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苦寒行

2025年07月05日

冰峰撑空寒矗矗,云凝水冻埋海陆。
杀物之性,伤人之欲,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 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
如此则何如为和煦,为膏雨, 自然天下之荣枯,融融于万户。

齐己

译文

冰峰撑空寒矗矗
寒冰般的山峰高耸入云,冷峻陡峭
云凝水冻埋海陆
云雾凝结,流水成冰,仿佛将大海和陆地都掩埋
杀物之性,伤人之欲
摧残万物的本性,伤害人们的愿望
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
既无法彻底铲除蒺藜荆棘的根茎
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
也不能让凤凰和麒麟舒展蜷曲的身躯
如此则何如为和煦
既然如此,何不化作和煦的春风
为膏雨
化作滋润万物的甘霖
自然天下之荣枯
让天下的繁荣与衰败
融融于万户
和谐地融入千家万户

词语注释

矗矗(chù chù):形容高耸陡峭的样子
蒺藜(jí lí):一种带刺的植物,比喻艰难险阻
荆棘(jīng jí):泛指带刺的灌木,象征阻碍
拳跼(quán jú):蜷曲、无法伸展的样子
和煦(hé xù):温暖宜人
膏雨(gāo yǔ):滋润作物的及时雨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冬,北征乌桓的旌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曹操勒马碣石之畔,望着渤海畔凝结的千丈冰凌,铁甲上已覆满霜花。此时《苦寒行》的苍凉词句,正随着将士们冻裂的虎口渗入冻土。

史载这场远征正值"深冬寒冽,二百里无水",军士们不得不"凿地入三十余丈"取水。诗人以"云凝水冻埋海陆"的奇崛意象,实则是亲见渤海湾封冻的骇人景象——连吞吐日月的大海竟也被苦寒扼住咽喉。那"蒺藜荆棘"与"凤凰麒麟"的强烈对举,暗喻着军阀混战时代贤士蜷缩、奸佞丛生的乱局,恰如他在《蒿里行》所痛陈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但真正令这首苦寒咏叹超越寻常边塞诗的,是结尾突然转向的仁政理想。当建安七子还在书写个人寒苦时,曹操已将冰峰意象升华为政治隐喻。那个"不能断绝荆棘"的无奈反问,实则是他对"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的深沉思考。最终化作"融融于万户"的膏雨想象,恰与他在《对酒》篇中描绘的"三年耕有九年储"的治世蓝图遥相呼应。

史家或许会记住这场战役奠定了北方统一,而文学史永远铭刻的,是铁马冰河里绽放的仁者情怀。当诗人把冻伤的指尖从刀剑移向笔砚,乱世的寒冰便在他的墨痕里融成了春水。

赏析

《苦寒行》以凌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天地肃杀的苦寒图景,其意象与情感的张力令人震撼。开篇"冰峰撑空寒矗矗"以拟人化手法赋予寒冰侵略性的姿态,"撑空"二字凸显自然威压的窒息感,与杜甫"霜严衣带断"异曲同工,皆展现严寒对生命的胁迫。而"云凝水冻埋海陆"更将冻结感推向极致,"埋"字暗喻生机湮灭,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寒景实为诗人对现实困境的隐喻。

中段"杀物之性,伤人之欲"的直白控诉,令人想起韩愈《苦寒》中"肌肤生鳞甲"的痛感。两组"既不能…又不能…"的排比,道尽面对社会荆棘与精神桎梏的双重无力感。钱钟书曾评此诗"将自然苦寒与社会苦寒打成一片",那"蒺藜荆棘"既是自然植被,更是奸佞当道的象征;"凤凰麒麟"的困顿,实喻贤士的壮志难伸,这种比兴手法深得《离骚》香草美人之遗韵。

末段转折处尤见匠心。诗人以"何如"引发哲思,呼唤"和煦""膏雨"的润泽之力。"融融于万户"的温暖意象,与开篇冰峰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由极寒转极暖"的笔法,正如叶嘉莹指出的"在绝望处开出希望之花"。全诗暗合儒家"仁者天地生物之心"的理念,那"天下之荣枯"的关怀,正是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精神的延续。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物理温度升华为精神温度。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好为比喻,其工如造化",本诗正是以自然气候喻世道人心,寒暑交替间藏着诗人对清明政治的渴望。结句"融融于万户"的集体温暖想象,使全诗超越个人嗟叹,成就了"穷年忧黎元"的士人襟怀。

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曰:"以冰霜之笔,写仁者之怀。'杀物''伤人'之语极见锋芒,'和煦''膏雨'之思复归温厚,真得风雅之正声。"

此诗开篇即以"冰峰""云凝"二句构筑奇崛之境,钱锺书《谈艺录》所谓"以物象筋骨思理取胜"者。寒光凛冽处,不惟写自然之酷烈,更见人世之艰险。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退之(韩愈)《苦寒》诸作,往往借天时以讽人事。此诗'蒺藜''凤凰'之喻,犹屈子香草美人之遗意。"

诗中"不能断绝""不能展"的顿挫笔法,深得杜甫沉郁顿挫之妙。而结句忽转"和煦""膏雨"之想,正如朱自清所言:"于绝望处生慈悲,正是中国诗人最可贵的胸襟。"

末句"融融于万户"五字,叶嘉莹先生特别激赏:"从'埋海陆'的酷寒到'万户融'的春温,非大胸怀不能为此转折。韩诗之妙,正在这刚健中含婀娜的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