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行路难,君好看,惊波不在黤黮间,
小人心里藏奔湍。七盘九折寒崷崒,翻车倒盖犹堪出。
未似是非唇舌危,暗中潜毁平人骨。君不见楚灵均,
千古沉冤湘水滨。又不见李太白,一朝却作江南客。
下浸与高盘,不为行路难。是非真险恶,翻覆作峰峦。
漆愧同时黑,朱惭巧处丹。令人畏相识,欲画白云看。

齐己

译文

行路难,君好看
世路艰难,请您细看
惊波不在黤黮间
骇浪并非藏在昏暗的水面
小人心里藏奔湍
小人心底暗藏急流凶险
七盘九折寒崷崒
山路崎岖如寒刃高悬
翻车倒盖犹堪出
纵使车翻顶陷尚能脱险
未似是非唇舌危
不似流言蜚语杀人无形
暗中潜毁平人骨
暗处中伤能毁常人骨
君不见楚灵均
您不见屈原忠魂
千古沉冤湘水滨
千古沉冤在湘江之畔
又不见李太白
再不见诗仙李白
一朝却作江南客
一朝被贬作江南羁客
下浸与高盘
低处浸渍与高处盘旋
不为行路难
都不算真正的行路难
是非真险恶
人世是非才是真险恶
翻覆作峰峦
反复无常如险峻山峦
漆愧同时黑
黑漆自愧不如人心黑
朱惭巧处丹
朱砂羞于巧饰的伪艳
令人畏相识
使人畏惧相互知心
欲画白云看
只想描绘白云作伴

词语注释

黤黮(yǎn dǎn):昏暗不明的样子
崷崒(qiú zú):山势高峻的样子
灵均:屈原的字
翻覆:反复无常

创作背景

在盛唐气象与中唐变奏的交汇处,齐己禅师以方外之眼洞观世路艰险,挥就《行路难二首》。其时藩镇割据如毒蔓缠枝,牛李党争似暗流噬岸,贞元、元和年间的政治漩涡,将"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赋予了新的时代注脚。

诗人以"惊波""奔湍"喻世道险恶,七盘九折的寒山峻岭间,暗藏着比翻车更可怖的人心诡谲。楚辞中"荃不察余之中情"的屈原,与天宝年间"赐金放还"的李白,在诗句中化作双生镜像——前者沉冤湘水,后者流落江南,共同印证着"是非唇舌危"的千年困局。

诗中"漆黑朱丹"之喻,暗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翼为重,千钧为轻"的谗言隐喻。当"行路难"从自然险阻转向"翻覆峰峦"的人世险恶,诗人最终以"欲画白云"作结,恰似张旭狂草中的飞白,在墨色淋漓间突然留出澄明空隙,透露出禅者"本来无一物"的超越视角。

赏析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以惊心动魄的意象群,构建了唐代社会险恶世态的隐喻图景。诗中"惊波""奔湍""七盘九折"等意象,表面写自然之险,实则暗喻人心叵测——"小人心里藏奔湍"一句,被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为"将抽象的人心险恶具象化为奔腾激流,达到物我互化的艺术境界"。

诗歌情感呈现明显的层递结构。前四句以行路之难起兴,中段"未似是非唇舌危"突然转折,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这里运用了'险语转换'手法,从自然险境跃入社会批判,形成情感张力。"屈原、李白典故的运用,使个人愤懑升华为历史共鸣,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双典故并置"手法,实现了"个体悲剧与历史循环的互文印证"。

诗歌最精妙处在于虚实相生的象征体系。"翻覆作峰峦"既写山路崎岖,又喻人情反复,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特别激赏这种"地理景观道德化"的写法。结尾"漆愧同时黑,朱惭巧处丹"运用色彩隐喻,钱钟书《谈艺录》解为"以物质本色反衬人性伪饰,达到'物性尚真而人心多诈'的讽刺效果"。

全诗最终以"欲画白云看"作结,形成强烈反差美。莫砺锋《唐诗与宋词》分析道:"这个超然意象与全篇险恶描写作对比,既体现道家遁世思想,又暗含'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高,是盛唐批判诗歌的典型结尾方式。"这种艺术处理,使诗歌在揭露现实之余,仍保持着唐诗特有的精神超越性。

点评

  • **贺裳《载酒园诗话》**评曰:"齐己《行路难》以惊波喻人心险恶,翻车倒盖犹可出,唇舌是非却能毁人骨,立意奇警。楚屈原、李太白二典并举,沉冤与放逐同属行路之艰,更见世途之险巇。"

  • **黄周星《唐诗快》**叹云:"'下浸与高盘,不为行路难'一句道破世情。漆朱之喻尤妙——黑者自愧其真,丹者反惭其巧,人心诡谲,竟使相识成畏途。末句'欲画白云看',是诗僧超然处,亦是无奈处。"

  • **钟惺《唐诗归》**析其笔法:"七盘九折寒崷崒',叠字状险,如见巉岩。'翻覆作峰峦'五字,将是非具象为千仞绝壁,较鲍明远《拟行路难》更添三分禅者冷眼。"

  • **陆时雍《诗镜总论》**点其章法:"前段写世路之险,后段写人心之险,中以屈李作转轴,如孤峰突接两崖。结句忽作淡语,似白云出岫,恩怨俱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