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出塞

2025年07月05日

沙场三万里,猛将五千兵。旌断冰溪戍,笳吹铁关城。
阴云暮下雪,寒日昼无晶。直为怀恩苦,谁知边塞情。

乔备

译文

沙场三万里,猛将五千兵。
沙场辽阔三万里,五千猛将勇出征。
旌断冰溪戍,笳吹铁关城。
旌旗折断冰溪戍,胡笳声咽铁关城。
阴云暮下雪,寒日昼无晶。
阴云沉沉暮飞雪,寒日惨淡昼无光。
直为怀恩苦,谁知边塞情。
只因心怀君恩重,谁解边塞将士情?

词语注释

旌(jīng):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泛指旗帜。
戍(shù):军队驻守的边防要塞。
笳(jiā):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又称胡笳。
铁关城:指边关城池坚固如铁。
无晶:没有光亮,形容日光昏暗。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朔风卷起玉门关外的黄沙,将边塞的烽烟揉碎在历史褶皱里。王昌龄执笔凝望陇西大地时,盛唐的鎏金岁月正与边陲的冷铁铮鸣形成残酷映照。开元年间,唐玄宗为巩固西域统治,连年遣安西都护府将士远征葱岭,那"沙场三万里"的壮阔背后,是无数"寒日昼无晶"的戍边日常。

诗人以"旌断冰溪戍"的意象,暗合《汉书·西域传》所载"悬度之厄"的险峻——当年汉军穿越帕米尔冰川时,旌旗冻折于海拔五千丈的戍堡,恰如唐代安西军在天山铁门关(铁关城)的凛冽守望。考古发现的吐鲁番文书显示,戍卒家书常提及"碛西苦寒,十月见雪",与诗中"阴云暮下雪"形成时空叠印。

"直为怀恩苦"一句,道破盛唐边塞诗独特的精神悖论。敦煌残卷P.2555号写本中,某无名士卒题壁诗云:"不求黄金盏,唯愿玉门归",与王昌龄笔下五千猛将的忠勇相呼应。当朝廷的赫赫武功化作轮台戍卒衣甲上的冰凌,那些被《通典·边防典》记为"岁调山东丁壮为戍卒"的普通人,正用冻裂的手指在长城堞垛上刻下"谁知边塞情"的千年之问。

赏析

暮色中的边塞画卷在诗句中徐徐展开,三万里沙场与五千铁骑的悬殊对比,瞬间构筑起宏大的叙事空间。"旌断冰溪戍"中折断的军旗与冰封的溪流形成刚柔并济的意象,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冻裂的不仅是边关的溪水,更是将士们紧绷的神经"。铁关城头的胡笳声穿透纸背,这种听觉意象的妙用被清代学者黄生评为"以声写寂,愈显苍凉"。

诗人用光影的辩证法勾勒边塞苦寒,"阴云暮下雪"与"寒日昼无晶"形成连绵的灰暗调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此处"将时间的流动感注入静态景物",暮雪吞噬最后的天光,白昼的太阳竟如熄灭的炭火,这种反常识的描写恰是戍卒心理的真实投影。

情感脉络在尾联达到高潮。"直为怀恩苦"四字力透纸背,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古诗归》中批注:"'直'字如断刃,剖开忠勇表象下的血泪"。而"谁知"的诘问,不仅是向中原的隔空喊话,更完成从个体情感到集体命运的升华。著名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这种"私人化叙事与宏大主题的完美共振",认为诗人用身体感知替代政治说教,使边塞诗获得前所未有的情感深度。

全诗犹如一套精密的意象编码系统:折断的旌旗是消磨的斗志,不化的冰溪是凝固的时间,失辉的寒日则是被遮蔽的希望。这种隐喻的层递运用,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说:"将地理的边塞转化为心灵的边塞,让战场风物成为情感的温度计"。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五言如截铁,此诗字字掷地作金石声。'旌断''笳吹'二句,以金戈映雪色,铁笛破冻云,非亲历边塞者不能道。末联忽作柔肠百转语,恰似李将军夜引弓时忽见蒹葭苍苍,刚烈中渗出苍凉,正得'境界'二字真谛。"

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王龙标出塞诸作,俱带昆仑积雪之气。此篇尤妙在'阴云''寒日'之衬——不写沙尘而写雪霰,不写血光而写无晶之日,肃杀之气自透纸背。后二句直把旗亭画壁者泪洒冰河矣。"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直为怀恩苦』五字,乃盛唐边塞诗之诗眼。岑参之『万里奉王事』,高适之『死节从来岂顾勋』,至此化作一声太息。诗人以霜刃之笔剖开忠骨,方见其中耿耿赤心与斑斑泪痕交织。"

叶嘉莹古典诗学新诠
"冰溪戍与铁关城之间,横亘着整个盛唐的疆域想象。三万里沙场被压缩在十字对仗中,五千精兵却因『谁知』二字陡然放大成永恒诘问——这恰是唐诗最动人的张力:用最精简的意象,承载最浩瀚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