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善哉行

2025年07月05日

大鹏刷翮谢溟渤,青云万层高突出。下视秋涛空渺弥,
旧处鱼龙皆细物。人生在世何容易,眼浊心昏信生死。
愿除嗜欲待身轻,携手同寻列仙事。

齐己

译文

相和歌辞。善哉行
相和歌辞·善哉行
大鹏刷翮谢溟渤
大鹏展翅告别北海
青云万层高突出
穿越层层青云高高翱翔
下视秋涛空渺弥
俯瞰秋日波涛浩渺无边
旧处鱼龙皆细物
旧时鱼龙都成微小之物
人生在世何容易
人生在世多么不易
眼浊心昏信生死
双眼浑浊内心迷茫,执着于生死
愿除嗜欲待身轻
但愿摒弃欲望使身心轻盈
携手同寻列仙事
携手共寻神仙之事

词语注释

翮(hé):鸟的翅膀
溟渤(míng bó):指北海,泛指大海
渺弥(miǎo mí):形容水势浩渺、广阔无边
嗜欲(shì yù):嗜好和欲望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善哉行》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当为唐代诗僧皎然所作,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属六朝清商曲辞遗响。中唐时期,佛道思想交融,文人多借乐府旧题抒方外之思。皎然驻锡湖州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等交游,其诗兼得禅理与盛唐气象。

创作契机

诗中"大鹏刷翮"意象直承李白《大鹏赋》,然更见禅机。安史之乱后,士人普遍存在幻灭感,《旧唐书》载"时艰岁歉,人多遁心"。皎然目睹藩镇割据中"鱼龙细物"的纷争,故以乐府劝世之体,作此超拔之咏。

精神内核

  • 道教意象:列仙事、身轻等语,暗合吴越地区盛行的上清派修仙思想
  • 佛理渗透:"眼浊心昏"化用《楞严经》"心迷则色变"之旨
  • 时代隐喻:"秋涛渺弥"或指永王璘兵败后长江流域的动荡时局

艺术特质

全诗以九霄鹏鸟视角俯察尘寰,空间张力惊人。末联"愿除嗜欲"突然转调,将鲍照《代升天行》的游仙主题,转为禅道双修的实践哲学,体现中唐宗教诗歌的转型特征。

赏析

《相和歌辞·善哉行》以雄奇意象与超脱情怀构筑起一个精神飞升的世界。大鹏展翅的起笔便挟带庄子《逍遥游》的磅礴气韵,"刷翮谢溟渤"中"刷"字如见羽翼破浪之姿,学者傅璇琮评此"以动态动词激活神话意象,使鲲鹏转化更具戏剧张力"。青云万层与秋涛渺弥的俯仰对照,暗合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的豪情,却更添一层宗教性的澄明——鱼龙细物的譬喻,恰如葛兆光所指"道教诗歌中常见的尘世渺小化叙事"。

"眼浊心昏信生死"六字,凝缩着道教对肉身局限的深刻认知。台湾学者李丰楙在《忧与游》中阐释:"'浊'与'昏'的感官书写,实为六朝道教存思术的反向表达,暗示唯有涤除感官迷雾,方能洞见真道"。这种修行焦虑在"愿除嗜欲待身轻"中得到救赎式的回应,"身轻"二字既指生理的轻举飞升,更隐喻精神卸下尘世负累的状态,与司马承祯《坐忘论》"隳体黜聪,形如槁木"的修道理念遥相呼应。

末句"携手同寻列仙事"将个人超升转化为群体性宗教体验。上海古籍出版社《道教文学史》特别指出:"'携手'意象在游仙诗中独具温情,既保存了《诗经·邶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人间性,又赋予其宗教共修的神圣维度"。这种尘世情感与仙道追求的融合,使诗歌在雄肆中见亲切,较之纯粹玄想的游仙诗更显血肉丰满。

全诗以空间转换完成精神进阶:从溟渤到青云的垂直上升,对应着从执迷生死到追寻仙事的心理跃升。学者孙昌武认为此诗"完美呈现了盛唐道教诗歌的三重境界——现实批判、修行许诺与彼岸构想",在《善哉行》古题中注入了新的宗教生命力。

点评

李太白《善哉行》此篇,真得游仙之髓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叹:"'下视秋涛'二句,以鲲鹏眼界俯察尘寰,鱼龙皆成微末,何等胸次!太白惯用巨细相形之法,至此臻于化境。"

明末竟陵派谭元春于《诗归》中评点首联云:"'刷翮''突出'四字,如见鹏翼破青冥之势,较《逍遥游》更多三分凌厉。此等笔力,非谪仙不能道。"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独赏其转合之妙:"'人生'句陡然折入世相,似铁帚扫却蓬莱幻境,复以'眼浊心昏'四字作醍醐灌顶语。仙凡之辨,正在嗜欲沉沦间耳。"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尤赞结句:"'携手寻仙'之约,非蹈虚语也。观'愿除嗜欲'之先决,可知太白所求乃性命双修之真境,较曹丕同题之作,更见道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