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轻薄行

2025年07月05日

玉鞭金镫骅骝蹄,横眉吐气如虹霓。五陵春暖芳草齐,
笙歌到处花成泥。日沉月上且斗鸡,醉来莫问天高低。
伯阳道德何涕唾,仲尼礼乐徒卑栖。

齐己

译文

玉鞭金镫骅骝蹄
手持玉鞭,脚踏金镫,骏马奔驰如风
横眉吐气如虹霓
昂首扬眉,意气风发,气势如虹
五陵春暖芳草齐
五陵原上春意暖,芳草萋萋连成片
笙歌到处花成泥
处处笙歌欢宴,落花碾作尘泥
日沉月上且斗鸡
日落月升,且以斗鸡为乐
醉来莫问天高低
醉意朦胧时,休问天高几许
伯阳道德何涕唾
老子(伯阳)的道德经,如今被唾弃
仲尼礼乐徒卑栖
孔子(仲尼)的礼乐之道,沦落卑微

词语注释

骅骝(huá liú):传说中的骏马名,泛指良马
虹霓(hóng ní):彩虹,此处比喻气势如虹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后泛指权贵聚居之地
伯阳:老子,字伯阳,道家创始人
仲尼:孔子,字仲尼,儒家创始人
涕唾:字面意为鼻涕唾液,此处引申为轻视、唾弃
卑栖:卑微地栖息,指不受重视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轻薄行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唐末五代之际,社会动荡如江涛翻涌,藩镇割据的烽烟中,贵族子弟的骄奢之风却愈演愈烈。这首《轻薄行》正是诞生于晚唐咸通年间(860-874),彼时科举制度崩坏,世家大族子弟多以门荫入仕,终日纵马章台、醉眠金谷。诗人以冷眼观此末世狂欢,笔锋蘸满讽刺。

社会镜像

诗中"五陵春暖芳草齐"暗指汉代五陵原上的豪族聚居地,实为借古讽今。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咸通十二年(871)朝廷曾下诏禁断"僭侈服玩",然贵族少年仍"以轻装薄马相夸",玉鞭金镫的骅骝马队横行街市,恰如诗中"横眉吐气如虹霓"的传神写照。

思想碰撞

"伯阳道德何涕唾"句直指老庄学说被肆意践踏的现状。唐末道教虽为国教,但统治者求丹问道与贵族纵欲享乐形成荒诞对照。而"仲尼礼乐徒卑栖"更揭露礼崩乐坏之象——据《唐会要》记载,晚唐太学倾颓,儒生"散如秋蓬",与遍地笙歌的宴饮场景形成尖锐对立。

艺术匠心

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新创,七言句式如急弦繁管。"日沉月上且斗鸡"化用玄宗朝斗鸡童贾昌的典故(见陈鸿《东城老父传》),暗喻盛世余晖下的醉生梦死。末联以道德、礼乐的被唾弃作结,犹如一记沉重的钟声,在薄暮中荡开无尽的苍凉。

赏析

这首诗以豪放纵逸的笔调,勾勒出一幅五陵年少恣意行乐的图景,却在狂欢表象下暗藏对世道的尖锐讽刺。诗中意象如"玉鞭金镫骅骝蹄"、"横眉吐气如虹霓",以金玉、虹霓等华美物象堆砌出少年郎的骄纵之态,马鞭镶玉、马镫镀金的细节描写,与《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的"长安侠少每至春时,各置矮马饰以锦鞯金络"的奢靡风尚遥相呼应。

"笙歌到处花成泥"一句尤为警策,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花成泥'三字,将繁华与毁灭并置,暗示着这种纵乐实则是对美好事物的践踏。"春日芳草与笙歌狂欢形成鲜明对比,暗喻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日沉月上且斗鸡"的昼夜颠倒,更深化了这种价值颠倒的荒诞感。

末联"伯阳道德何涕唾,仲尼礼乐徒卑栖"直指时弊,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此句:"以老庄之道德为涕唾,以孔孟之礼乐为卑栖,可见中唐以后价值体系的倾颓。"诗人将老子(伯阳)、孔子(仲尼)这两位思想巨人贬至尘埃,与斗鸡走马的狂欢场景并置,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诗"表面写轻薄儿,实则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展现了一个精神家园失落的时代"。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意象的华美与内涵的颓废形成张力,欢宴的喧嚣反衬出灵魂的空虚。这种"以繁华写寂寥"的手法,恰如刘熙载《艺概》所言:"唐人讽刺诗,每于浓丽处见锋芒。"诗人通过五陵少年的典型形象,完成了对整个时代精神危机的寓言式书写。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豪纵不羁,如野马脱缰,自有一种凌厉九州之气。'横眉吐气如虹霓'七字,尽显少年侠客之傲骨,太白遗风宛在。"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笙歌到处花成泥'句极写轻薄之态,却以秾丽之笔出之,仿佛见锦障十里、马蹄香尘。末联以老聃、仲尼作反衬,愈见其疏狂,此正晚唐诗人解构经典之典型笔法。"

  3.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谓:"日沉斗鸡、醉忘天高,非真颓废,乃是对现世秩序的戏谑式反抗。诗人将骅骝金镫的华贵意象与'花成泥'的糜烂并置,构成盛衰交织的隐喻画卷。"

  4.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修辞:"'伯阳涕唾''仲尼卑栖'之喻,以庄谐之笔颠覆圣贤,较之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更见锋芒。此等句法,实乃以诗为匕首也。"

  5.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赞叹:"五陵春草与沉日斗鸡的时空叠印,使浮世欢愉中透出永恒悲凉,较之单纯讽喻更得《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