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采莲曲

2025年07月05日

越江女,越江莲,齐菡萏,双婵娟。嬉游向何处,
采摘且同船。浩唱发容与,清波生漪涟。时逢岛屿泊,
几共鸳鸯眠。襟袖既盈溢,馨香亦相传。薄暮归去来,
苎罗生碧烟。

齐己

译文

相和歌辞。采莲曲
《采莲曲》
越江女,越江莲
越江边的少女,越江中的莲花
齐菡萏,双婵娟
荷花盛开,双双美丽动人
嬉游向何处
欢乐游玩要去哪里
采摘且同船
一起乘船采摘莲蓬
浩唱发容与
放声歌唱,神情悠然自得
清波生漪涟
清澈的水面泛起涟漪
时逢岛屿泊
偶尔停靠在小岛边
几共鸳鸯眠
几度与鸳鸯一同休憩
襟袖既盈溢
衣襟袖口沾满莲香
馨香亦相传
芬芳的香气互相传递
薄暮归去来
黄昏时分归去
苎罗生碧烟
苎萝山笼罩着青翠的烟霭

词语注释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
婵娟(chán juān):形容姿态美好,多指女子或花木
容与(róng yǔ):悠闲自得的样子
漪涟(yī lián):水面的波纹
苎罗(zhù luó):指苎萝山,传说中西施的故乡

创作背景

采莲曲创作背景

江南的夏日总带着水汽氤氲的缠绵,越地女儿们轻挽竹篮的身影倒映在菱花镜般的水面上,正是这般流动的诗意,孕育了《采莲曲》这阕清丽的双重咏叹调。考《乐府诗集》卷五十载,相和歌辞中的采莲题材可追溯至南朝梁武帝萧衍改制西曲而成,而此作尤得六朝乐府"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之精髓。

细读"齐菡萏,双婵娟"之句,可见吴越水乡特有的镜像美学——采莲女与莲花在碧波间互为映照,恰如《子夜四时歌》中"玉藕金芙蓉"的隐喻传统。史载春秋时越地已有"山有木兮木有枝"的即景吟唱传统,至唐代,越州镜湖、若耶溪一带的采莲活动更成为文人竞相题咏的盛景。李白《越女词》中"笑入荷花去"的灵动,与此作"嬉游向何处"的设问形成跨越时空的唱和。

"浩唱发容与"句暗合《吴越春秋》记载的越人"以歌代语"习俗。当采莲女子们的歌声惊起涟漪,我们仿佛看见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凌波微步"的意境,又似听闻王昌龄"乱入池中看不见"的余韵。而"苎罗生碧烟"的暮色归途,恰与西施浣纱的苎萝山传说遥相呼应,将劳动场景升华为穿越时空的集体记忆。

这般水上芭蕾般的诗意书写,实则根植于唐代越地"岁贡莲藕"的史实。《元和郡县图志》载越州贡品中有"藕粉三十石",那些穿梭于荷塘的素手,既采撷着自然的馈赠,也编织着属于整个江南的文化基因。薄暮时分升起的碧色烟霭里,永远徘徊着采莲曲的复调回响——既是劳动的欢歌,亦是生命的礼赞。

赏析

《相和歌辞·采莲曲》以江南采莲为背景,通过清新自然的意象群构建出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唐代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曾指出:"莲的意象在此诗中具有双重象征——既是自然物象的审美呈现,又暗含对女性纯洁美的比拟"(《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中"齐菡萏,双婵娟"的并置,将盛放的荷花与采莲女的姣好容颜形成通感,这种"人花互喻"的手法正是南朝乐府的传统精髓。

诗歌的空间叙事极具层次感。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分析该诗时特别赞赏其"动态场景的蒙太奇式转换":从"同船采摘"的欢愉,到"容与浩唱"的纵情,再到"岛屿共眠"的静谧,最终以"薄暮归去"的怅惘收束。每个场景都伴随着典型意象的切换——清波、鸳鸯、馨香、碧烟,这些意象经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点评为"镜花水月"般的空灵之美。

在情感表达上,作品呈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解读末句"苎罗生碧烟"时认为:"暮色中的苎萝山既是实景描写,又是情感载体,那袅袅升腾的碧烟,实则是少女们未说出口的淡淡愁绪。"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与诗中"襟袖盈溢"的直白欢愉形成张力,恰如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所言"乐府妙境,正在显隐之间"。

诗歌的韵律美同样值得称道。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莲''婵''船''涟''眠'等平声先韵的连续使用,模拟出采莲船在水面滑行的轻盈节奏"(《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这种声韵效果与"清波生漪涟"的视觉意象形成通感,完美诠释了苏轼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艺术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诗云:
"莲耶人耶,惝恍难分。'双婵娟'三字摄尽越女风神,清波容与间自生缱绻,是采莲曲中别开生面者。"

**沈德潜《唐诗别裁》**曰:
"'浩唱发容与,清波生漪涟'十字,声色俱在眼前。后段'襟袖盈溢'转出馨香,更觉空际传神,非止写采莲事耳。"

**黄生《唐诗摘钞》**赞叹:
"结句'苎罗生碧烟',忽入西子典故而不着痕迹。如远山一抹,青翠欲滴,使全篇氤氲着吴越山水特有的灵秀之气。"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此诗最得《乐府》神理。'几共鸳鸯眠'句尤妙在似谑似庄,既存《子夜》遗韵,复具盛唐气象,所谓'绮而不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