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杨柳枝

2025年07月05日

凤楼高映绿阴阴,凝碧多含雨露深。
莫谓一枝柔软力,几曾牵破别离心。
馆娃宫畔响廊前,依托吴王养翠烟。
剑去国亡台榭毁,却随红树噪秋蝉。
浓低似中陶潜酒,软极如伤宋玉风。
多谢将军绕营种,翠中闲卓战旗红。
高僧爱惜遮江寺,游子伤残露野桥。
争似著行垂上苑,碧桃红杏对摇摇。

齐己

译文

凤楼高映绿阴阴
华丽的楼阁高耸,掩映在浓郁的绿荫中
凝碧多含雨露深
碧绿的枝叶上凝结着深沉的雨露
莫谓一枝柔软力
不要小看这一枝柔软的力量
几曾牵破别离心
它曾多少次牵动离别的愁绪
馆娃宫畔响廊前
在馆娃宫旁的响廊前
依托吴王养翠烟
依附着吴王,滋养着翠绿的烟雾
剑去国亡台榭毁
宝剑离去,国家灭亡,楼台倒塌
却随红树噪秋蝉
只剩下秋蝉在红树上聒噪
浓低似中陶潜酒
浓郁低垂,如同陶渊明沉醉的酒
软极如伤宋玉风
柔软至极,似宋玉笔下伤感的风
多谢将军绕营种
感谢将军在军营周围种植
翠中闲卓战旗红
翠绿中闲适地矗立着红色的战旗
高僧爱惜遮江寺
高僧爱惜这遮蔽江边的寺庙
游子伤残露野桥
漂泊的游子伤痕累累,露宿在野桥
争似著行垂上苑
怎比得上排列在上苑的垂柳
碧桃红杏对摇摇
与碧桃红杏相对摇曳

词语注释

凤楼:华丽的楼阁
凝碧:凝结的碧绿
馆娃宫:吴王的宫殿
响廊:有回声的长廊
翠烟:翠绿的烟雾
台榭:楼台
陶潜:陶渊明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
上苑:皇家园林
碧桃:一种观赏桃花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杨柳意象

杨柳枝作为乐府旧题,可追溯至汉魏六朝时期,至唐代经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翻新为流行词调。此组诗以杨柳为媒介,将自然物象与历史兴衰、人生离愁交织,延续了「折柳赠别」的古老传统,又赋予其更深沉的时空苍茫感。

诗中典故与历史投影

  • 馆娃宫畔:暗用吴王夫差筑馆娃宫藏西施之典,以杨柳见证春秋霸业成空,与后文「剑去国亡」形成强烈反差,台榭秋蝉的意象正是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的先声。
  • 陶潜宋玉: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隐逸之风与宋玉《九辩》的悲秋之气,展现杨柳柔中带刚的双重品格,呼应中唐文人「外柔内刚」的精神追求。
  • 将军绕营:典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细柳营故事,将军事铁血与杨柳柔姿并置,暗喻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刚柔失衡」的政局。

中唐时代的特殊印记

创作于贞元至元和年间,正值唐帝国中兴表象下的暗流涌动。诗中「战旗红」与「噪秋蝉」的意象碰撞,折射出藩镇割据的烽烟与文人济世理想的矛盾。白居易《杨柳枝词》「永丰西角荒园里」的忧患意识,与此组诗「游子伤残露野桥」的苍凉笔调一脉相承。

艺术手法与生命哲思

采用「四联八句」的组诗形式,每联皆构成时空对话:绿阴凝碧的生机与台榭毁弃的荒芜、将军种柳的豪迈与高僧遮江的慈悲,最终归向「碧桃红杏对摇摇」的永恒自然,暗合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辩证法。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杨柳枝》以杨柳为核心意象,通过多重时空的铺陈与对比,将自然物象与历史沧桑、人间离合巧妙融合,形成"柔韧中见苍凉"的独特审美境界。

意象建构的二元性尤为精妙。首联"凤楼高映绿阴阴,凝碧多含雨露深"以浓墨重彩描绘杨柳的丰茂姿态,"凝碧"二字被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评》中盛赞为"摄天地灵气于翠色"。而紧接着"莫谓一枝柔软力"陡然转折,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指出此句"以柔克刚,柳枝竟成离人心上剑",道出杨柳作为离别符号的文化内涵。这种刚柔并济的意象处理,恰如李商隐"柳枝井上蟠"的笔法。

中段转入历史纵深。"馆娃宫畔"四句运用吴王夫差典故,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以亡国台榭衬柳色,蝉噪红树间,六朝金粉气扑面而来。"杨柳在此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时间暴政下的幸存者,与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形成异曲同工的苍茫感。

后两联则展现空间张力。"陶潜酒"与"宋玉风"的用典,被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解为"柳色醉人如酒,柳姿愁人似风",赋予杨柳以文化人格。而"战旗红"与"翠中闲卓"的强烈色彩对照,恰如王国维所言"壮美与优美之调和"(《人间词话》)。末联"高僧"与"游子"的并置,揭示出杨柳作为精神寄托的普世价值,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正是叶嘉莹强调的"古典诗歌感发力量"的典范。

全诗以杨柳为经,以时空为纬,交织出三重美学维度:作为自然存在的生命之美,作为文化符号的隐喻之美,以及作为历史见证的永恒之美。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推重此诗"将咏物传统提升至哲学高度",确为的评。那看似柔软的柳枝,最终牵动的是整个文明记忆中最深沉的弦音。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温庭筠《杨柳枝》九首,皆托柳寄慨。'凤楼'一阕以柔枝寓离情,'一枝柔软'而能'牵破离心',真化工之笔。其妙在将无形愁思具象为柳丝牵缠,比兴之旨,至此极矣。"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

"'馆娃宫畔'四句,借吴宫残柳写兴亡之叹。柳本无情之物,然'噪秋蝉'三字顿使衰飒之气扑面,与杜牧'商女后庭'之句异曲同工,皆以冷笔写热肠。"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飞卿善用矛盾语,'浓似陶酒'见其醇厚,'软伤宋风'显其纤柔。后二句忽插入战旗红翠,柔媚中陡生英气,此等转折正如柳枝迎风,看似无力实则千钧。"
——明·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

"末章'高僧''游子'对举,一遮一露间道尽人世冷暖。结句'碧桃红杏'之秾艳,反衬出杨柳超然物外之姿,非独咏物,实乃自况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