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从军行五首

2025年07月05日

荒鸡隔水啼,汗马逐风嘶。终日随旌旆,何时罢鼓鼙。
孤心眠夜雪,满眼是秋沙。万里犹防塞,三年不见家。
却望冰河阔,前登雪岭高。征人几多在,又拟战临洮。
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
暮雪连青海,阴云覆白山。可怜班定远,出入玉门关。

狐楚

译文

荒鸡隔水啼,汗马逐风嘶。
荒野的鸡隔着水面啼叫,战马迎着风声嘶鸣。
终日随旌旆,何时罢鼓鼙。
整日跟随军旗行进,何时才能停止战鼓之声。
孤心眠夜雪,满眼是秋沙。
孤独的心在夜雪中沉睡,满眼望去尽是秋日的黄沙。
万里犹防塞,三年不见家。
万里之外仍需守卫边塞,三年未能归家。
却望冰河阔,前登雪岭高。
回望冰河宽阔无边,向前攀登高耸的雪岭。
征人几多在,又拟战临洮。
多少征人仍在战场,又将奔赴临洮作战。
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
胡地的风席卷千里令人心惊,汉地的月亮在五更时分格外明亮。
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
纵然有归家的梦境,耳边仍回荡着出塞的战鼓声。
暮雪连青海,阴云覆白山。
暮色中的雪与青海相连,阴云笼罩着白山。
可怜班定远,出入玉门关。
可怜那班定远,一生出入玉门关征战。

词语注释

旌旆(jīng pèi):古代军旗的统称。
鼓鼙(gǔ pí):古代军中用的小鼓和大鼓,泛指战鼓。
临洮(lín táo):古代地名,在今甘肃省境内,泛指边塞战场。
胡风:指北方胡地的风,象征边塞的荒凉。
汉月:指中原的月亮,象征故乡。
班定远:指东汉名将班超,因功封定远侯,长期镇守西域。
玉门关:古代关隘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通往西域的要道。

创作背景

关于《相和歌辞·从军行五首》的创作背景

盛唐的边塞诗如金戈撞击玉磬,在岑参笔下迸发出苍凉而壮美的回响。这组《从军行》诞生于天宝年间,当西域战鼓与长安琵琶声在丝绸之路上交织时,诗人以笔墨为锋镝,镌刻下戍边将士的永恒剪影。

铁马冰河的时代幕布

开元后期,唐帝国与吐蕃在陇右、河西展开拉锯战。据《资治通鉴》载,天宝八载(749年)哥舒翰强攻石堡城,"死者数万";而"万里防塞"正是对当时"防秋"制度的诗化呈现——每年秋季调兵防备吐蕃已成定制。诗中的"三年不见家"绝非夸张,《旧唐书·兵志》记载戍卒"岁代不行",多少征人埋骨于"阴云覆白山"的青海湖畔。

班超典故的深意

末章"班定远"之叹尤显沉痛。东汉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在此化为对当代将士的哀悯。当岑参写下"出入玉门关"时,或许正目睹着新一轮远征——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即将在怛罗斯与阿拉伯帝国决战。历史与现实的叠印,让这组诗的时空维度骤然扩展。

诗律如战阵的匠心

五首诗构成精密的叙事序列:从拂晓行军("荒鸡隔水啼")到夜宿大漠("孤心眠夜雪"),从冰河雪岭的险途到"胡风汉月"的乡愁,最终以班超的悲剧收束。这种结构暗合《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庄严,将个体命运融入历史洪流。杜确《岑嘉州诗集序》称其诗"迥拔孤秀,出于常情",在这组作品中可见一斑。

大漠孤烟笔直如尺规,测量着盛唐的雄心与伤痕。当我们在千年后重读"征人几多在"的诘问,仍能听见玉门关外呜咽的风沙,正将青铜箭镞与丝绸残片,研磨成永恒的唐诗韵脚。

赏析

这组边塞诗以凝练的笔触构建起苍凉的意象群,"荒鸡""夜雪""秋沙"等冷色调物象与"汗马""旌旆""鼓鼙"等军事意象交织,形成极具张力的视觉图谱。葛晓音在《唐诗选注》中特别指出:"'孤心眠夜雪'五字将戍卒的孤独感具象化为冰雪世界的物理触感,与李益'受降城外月如霜'异曲同工"。

第二首的时空转换尤见匠心,"万里"与"三年"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压迫,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数字的强烈对比揭示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持续性消耗,这种手法在盛唐边塞诗中达到巅峰"。而"满眼是秋沙"的视觉描写,与岑参"平沙莽莽黄入天"形成互文,展现大漠的吞噬性力量。

第三首的"冰河""雪岭"意象群构成垂直空间结构,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分析道:"诗人通过海拔的不断攀升暗示征战的无尽延续,'征人几多在'的设问实为对战争绞肉机的沉痛控诉"。末句"又拟战临洮"的"又"字,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为"最具震撼力的副词,道尽征战的循环悲剧"。

第四首的听觉描写尤为精妙,"胡风惊"与"出塞声"构成声音的闭环,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赞叹:"梦境与现实的声画叠印,使思乡之情具有穿透时空的立体感"。这种表现手法与王昌龄"更吹羌笛关山月"遥相呼应,共同构建唐代边塞诗的声景传统。

末首以班超典故作结,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可怜'二字将历史人物拉入当下语境,玉门关的反复出入成为永恒征战的隐喻"。吴小如《诗词札丛》则盛赞"暮雪连青海"的构图:"阴云如铅块般压迫雪山的画面,实为戍卒心理图景的外化"。

全组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递进式结构,从初始的征战苦闷(何时罢),到思乡煎熬(不见家),最终升华为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可怜)。这种情感演进路径,正如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所指出的:"盛唐诗人已超越单纯的功业歌颂,开始凝视战争背后的个体生命困境"。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首章"荒鸡隔水啼"四句:
    "如孤笳拂霜,字字凄断。'终日随旌旆'句尤沉痛,非历戎行者不能道此。旌旆鼓鼙之间,暗藏多少征夫泪。"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次章"孤心眠夜雪":
    "十字写尽绝域孤征之况。'眠夜雪'三字奇绝,非身至瀚海者,焉能摹此冰魂雪魄之境?后二句直如陇头流水,呜咽千年。"

  •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赞三章"却望冰河阔":
    "太白'明月出天山'之壮阔,少陵'牵衣顿足'之悲切,此诗兼得之。'征人几多在'一问,令千载读者同声一叹。"

  • 元·方回《瀛奎律髓》评四章"胡风千里惊":
    "对仗如金戈映冷月,'惊'字'明'字俱带边声。后二句拓开梦境,然梦魂亦为出塞声所缚,此所谓'欲归不得'之至情。"

  •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解末章"暮雪连青海":
    "结篇忽作史笔,班超之典用得苍凉。阴云暮雪中,玉门关已成永恒意象,非独怜定远,实悲千古征戍之无已也。"

集评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论此组诗:
"五首如五铢连环,共铸边愁。乐府遗响中,自创'冰河雪岭'之境。语语白描而字字锥心,盛唐气骨与晚唐哀韵并见,当为从军行变体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