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气象与中唐变奏的交汇处,齐己禅师以方外之眼洞观世路艰险,挥就《行路难二首》。其时藩镇割据如毒蔓缠枝,牛李党争似暗流噬岸,贞元、元和年间的政治漩涡,将"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赋予了新的时代注脚。
诗人以"惊波""奔湍"喻世道险恶,七盘九折的寒山峻岭间,暗藏着比翻车更可怖的人心诡谲。楚辞中"荃不察余之中情"的屈原,与天宝年间"赐金放还"的李白,在诗句中化作双生镜像——前者沉冤湘水,后者流落江南,共同印证着"是非唇舌危"的千年困局。
诗中"漆黑朱丹"之喻,暗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翼为重,千钧为轻"的谗言隐喻。当"行路难"从自然险阻转向"翻覆峰峦"的人世险恶,诗人最终以"欲画白云"作结,恰似张旭狂草中的飞白,在墨色淋漓间突然留出澄明空隙,透露出禅者"本来无一物"的超越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