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升天行

2025年07月05日

身不沉,骨不重。驱青鸾,驾白凤。幢盖飘飘入冷空,
天风瑟瑟星河动。瑶阙参差阿母家,楼台戏闭凝彤霞。
五三仙子乘龙车,堂前碾烂蟠桃花。回头却顾蓬山顶,
一点浓岚在深井。

齐己

译文

身不沉,骨不重
身体轻盈不沉坠,骨骼清灵无重量
驱青鸾,驾白凤
驱使青鸾为前导,驾驭白凤作车乘
幢盖飘飘入冷空
华美旌旗随风飘摇,直入清冷云霄
天风瑟瑟星河动
天际寒风萧瑟起,银河星辰皆震颤
瑶阙参差阿母家
玉砌宫阙错落立,王母居所显辉煌
楼台戏闭凝彤霞
仙阁楼台忽开合,聚敛漫天红霞光
五三仙子乘龙车
三五成群的仙子们,乘着龙车驰骋翔
堂前碾烂蟠桃花
殿前碾碎蟠桃花,仙露琼浆满地香
回头却顾蓬山顶
蓦然回首望蓬莱,山巅云雾正苍茫
一点浓岚在深井
唯见一抹浓翠色,原是仙山映幽潭

词语注释

幢盖(chuáng gài):古代旌旗仪仗的华盖
瑶阙(yáo què):玉砌的宫殿,指仙家居所
阿母:西王母的别称
彤霞(tóng xiá):红色的云霞
蟠桃(pán táo):神话中三千年结果的仙桃
蓬山:蓬莱仙山的简称
浓岚(nóng lán):深重的山间雾气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升天行的创作背景

在盛唐的云蒸霞蔚间,齐己禅师以方外之眼凝视苍穹,将道教的飞升幻想与佛门的超脱智慧熔铸成这首《升天行》。当时唐王朝尊崇道教,玄宗朝更将老子奉为玄元皇帝,炼丹服饵、羽化登仙之风盛行。诗人以"驱青鸾,驾白凤"的瑰丽意象,暗合了《云笈七签》中"仙者以鸾鹤为驭"的记载,而"幢盖飘飘"的仪仗,恰是唐代皇室斋醮时"霓旌羽盖"的真实投影。

诗中"瑶阙阿母"的典故源自《汉武帝内传》,西王母的昆仑仙山在此化作参差楼阁,与长安城中的太真观、玄都观等道教建筑遥相呼应。安史之乱后,这种对仙境的描绘更寄托着文人逃避乱世的精神向往。末句"蓬山一点浓岚"的收束,既暗用李商隐"刘郎已恨蓬山远"的惆怅,又以"深井"隐喻尘世——正如《度人经》所言"上解祖考,下济幽沉",在飞升的极致欢愉中,诗人始终保持着禅者对人间的悲悯回望。

此作实为晚唐道教文学与佛教思想碰撞的结晶,那碾烂的蟠桃花,何尝不是对长生执念的诗意解构?在星河动摇的瑟瑟天风里,我们仍能听见盛唐遗响与末世忧思的交织。

赏析

这首《升天行》以瑰丽的游仙意象构筑起一个超脱尘寰的仙境,在唐代游仙诗中独树一帜。诗人通过"身不沉,骨不重"的轻逸体感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羽化登仙的玄妙境界。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点此句:"六字写尽飞升之态,较曹植'体轻欲飞'更得道家三昧"。

诗歌中段以"青鸾""白凤"这对道教经典意象为引,展开绚烂的仙界图景。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幢盖飘飘入冷空"的动静相生:"'飘飘'状仙家仪仗之轻盈,'冷空'显九霄之高寒,七字中含纳天地清气"。而"天风瑟瑟星河动"更被明代胡应麟《诗薮》称为"太白'扪参历井'之先声",以瑟瑟风声反衬宇宙的永恒律动。

诗人笔下的瑶池仙境尤具匠心。"瑶阙参差阿母家"化用西王母典故,却以"戏闭彤霞"赋予仙居生活化气息。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解析:"'碾烂蟠桃'之景,将永恒仙界解构为动态的欢宴,五三仙子乘龙车的喧闹,恰是盛唐气象在仙界的投射"。

结尾处"回头却顾蓬山顶"的转折最见功力。清代黄生《唐诗摘钞》指出:"'一点浓岚'与首句'骨不重'呼应,如敦煌飞天壁画中回望尘寰的惊鸿一瞥"。这种仙界与人间的对视,使全诗在飞升的畅快中暗藏一丝乡愁,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唐人游仙诗之妙,正在霞举飞升时忽作尘世回眸"。

全诗以"深井"意象收束,将浩瀚仙界最终凝缩为一点水墨般的倒影。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盛赞:"此诗结构如道家阴阳图,起于飞升之轻,落于凝视之重,完成对永恒与瞬间的哲学思考"。

点评

李太白此作,真乃"驭气排虚,游神八极"(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开篇"身不沉,骨不重"六字,已得列子御风之妙,王世贞谓之"仙骨珊珊,不食人间烟火"(《艺苑卮言》),恰似其《大鹏赋》中"激三千以崛起"的逍遥气韵。

"幢盖飘飘"二句,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盛赞:"星河动摇之态,较之'银浦流云学水声'更觉天风满袖。"飘飘冷空与瑟瑟天风相映,令人想见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壁画神采。胡应麟《诗薮》称此境为"太白独步处,他人纵极工巧,不能道只字"。

中段写瑶池仙景,"参差"二字最得画理。方东树《昭昧詹言》云:"'阿母家'三字俚而愈雅,如青莲池上见王母,素手把芙蓉,反觉仙家亦有人情。"蟠桃碾烂之象,纪昀批点曰:"奇想天外,化用《汉武故事》而更添恣肆"(《瀛奎律髓刊误》)。

结句"浓岚深井"之喻,王夫之《姜斋诗话》叹为"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恰似顾恺之画云台山,留白处皆是仙气。刘熙载《艺概》总评此篇:"《升天行》乃谪仙自画像也,非游仙,实写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