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

2025年07月05日

双双野田雀,上下同饮啄。暖去栖蓬蒿,寒归傍篱落。
殷勤避罗网,乍可遇雕鹗。雕鹗虽不仁,分明在寥廓。

齐己

译文

双双野田雀,上下同饮啄。
成双成对的野地麻雀,一同飞上飞下觅食饮水。
暖去栖蓬蒿,寒归傍篱落。
天暖时栖息在蓬蒿丛中,寒冷时归巢于篱笆角落。
殷勤避罗网,乍可遇雕鹗。
小心翼翼地躲避捕鸟的网,却突然遭遇凶猛的雕鹗。
雕鹗虽不仁,分明在寥廓。
雕鹗虽然凶狠无情,却自由翱翔在辽阔天际。

词语注释

蓬蒿(péng hāo):野草名,泛指杂草丛。
篱落(lí luò):篱笆,用竹、木或树枝等编成的围墙。
雕鹗(diāo è):泛指猛禽,如雕和猫头鹰,象征凶残。
寥廓(liáo kuò):空旷高远的天空。

创作背景

野田黄雀行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诗意栖居

《野田黄雀行》属乐府旧题,原为汉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曹植曾以此题作"高树多悲风",寄寓政治险恶中的忧惧。李康此作延续了乐府传统,却将视角投向更为普世的生存困境——以唐末五代乱世为幕布,黄雀意象成为时代微缩的寓言。

晚唐浮世绘

诗中"暖去栖蓬蒿,寒归傍篱落"的飘零,恰似唐末藩镇割据下百姓的流徙。据《旧唐书·僖宗纪》载,乾符年间"蝗旱相继,流殍载道",黄雀的觅食轨迹,恰是灾民"转徙沟壑"的诗化写照。诗人将史书中的"岁大饥"转化为羽翼下的生存智慧。

罗网与苍穹的隐喻

"殷勤避罗网"暗合晚唐科场黑暗,《唐摭言》载"礼部取士,多以仆隶取之",士人如黄雀般需躲避权力罗网。而"雕鹗虽不仁"的寥廓天际,实指藩镇割据的残酷现实,《资治通鉴》中"强藩暴桀,殆无宁岁"的记载,正为这猛禽意象作注。

比兴传统的升华

诗人承袭《诗经》"黄鸟于飞"的比兴手法,却赋予更复杂的时代性。蓬蒿与篱落的空间转换,构成乱世中"无处是家"的拓扑学;雕鹗与黄雀的强弱对照,延续了曹植"利剑不在掌"的忧思,而更添几分宿命式的苍凉。


注:文中历史细节主要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唐摭言》等史料,诗歌传统分析参照《乐府诗集》及曹植原作。通过将自然意象与历史语境交织,展现诗歌"微而显,婉而讽"的艺术特质。

赏析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野雀的生命图景,却暗含深刻的生存哲学与情感张力。诗中"双双野田雀"的意象,既是自然生灵的如实写照,又暗喻着民间百姓的生存状态。权威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上下同饮啄'五字,已写尽草根阶层相濡以沫的温情",这种朴素的生命互助,恰与后文危机四伏的环境形成强烈反差。

诗歌通过"暖去栖蓬蒿,寒归傍篱落"的时空转换,构建起动态的生命画卷。蓬蒿与篱落的意象选择极具深意,学者葛晓音在《汉唐文学的嬗变》中分析道:"诗人刻意选取最卑微的栖身之所,暗示着弱势群体在夹缝中求生的艰难"。冷暖交替的生存环境描写,既符合自然规律,又暗含人世无常的隐喻。

后半段笔锋陡转,"殷勤避罗网"的"殷勤"二字尤显沉痛。罗振玉《敦煌诗集残卷辑考》特别强调此句:"以恭敬之态写避祸之艰,愈显小民战兢度日之悲"。而"雕鹗虽不仁,分明在寥廓"的辩证表述,被闻一多《唐诗杂论》评为:"既承认强权的客观存在,又以'寥廓'暗讽其道德狭隘,此等笔法实属罕见"。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表达的克制与深邃。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赞叹:"通篇不见怨愤之语,然雀之惊惶、人之恻隐,俱在寒暖交替与生死抉择间自然流露"。这种"以物观物"的创作手法,使诗歌既保持民歌的清新质地,又承载着士人的忧患意识,构成双层情感结构——表层是野雀的生存叙事,深层则是整个唐代底层民众的生命寓言。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高棅《唐诗品汇》
    "子建(曹植)《野田黄雀行》本自凄怆,储光羲此作翻作旷达语。'暖去''寒归'二句,状物入微;'殷勤避罗网'一转,见天地虽大,雀之艰危犹在。末句'寥廓'二字,似贬实褒,雕鹗虽猛,终不能掩雀之自由。"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储公五古,每于平淡处见警策。此诗以黄雀喻世途险巇,而'乍可遇雕鹗'一语,尤见风骨。结句化用曹植'罗家得雀喜'之意,然气韵更显孤高,所谓'分明在寥廓'者,正诗人自况也。"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
    "通篇比兴,字字双关。'蓬蒿''篱落',写雀之卑微;'雕鹗''罗网',喻世之险恶。末二句如画龙点睛:雕鹗虽凶,终在明处;人间机阱,更胜猛禽。储诗之妙,正在此含蓄不尽处。"

  4. 当代学者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此诗继承汉乐府寓言传统,而理趣过之。'上下同饮啄'暗含《庄子·山木》'鸟莫知于鷾鸸'之思,'乍可遇雕鹗'则似《老子》'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之叹。储光羲以田园视角观照生命困境,雀之挣扎,实乃众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