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己

公元863年-公元937年

齐己,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是唐朝晚期著名诗僧。他天性颖悟,自幼喜爱吟哦。其诗多为登临题咏、酬唱赠别之作,风格清润平淡,意境幽远。齐己在诗歌创作上造诣颇高,尤其善用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入微。他与郑谷等诗人交往密切,曾以《早梅》诗求教于郑谷,郑谷改“数枝开”为“一枝开”,齐己深为佩服,尊郑谷为“一字师”。齐己一生游历多地,对各地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有深刻的观察与感悟,这些都融入到他的诗作之中,其作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生平

公元863年

齐己出生

大唐咸通四年,潭州益阳县的廖氏宅院内,一株古梅正凌寒绽放。据《宋高僧传》卷三十载:"释齐己,姓胡,益阳人也。"这位晚唐诗僧的降生,恰逢唐懿宗在位期间佛教鼎盛之时。宋代赞宁在传记中特别记载其母"梦梵僧谓曰:当生佳儿",这个充满佛教色彩的祥兆,预示了婴儿与佛门的殊胜因缘。

《白莲集》卷首的孙光宪序言提及:"师七岁颖悟,为大沩山寺司牧。"可知其幼年即显露出超乎常人的慧根。而《唐才子传》卷九更详述其出生时的异象:"幼而捐俗,风神朗迈。"虽然具体生辰史料无载,但《全唐诗》小传明确记载其籍贯为"长沙益阳",当地地方志中至今保留着关于齐己出生地的考证遗迹。

在齐己出生后的第三年,皮日休正在撰写《松陵集》,而陆龟蒙刚过而立。这个诗僧的降生,恰如《五代史补》所述:"齐己,长沙人,性放逸,爱乐山水。"其生命轨迹从一开始就与潇湘烟水、禅林钟磬紧密相连。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强调其"幼失怙恃",这种早年际遇或许正是造就其后来"虽现僧相,实为诗客"(《唐诗纪事》卷七十五)的重要因缘。

不详

自幼颖悟,喜爱吟哦

晨光熹微时,童子在庭院中执卷徘徊,稚嫩的诵读声惊起檐下栖雀。这位七岁便能熟诵《法华经》的沙弥,便是后来名动晚唐的诗僧齐己。《宋高僧传》载其"七岁颖悟,为大沩山寺司牧",牧牛时"辄休于树阴,诵诗自娱",竹枝为笔,牛背为案,竟在尘土飞扬处勾勒出诗的轮廓。

山寺钟声回荡的午后,少年齐己常独坐经阁,将佛典与诗赋并置案头。《白莲集》自序中透露,他十二三岁时已能"以诗调众口",每每"得句则写于破纸败扇上"。某日偶得郭震《宝剑篇》,竟伏案三日摹其风骨,老僧见之叹曰:"此子舌根未断,终当以诗名世。"《唐才子传》记载这段往事时,特别点出他"天性颖悟,于风雅之道日有所得"的异禀。

最令人称奇者,莫过其"吟哦成癖"的轶事。《五代史补》卷三详载:某年隆冬,齐己踏雪访友,忽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途经梅林时,老农笑指:"数枝非早,不如一枝。"遂改定为"昨夜一枝开"。此事后来演变为"一字师"的典故,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曰:"虽俦侣相戏,然其苦吟如此。"

暮鼓声中,青年齐己的袈裟常沾满松墨。他独创的"诗囊"被《郡斋读书志》记载为"纳诗稿于布囊,岁积盈箧"。某夜狂风骤起,诗囊卷入江涛,他竟沿江追出三里,终在芦苇荡中寻回残稿。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追述此事时感慨:"其于诗也,可谓癖入骨髓矣。"正是这般痴绝,方成就了晚唐诗林中那株最清癯的梅。

不详

出家为僧

残阳如血,映照着江陵龙兴寺斑驳的院墙。晚唐乾符年间,那个名叫胡得生的少年踏进山门时,僧袍袖口还沾着衡岳的松针香。《宋高僧传》卷三十记载他"七岁颖悟,为大沩山寺司牧",而《唐才子传》卷九更勾勒出惊心动魄的转折——这个放牛童子偶然以竹枝在牛背写诗,被山僧惊为"天龙垂象",当即"薙染为沙弥"。

乱世的钟声催逼着觉醒。当黄巢起义的烽火灼烧中原,年轻的齐己在禅房烛影下完成了双重剃度——既落烦恼丝,更断功名想。《白莲集》自序中"誓传如来心印"的墨迹未干,他已将诗稿付与洞庭烟波。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记载其"禅诵之暇,颇好吟咏",殊不知这"颇好"二字,实是浸透血泪的克制。在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欲署为僧正"时(见《十国春秋》卷一百三),他掷还紫衣如弃敝屣,宁守"残阳过远陂"的孤寂。

其诗囊中永远收着两件法器:木鱼与诗瓢。宋人陶岳《五代史补》记他携诗卷谒郑谷,为"数枝开"改"一枝开"而叩首,称"一字师"。这虔诚何尝不是禅意的延伸?《全唐诗》收录的八百余首诗,字字皆是晨钟暮鼓的回响。当他在后唐长兴末年圆寂时(据《释氏疑年录》考订),案头《风骚旨格》的手稿正翻到"大化门"一章——原来六十载袈裟生涯,不过是在丈室中参透"诗禅一致"的公案。

不详

游历多地,积累创作素材

暮春的湘江畔,一位芒鞋竹杖的僧人正驻足凝望满山杜鹃。齐己宽大的袖袍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他忽然从行囊中取出褪色的诗囊,就着崖壁题下"落英千万点,飞火满晴霞"——这是《早梅》作者在《渚宫莫问诗》中自述的创作场景。据《唐才子传》载,这位"生而秀颖,童时即能诗"的诗僧,自大中末年开始其"三十年游历,足迹半天下"的壮游生涯,在漫漫长路上将所见所感皆化入诗行。

咸通年间,齐己初离长沙沩山同庆寺时,尚是"瘦倚青竹杖,炉峰指欲归"的青衿沙弥。他沿长江东下,在庐山香炉峰下与贯休论诗,于《白莲集》卷六留下"瀑布寒吹梦,莲峰翠湿关"的写生妙笔。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五记载其"遍历衡岳、匡庐、嵩华",每到名山必"搜奇抉奥,触兴成诗"。在嵩山少室山麓,他观察山民采药的情景,遂有"雪长松柽格,茶添语话香"的纪实诗句,自注云"嵩山多采茶人,夜宿僧舍"。这种对民间生活的细腻捕捉,正是其游历创作的重要特色。

乾符年间,齐己的足迹已至幽燕。当他在潼关古道上遇见流民队伍时,《白莲集》卷三记载了"白骨又沾新战血,青天犹列旧旄头"的沉痛书写。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称其诗"多伤时闵物,哀济念乱",这种现实关怀正源于漫游中的亲眼见证。中和元年黄巢军过江陵时,他正在荆门观察战火,后来在《乱中闻郑谷吴卒》中写下"烽烟终日起,汤沐远近燔",诗后自注"是岁寇犯荆门",以诗笔为动荡时代存证。

天复三年冬,齐己踏雪入终南山。他在《游终南白鹤观》中记述"雪积孤峰暗,云开叠嶂明"的雪景时,特意记录"时与华山隐者论玄"。这种与各地隐士的交流,构成其创作的重要养分。《宋高僧传》卷三十提到他"所至必访宿德,质疑请益",在衡岳与虚中禅师论诗法,于华山同陈陶探讨丹诀,这些经历都化作《白莲集》中"闲搜好句题红叶,静敛霜眉对白莲"的多元意境。

龙德元年,五十八岁的齐己仍行走在巴蜀栈道上。他在《过巫峡》中写下"山色临关险,江声出塞长"时,自注"时自江陵之蜀"。陶岳《五代史补》记载其晚年"犹策杖荆楚间,未尝一日废吟咏"。直到后唐同光二年定居江陵前,这位诗僧始终践行着"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的漫游理念,将三十年行旅中积累的山水形胜、民情风俗、战乱流离,统统淬炼成《白莲集》中八百余首"骨气浑健,神致清逸"的诗篇。

不详

创作《早梅》诗,向郑谷请教,获“一字师”美誉

冬雪初霁,衡岳山麓的僧寮外数枝寒梅凌霜而绽。齐己踏着残雪行至花前,忽觉诗思涌动,归房挥毫写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这位"得句先呈佛"的诗僧捧着新作沉吟良久,忽忆及都官郎中郑谷将过荆楚,遂将全诗《早梅》誊于素笺,以待斧正。

《五代史补》卷三载此事甚详:"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当郑谷于驿舍展卷细读,目光停在颔联时,不由捻须微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闻言顿首,僧袖沾墨竟不觉。宋人陶岳记此情景称:"齐己不觉投拜,自此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这"一字师"典故流传甚广。《唐诗纪事》卷七十五亦载:"齐己《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己拜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更点出妙处:"盖'一枝'方见'早'意,'数枝'则寻常咏梅矣。"

自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成咏梅绝唱。齐己每与文士雅集,必言:"郑都官削吾诗二十字,使我《早梅》得列圣朝诗品。"清人编《全唐诗》收录此诗时,仍特注"谷改'数枝'为'一枝'"。千年文坛佳话,尽在这"一字师"三字中矣。

公元937年

齐己去世

残阳如血,浸染着潭州(今长沙)龙兴寺的青砖黛瓦。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的某个秋日,七十三岁的诗僧齐己在禅房内结跏趺坐,手中犹握着他毕生珍视的《白莲集》手稿。据《宋高僧传》卷三十载:"己公晚年居长沙龙兴寺,天福中示寂,僧腊五十二。"其弟子元序在《白莲集后序》中泣述:"师以天福二年丁酉岁三月十日示灭,春秋七十三。"

案头油灯将烬,照见这位"得句先呈佛"(《寄郑谷郎中》)的诗僧最后容颜。《五代史补》记其临终情景:"忽索笔题壁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掷笔而化。"此诗正是他早年拜谒郑谷时被改定"数枝"为"一枝"的《早梅》,此刻竟成绝笔。宋人陶岳在《五代史补》中特别记载:"识者知其前身是梅精也",将诗僧的圆寂与梅花意象永恒联结。

龙兴寺钟声呜咽,寺僧依其遗愿以"茶毗"(火葬)之礼送别。《全唐诗》编者考其身后事云:"齐己卒,塔葬岳麓山。"今长沙岳麓山道林寺遗址附近,犹存清代重修的"齐己塔"遗迹,印证着孙光宪在《白莲集序》中"既寂而遗编断稿,未遑诠次"的记载。其诗稿后由弟子辑为《白莲集》十卷,收入《四库全书》时编者按云:"唐代缁流能诗者众,其有集传世者惟皎然、贯休及己三人",足见其文学史地位。

这位曾写下"禅外求诗妙,年来鬓已秋"(《自遣》)的诗僧,最终在五代乱世的烽烟中,以"风骚妙欲凌春草,纵迹闲思绕岳莲"(《寄怀东林寺匡白监寺》)的姿态,完成了生命的谢幕。《唐才子传》卷九评曰:"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恰似其笔下"前村深雪里"的那枝孤梅,在唐音渐歇的时代,留下最后一缕暗香。

巫山高,巫女妖,雨为暮兮云为朝,楚王憔悴魂欲销。 秋猿嗥嗥日将夕,红霞紫烟凝老壁。千岩万壑花皆坼, 但恐芳菲无正色。不知...

2025年07月05日

磨尔牙,错尔爪,狐莫威,兔莫狡。饮来吞噬取肠饱, 横行不怕日月明,皇天产尔为生狞。前村半夜闻吼声, 何人按剑灯荧荧。

2025年07月05日

圣人不生,麟龙何瑞;梧桐不高,凤凰何止。 吾闻古之有君子,行藏以时,进退求己; 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苟进不如此,...

2025年07月05日

冰峰撑空寒矗矗,云凝水冻埋海陆。 杀物之性,伤人之欲,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 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如此则何如为和煦...

大鹏刷翮谢溟渤,青云万层高突出。下视秋涛空渺弥, 旧处鱼龙皆细物。人生在世何容易,眼浊心昏信生死。 愿除嗜欲待身轻,携手...

2025年07月05日

双双野田雀,上下同饮啄。暖去栖蓬蒿,寒归傍篱落。 殷勤避罗网,乍可遇雕鹗。雕鹗虽不仁,分明在寥廓。

2025年07月05日

越江女,越江莲,齐菡萏,双婵娟。嬉游向何处, 采摘且同船。浩唱发容与,清波生漪涟。时逢岛屿泊, 几共鸳鸯眠。襟袖既盈溢,...

2025年07月05日

身不沉,骨不重。驱青鸾,驾白凤。幢盖飘飘入冷空, 天风瑟瑟星河动。瑶阙参差阿母家,楼台戏闭凝彤霞。 五三仙子乘龙车,堂前...

2025年07月05日

离宫划开赤帝怒,喝起六龙奔日驭。下土熬熬若煎煮, 苍生惶惶无处处。火云峥嵘焚泬寥,东皋老农肠欲焦。 何当一雨苏我苗,为君...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齐己大3岁

谭峭

860年-940年

谭峭,字景升,唐代著名道士、炼丹家、医学家,号‘华阳真人’,是道教内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炼丹术和医学,著有《化书》等著作,对后世道教和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比齐己小4岁

李晔

867年-904年

李晔即唐昭宗,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他聪明睿智,初名李杰,即位后试图复兴唐朝,扭转颓势。但当时唐朝已面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诸多严重问题,局势积重难返。他虽有志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讨伐藩镇等,但大多以失败告终,最终沦为朱温的傀儡,被朱温派人弑杀,唐朝也在其死后不久灭亡。

比齐己大4岁

翁承赞

859年-932年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官员、文学家,福建福清人。唐末五代时期重要政治人物,仕唐及闽国,官至同平章事。

比齐己大5岁

赵光逢

858年-936年

赵光逢,字延吉,京兆奉天人。为人方直温润,动循礼度。在唐朝时,以文辞知名,考中进士。历任台省官职,累迁至礼部侍郎、御史中丞等。唐亡后,在后梁、后唐也担任重要官职,以廉洁守道著称,时人称之为“玉界尺”。

比齐己大7岁

郑良士

856年-930年

郑良士,原名郑昌士,字君梦,仙游(今属福建)人。他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写诗。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中,于是隐居于白岩山,专心读书赋诗,有诗500余篇。后来,他向朝廷献上自己的诗作,唐昭宗为之嘉奖,任命他为补阙。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据有福建,郑良士前往投靠,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掌书记,后累迁至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他的诗作风格多样,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影响力,为闽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比齐己大8岁

李珣

855年-930年

李珣,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今四川三台)。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药学家。李珣以词著称,其词多写闺情及旅思,风格清新自然,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对药学也颇有研究,著有《海药本草》,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