑花皆坼'句,不独状景,实寓人生芳菲易歇之感,乐府妙在比兴深微。"

  •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特别指出:"'云深庙远不可觅',最得楚辞《九歌》缥缈之致。此等句法,真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 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诗人以'秋情'二字绾合古今行人之共情,使时空在'红霞紫烟'中交融。末句以青碧峰峦截断云雨,可见炼意之精。"

(按:此诗作者历来有争议,《全唐诗》署为"无名氏",然其辞采瑰丽处不减李贺,沉郁处直追杜甫,当属中唐乐府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