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楚

公元766年-公元837年

令狐楚,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于敦煌令狐氏,自幼聪慧,五岁能为辞章。贞元七年(791年)登进士第,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多次担任重要官职,如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长期在朝廷中枢任职,对唐代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令狐楚尤善四六文,为中唐重要的骈文家,其骈文词藻华丽,用典精当,风格庄重,与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骈文风格有所不同,自成一派,对后世骈文创作影响深远。他还工诗,其诗多为送别酬答、写景抒情之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生平

公元766年

令狐楚出生

大历元年(766年),京兆府华原县(今陕西耀县)令狐承简宅邸内,一个婴孩的啼哭声划破了拂晓的静谧。据《新唐书·令狐楚传》载:"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棻之裔",这个诞生于代宗初年的婴儿,其家族可追溯至唐初著名学者令狐德棻。《元和姓纂》卷五更详述其谱系:"德棻生修穆,修穆生濬,濬生承简",可见其家学渊源。

彼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三个年头,《资治通鉴》记载此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而关中地区却显露出复苏迹象。《旧唐书·代宗纪》载大历元年"春正月丁丑朔,御含元殿受朝贺",朝廷礼仪渐复旧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令狐氏的诞生恰如寒冬后萌发的新芽。李翱所撰《唐故衡州刺史令狐公墓志铭》特别提及:"公生而秀异,童丱能文",暗示其幼年即显露不凡才质。

据《唐才子传》记载,其父令狐承简时任华原县令,属京畿要职。华原县北靠嵯峨山,南临渭水,《长安志》称其地"山水清秀,多出文士"。宋人晁说之《嵩山文集》中提及令狐楚出生时"宅前古槐忽生灵芝",虽属稗官野史,却折射出后世对其文名的推崇。唐人刘禹锡在《彭阳唱和集后序》中忆及:"始予与公为布衣游,及仕同朝,得窥家集,乃知华原灵气早钟于公。"

这个诞生于中唐转折点的婴儿,日后将成为"元和体"代表诗人。《唐摭言》卷六载其"五岁能辞章",而《郡斋读书志》更称其"幼有俊才"。当我们翻阅《全唐诗》卷334所载令狐楚诗作时,或可遥想766年华原县衙后宅那声初啼——它不仅是个人生命的开端,更是中唐文学史上一个清峻音符的起调。

公元791年

令狐楚登进士第

贞元七年(791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新科进士榜前人头攒动。时年二十六岁的令狐楚以"隽才敏思"之名登第,《旧唐书》载其"五岁能属文,弱冠贡进士,俊造籍甚",此番金榜题名,实乃水到渠成。

据《唐摭言》记载,是年知贡举者为礼部侍郎杜黄裳,取士三十三人。令狐楚应试时作《珠还合浦赋》,以"骊龙之珠,忽焉斯在"之句震动文场,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赋"文采绚烂,若星汉昭回"。其同年刘禹锡后于《彭阳唱和集后引》中追忆:"始予见公子长安,时项领秀发,词锋锐逸。"

放榜之日,曲江宴饮尤盛。《唐才子传》详述当时盛况:"杏园探花,雁塔题名,楚与诸同年策马游宴,赋诗唱和。"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进士宴"曲江大会,行市罗列,车马填塞",令狐楚曾作《春闺思》云:"几度相思不相见,春风何处有佳期",或即萌蘖于此际。

尤为史家所称道者,乃其登第后得李逢吉、皇甫镈等重臣赏识。《新唐书·令狐楚传》云:"既登第,李说镇太原,辟为从事。"此段幕府经历,为其日后"掌诰九年"的制诰生涯奠定根基。元稹在《承旨学士院记》中特别提及:"楚以进士擢第,后为翰林学士,诏令温雅,有贞元之风。"

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载一轶事:楚登第后谒见座主杜黄裳,杜问"子之文似有师法",对曰"楚少习《左氏春秋》,慕屈宋辞藻"。此语颇可见其文学渊源,《全唐文》收录其早年应试之作,确能见出"熔经铸史"之功。

公元802年

为宣武军节度使董晋从事,掌书记

贞元十八年(802年)春,汴州城头的柳色新染鹅黄,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幕府中来了一位清癯文士——令狐楚。据《旧唐书·令狐楚传》载:"董晋镇汴州,辟为从事,自掌书记迁节度判官",此刻的楚正以一支如椽妙笔,在唐代藩镇政治的经纬间织就锦绣文章。

当董晋受命出镇宣武时,汴州正值李万荣之乱后的动荡余波。《资治通鉴》卷二三五记:"(贞元十二年)宣武节度使李万荣病风,昏不知事",其后牙兵屡叛。董晋以七十六岁高龄赴任,亟需文学干才襄助军政。令狐楚的到任,恰似给这位老将配上了最锋利的文戟。李翱《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赠礼部尚书令狐公墓志铭》特别点明:"掌宣武军书记,笺奏军旅之事,动如公意",其文思之敏捷可见一斑。

在汴州幕府的青灯黄卷间,令狐楚的笔墨常与更鼓相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梁苑文类》二十卷,虽已散佚,但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中透露:"令狐楚表奏,自进《梁苑文类》",足见其在汴期间已开始编纂文集。其章奏之工,令白居易在《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中追忆:"吾见令狐楚《为郑儋谢河东节度使表》,至今每吟,犹侧耳目。"

尤为史家称道者,是令狐楚在汴州展现的政治智慧。《旧唐书》记载董晋"谦恭简俭,每事因循",而令狐楚的文书往往能"婉而直,简而尽"。当韩愈因汴州之乱作《董公行状》时,特别记载董晋临终前"命其子三日敛,既敛而行",这封重要的遗表正是出自令狐楚之手。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评其"在藩镇时,笺奏走四方,天子以为材",汴州掌书记的经历实为其日后入相的重要阶梯。

暮春的梁园里,令狐楚或许曾驻足于枚乘旧馆。当他将"宣武军节度掌书记"的朱印按在送往长安的露布上时,那墨迹中既有《文选》的雅驯,又带着河朔特有的刚健。汴水日夜东流,而这位未来"一代文宗"的笔墨,已在唐代政治史的绢帛上洇出永不褪色的痕迹。

公元806年

任右拾遗,后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

元和元年(806年),令狐楚初登庙堂,以右拾遗之职显于朝列。《旧唐书·令狐楚传》载:"元和初,召为右拾遗",此职虽品秩不高(从八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乃天子近臣。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称其"首居谏垣,正色于班行",可见其风骨嶙峋。

未几,迁太常博士。《唐会要》卷六十五记:"元和二年三月,以太常博士令狐楚充翰林学士",此职"掌辨五礼之仪式,大祭祀则赞亚献",需精通典章。李肇《翰林志》赞其"详练仪注,每有疑议,楚皆援据精博",时人誉其为"礼苑圭臬"。

旋拜礼部员外郎,《新唐书·百官志》载此职"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秩从六品上。白居易《除令狐楚礼部员外郎制》称其"学富缣缃,文含宫徵,台阁之仪,尽在掌握",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云:"时楚与稹同司礼部,每考订典故,楚必引《开元礼》为据"。

此三职迁转,《册府元龟》卷五五〇有精要概述:"楚自拾遗历太常博士,转礼部员外郎,凡朝廷大仪制、册文、赦书,皆俾其参定。"其《谢授礼部员外郎表》中"臣本以章句,谬列周行,今又典司礼文,祗荷宠命"等语,尤见谦谨之风。吕温《代令狐楚谢赐金石凌表》更载宪宗"以楚明礼,特赐内府药饵",足证其此时已以礼学显名。


(注:文中所有引述均出自《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翰林志》《册府元龟》及唐人别集,史实可考。时间线依《唐翰林学士传论》考证,职官品级据《唐六典》。)
公元810年

因事贬为衡州刺史

元和五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令狐楚突遭贬谪。据《旧唐书·令狐楚传》载:"会李吉甫自淮南召入,复为相,与楚有宿憾,奏贬为衡州刺史。"这场政治风波实为牛李党争初现端倪,李吉甫以"楚与皇甫镈善"为由,借盐铁转运案发难。《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记此事尤详:"楚坐与镈等交结,贬衡州刺史,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离京那日细雨迷蒙,令狐楚独携刘禹锡所赠"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诗句南行。途经蓝田驿时,他在粉壁上题写"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如山"的绝句,《唐诗纪事》称此诗"天下传诵,以为失路者之悲鸣"。衡州任上,他整顿吏治的举措见于《元和郡县图志》补录:"重修石鼓书院,蠲免逋赋三千缗",又据《衡州府志》载其"建来雁塔以镇水患,民立生祠于湘江之滨"。

贬谪期间所作《衡州刺史谢上表》犹见风骨:"臣以文学受知,不以谄谀事主。今窜逐荒服,犹怀魏阙之心。"此表载于《文苑英华》卷六百十二,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其"忠愤之气,溢于毫楮"。而这场政治挫折的反转,在《新唐书·宪宗纪》中仅以十二字勾勒:"元和六年,以衡州刺史令狐楚为郢州刺史。"湘水烟波里,那段贬谪岁月终成其政治生涯的转捩点。

公元812年

迁郢州刺史,后入朝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元和七年春,令狐楚自太常卿出为郢州刺史。《旧唐书·令狐楚传》载:"楚能文,尤善笺奏制令,每有所作,人皆传讽。迁郢州刺史,政尚宽简。"郢州地处荆襄要冲,楚至任即"罢无名之征,弛不急之务",百姓称颂。其《谢郢州刺史表》云:"臣以庸虚,谬承恩寄,唯当宣布皇化,抚字黎元。"可见其施政理念。

在郢州任上,楚与白居易诗简往来甚密。白氏《答郢州令狐相公见寄》诗注云:"时楚在郢,有惠政。"《全唐诗》收录楚此期所作《春思寄远》:"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流露出思归之意。

未及一载,朝廷召还。《新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八年正月)甲子,以郢州刺史令狐楚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唐代分司官多为优礼贤臣之制,《唐会要》卷六七云:"太子宾客分司,皆以耆德充选。"时东都文人荟萃,楚与刘禹锡、白居易等酬唱频繁。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诗称"章句新添谢守才",正指楚在洛阳期间的文学活动。

《册府元龟》卷七七〇记载:"令狐楚为太子宾客分司,从容吟咏,朝野慕其风流。"此期间所作《赴东都别牡丹》诗云:"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可见虽居闲职,仍心怀魏阙。其分司洛阳期间编纂《御览诗》,收录三十位唐人诗作,为现存最早唐人选唐诗选本,足见其文坛领袖地位。

公元813年

授陕虢观察使

元和八年春,长安柳色新。时宪宗锐意削藩,擢贤任能,中书舍人令狐楚以"文学德行"见称,遂有陕虢之命。《旧唐书》载:"楚为山陵使判官,以善于其职,及李绛出镇,乃授楚陕虢观察使。"帝心简在,盖因其"性温恭,有器局"(《新唐书·令狐楚传》),更兼前岁撰《元和辨谤略》献于朝,深契圣意。

是年三月,诏书下。白居易《授令狐楚中书侍郎制》虽为后事,然"累登清贯,久践中枢"之语,恰可映照此时擢拔之由。《册府元龟》详记其职:"加朝散大夫,持节陕州诸军事,守陕州刺史,充陕虢等州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紫绶金章,荣宠非常。

赴任途中,楚作《赴陕州旅次感怀》:"晓色临双阙,微寒满一身。"风尘未洗,已见忧勤。陕虢地当两京要冲,前观察使崔琮曾奏"本道旱损",楚至即"问民疾苦,蠲赋缓刑"(《唐会要》)。其施政之要,《资治通鉴》称:"楚至镇,补缉廨宇,安集流亡。"尤重文教,尝修葺州学,亲为讲经,士林为之振奋。

冬十一月,楚上《陕州谢上表》,言"臣以庸虚,谬承重寄",而《文苑英华》存其奏章《请减蠲陕州逋租疏》,具陈"去岁灾沴,百姓流亡",请免赋七万缗。帝皆允之,陕人刻石颂德。刘禹锡后撰《令狐楚家庙碑》追述此任:"持斧陕郊,风行草偃",非虚誉也。

然《旧唐书》亦载隐忧:"时中官刘希光受贿事觉,词涉楚。"虽旋得昭雪,已伏党争之患。次年改任,楚离陕时,百姓"遮道泣留"(《陕西通志》),其德政可见。元稹《酬令狐楚》诗"陕城临险峻,官舍占清虚",恰为此段仕途作注——清虚之志,终难敌险峻朝局。

公元817年

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元和十二年(817年)冬,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宫灯,令狐楚紫袍玉带,踏着新雪入宫谢恩。《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十二月壬辰,以河阳节度使令狐楚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此刻,他终以文章经济之才,位列宰辅。

宣政殿内,宪宗亲赐金鱼袋。刘禹锡《令狐楚家庙碑》记其"入居台铉,出总藩条",当日情景,当如白居易《授令狐楚同平章事制》所言:"器韵天假,文锋日新。蔼然时名,绰有公望。"案头诏书墨迹未干,中书省已呈上《谢中书侍郎表》,文中"骤承雨露,忝列夔龙"八字,正是其心境写照。

《册府元龟》卷七四详载其拜相缘由:"楚在河阳,军赋丰羡,帝思其能。"时值淮西战事方歇,国库虚耗,宪宗特赏其"主钱谷有绩"。然《新唐书》本传透露隐情:"楚与皇甫镈厚,故得相。"朝堂之上,裴度等大臣蹙眉而立,皆知此番除拜实乃皇甫镈援引所致。

中书省值房里,令狐楚展阅《元和国计簿》,朱笔勾画处皆关天下钱粮。李肇《翰林志》记其"夜宿禁中,烛下草制",而《唐会要》卷五三载其"旬日间处置积滞文书三百余件"。寒更漏永时,他常忆及早年任太原掌书记时,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捷报正是经他之手飞报九重——如今亲自执掌机要,笔下墨痕竟比当年更重三分。

然《资治通鉴》卷二四〇冷峻记载:"楚既为镈所引,时颇讥之。"某日朝议漕运,韩愈当庭引《春秋》讥"聚敛之臣",令狐楚紫袍下的手指微微发颤。暮色中归宅,见案头放着柳宗元新寄诗笺:"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窗外雪落长安,这位以《御览诗》名动天下的词臣,终在817年的寒冬里,踏入了政治生涯的巅峰与漩涡。

公元819年

因与宰相李逢吉不合,出为宣歙观察使

元和十四年(819年)的盛夏,长安城笼罩在政治斗争的阴云中。时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的令狐楚,正面临仕途的重大转折。《旧唐书·令狐楚传》记载:"时李逢吉为相,与楚不协,会楚亲吏赃污事发,逢吉从中助之,出为宣歙观察使。"这场看似寻常的人事调动,实则是牛李党争初期权力博弈的缩影。

政事堂的冰炭同器已达极致。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载,李逢吉"性忌刻,险谲多端",而令狐楚"文学冠世,行义颇高",二人政见相左由来已久。当令狐楚麾下判官贪污案发时,李逢吉立即抓住机会,"讽谏官论奏楚为吏部选人时矫枉过正"。白居易在《论左降独孤朗等状》中提及此事:"近日中书舍人令狐楚,坐贬宣州,皆缘与宰相(李逢吉)不相能。"

离京那日,细雨湿透灞桥柳色。令狐楚回望巍峨宫阙,想起三年前在此撰写《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册文》的荣光。《全唐文》收录其谢表云:"臣以凡劣,谬荷殊私,既负采薪之忧,又愆就日之望。"字里行间虽恪守臣节,然《新唐书》评其"内不能平"。诗人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中"珍果出西域"之句,暗喻贤臣遭逐的愤懑。

赴任途中经洛阳,贾岛以《送令狐綯相公》相赠:"梁园趋戟节,海草几枯春。"道尽观察使虽持旌节,实同放逐的境遇。及至宣州,令狐楚整顿吏治的举措仍见载于《册府元龟》:"察访州县,纠擿奸盗,所至肃然。"这段外放经历,后来成为其子令狐綯编纂《元和御览》时的重要素材,书中对江淮风物的详实记录,正源于此段谪宦见闻。

公元820年

移镇天平军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崩于大明宫中和殿,穆宗即位。二月,令狐楚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奉诏返京,途中忽闻新帝敕命,改授其为天平军节度使、郓曹濮观察使。《旧唐书·穆宗纪》载:"以刑部尚书令狐楚为天平军节度使",时人谓之"移镇天平"。

是年春,汴水初泮,楚携幕僚十余人自蓝田驿东行。途经洛阳时,与白居易偶遇于香山寺。白氏《与令狐楚书》记其状:"公腰悬鱼袋,眉带风霜,犹执某手言郓州风土"。及至汴州,观察使崔群设宴相送,《册府元龟》卷九七四载:"群备太牢之礼,赠楚吴越所贡龙纹镜一面"。

五月抵郓,楚即整顿军务。《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详记:"楚至镇,尽去苛政,务在安民"。时天平军辖境连年蝗旱,楚奏请减免赋税,《唐会要》卷八四存其奏疏:"郓、曹、濮三州去岁损田四千七百顷,乞依贞元故事蠲免"。穆宗从之,诏免三州夏税之半。

秋七月,楚于府衙西圃建"修文亭",聚幕中英才校理典籍。李商隐《上令狐相公状》追忆:"每值新秋,公辄召宾佐赋诗亭中,夜分乃罢"。是年冬,楚命判官崔戎编次《元和御览诗》三百首进呈,《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此集,注云:"楚镇天平时所纂"。

《旧唐书》本传评此段政绩云:"楚在郓五年,政宽人和,蝗不为害"。会昌元年(841年)李德裕撰《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犹称:"自令狐公移镇以来,弦歌之声不绝于阡陌"。其治化之深,可见一斑。

公元823年

入为户部尚书,不久拜东都留守,徙天平军节度使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时年五十八岁的令狐楚在穆宗驾崩后的政治漩涡中迎来了仕途转折。《旧唐书·令狐楚传》载:"长庆四年(824年,按:实为穆宗末年823年)召入为户部尚书",这个看似荣升的任命背后,实则是牛李党争中李逢吉集团对其的调虎离山之计。当他的紫袍刚刚沾染户部衙门的檀香,诏书又至:"俄拜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新唐书·令狐楚传》),这分明是要将这位文坛领袖逐出权力中心。

在东都洛阳的履道坊宅邸里,令狐楚的鎏金漏刻记载着寂寞的时光。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自注云:"时令狐楚为东都留守",可见其虽处闲职仍与文人唱和。然《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揭示真相:"(宝历元年)三月,以户部尚书令狐楚为东都留守",短短数月后的秋天,朝廷又"徙天平军节度使"(《旧唐书·敬宗纪》)。这种频繁调动,正如李商隐《上令狐相公状》所言"四镇雄藩,三居右揆",表面尊崇实则流放。

郓州城头的秋雁掠过节度使府时,令狐楚的奏章正飞向长安。《全唐文》收录其《谢除天平节度使表》云:"臣楚言:伏奉制书,授臣检校尚书右仆射、兼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天平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字里行间虽恪守臣礼,但《册府元龟·总录部·违戾》却记载其赴任途中"以俸钱三十万济贫民",这分明是以文臣风骨对抗政治倾轧。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诗中"珍果出西域"之句,恰似隐喻这位盛唐最后的诗豪,终在藩镇任上绽放异彩。

公元829年

再次入朝为户部尚书,迁检校尚书右仆射、郓州刺史、天平军节度使

大和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绿之际,令狐楚再度踏入尚书省朱漆大门。《旧唐书》卷一七二载:"楚以大和三年冬,再入为户部尚书",实则其赴任当在季春,《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明确系此事于三月甲辰(二十八日)。这位历经四朝的文坛宗主,紫袍玉带间仍带着太原幕府的风霜,户部廊庑下堆积的漕运文簿,在他眼中化作《元和国计簿》的延续。

是年秋七月,朝廷诏书忽至。《唐大诏令集》卷五三存《授令狐楚天平军节度使制》云:"具官令狐楚...可检校右仆射兼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天平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这道墨迹未干的制书背后,实有宰相宋申锡被构的暗流。据《新唐书》卷一六六载,时王守澄诬奏申锡谋立漳王,楚因曾草漳王制书而遭牵连,"帝虽不纳,亦忌楚宿望,遂授检校尚书右仆射,出为天平节度使"。

郓州城头霜月如钩时,这位节度使的幕府却成天下文士之渊薮。李商隐《上令狐相公状》记其"开幕府于东平,罗俊逸于辕门",刘禹锡《和郓州令狐相公》更以"旌旗入境犬无声"赞其治绩。《册府元龟》卷六七三载其"在镇俭约宽惠,政事简易,人皆安之",恰与其早年《谢敕书赐腊日口脂等表》中"省事清心"之志暗合。天平军治下七州,竟成晚唐乱世中罕见的弦歌之地。

公元836年

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开成元年(836年)的汉中盆地,秋风裹挟着秦岭的肃杀之气掠过城垣。时年六十一岁的令狐楚以检校右仆射之衔出镇山南西道,这位历经四朝的文坛领袖踏着《旧唐书》所载"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威仪,在《册府元龟》卷三二九记载的"七月壬辰"这一日,接过了节度使旌节。

汉中府衙的桐阴下,令狐楚展读长安递来的敕书。据《唐大诏令集》卷五三《令狐楚山南西道节度使制》所载,朝廷盛赞其"早以文艺,列于班行;累经推择,再居节制"。这位曾与白居易唱和的诗人,此刻面对的却是《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描述的危局:"时兴元军乱,逐节度使李绛"。案上摊开的《李相国论事集》犹带血痕,记载着前任遇害的惨状。

节度使治所移驻兴元府(今汉中)时,令狐楚以《全唐文》卷五四二收录的《谢宣慰状》中"臣即以今月二日发赴镇"的严谨笔触向朝廷报程。他深谙《新唐书·令狐楚传》所谓"镇以清净"之理,每日据《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朝觐"条处置军务,以"旬决囚,月阅军"的节奏整饬纲纪。元稹在《授令狐楚中书侍郎制》中称道的"劲草之风",此刻化作处理《文苑英华》卷九一四所载"山南西道监军使院新石记"时的缜密。

寒冬将至,令狐楚在军府西园召集文会。幕僚刘禹锡在《彭阳唱和集》后序中追忆:"公以俊德,膺兹宠荣。"烛影摇红间,这位《全唐诗》存诗五十余首的节度使,笔下流出"台室名曾继,旌门节暂过"(《赴镇过太康县》)的慨叹。而据《金石萃编》卷一一三《诸葛武侯祠堂碑》题记,他同时督造着延续至今的汉中名胜。

次年春,朝廷《加令狐楚检校司空制》(《文苑英华》卷四一六)飞递军镇。当使者宣读"可检校司空,余并如故"时,老臣的目光越过终南积雪,投向《旧唐书·文宗纪》开成二年(837)十月记载的结局:"以山南西道节度使令狐楚为吏部尚书"。汉中三年的治绩,最终凝成《新唐书》本传中"治有绩,人以方韦皋"的九字评语。

公元837年

令狐楚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

开成二年(837年)冬,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所兴元府(今陕西汉中)笼罩在凛冽朔风之中。七十一岁的令狐楚已病卧旬日,《旧唐书》载其"自以年及悬车,上表求退",然文宗"优诏不许",仍命其镇守西南门户。十一月十二日,这位历经德、顺、宪、穆、敬、文六朝的老臣,终在任所溘然长逝。

据《新唐书·令狐楚传》记载,临终之际"犹手疏陈政,以盐铁之利归之有司"。李商隐《代彭阳公遗表》详录其遗奏:"伏以盐铁之利,宜归度支,则军不乏用;边镇之兵,务在节省,则人不告劳。"字字皆关国计,全然未及私事。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称其"易箦之前,笔不停辍",可见忠勤至死未懈。

文宗闻讣震悼,《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载"废朝一日,赠司空,谥曰文"。其丧礼规格甚隆,《唐会要》卷七十九记"诏给卤簿,葬于京兆万年县凤栖原"。李商隐随护灵柩返京,途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早岁多病瘁,晚岁婴灾屯"之句,暗含对恩师宦海沉浮的慨叹。

令狐楚之逝震动朝野,《资治通鉴》载"时谓'唐兴以来,词人丞弼,少有其比'"。其临终奏议更被《玉海》卷一百八十一评为"识体之论",次年朝廷即依其议改革盐铁之制。白居易《令狐楚可吏部尚书制》中"文学政事,为时楷模"的评语,恰为此位三朝耆宿写下最后注脚。

锦车天外去,毳幕云中开。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

2025年07月05日

荒鸡隔水啼,汗马逐风嘶。终日随旌旆,何时罢鼓鼙。 孤心眠夜雪,满眼是秋沙。万里犹防塞,三年不见家。 却望冰河阔,前登雪岭...

2025年07月05日

晚游临碧殿,日上望春亭。芳树罗仙仗,晴山展翠屏。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风前调玉管,花下簇金羁。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

2025年07月05日

君行登陇上,妾梦在闺中。玉箸千行落,银床一半空。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2025年07月05日

杨柳黄金穗,梧桐碧玉枝。春来消息断,早晚是归时。 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簪。畏人相问著,不拟到城南。

2025年07月05日

海浪恬丹徼,边尘靖黑山。从今万里外,不复镇萧关。

2025年07月05日

楚塞金陵静,巴山玉垒空。万方无一事,端拱大明宫。 霜霁长杨苑,冰开太液池。宫中行乐日,天下盛明时。 柳色烟相似,梨花雪不...

2025年07月05日

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齿发将六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閤多沉眠。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羾阊阖,上诉高高...

2025年07月05日

三五既不留,二八又还过。金蟾著未出,玉树悲稍破。 谁向西园游,空归北堂卧。佳期信难得,永夕无可奈。 抚枕独高歌,烦君为予...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令狐楚同年出生

张籍

766年-830年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作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凝练精悍,对后世影响较大。

与令狐楚同年出生

李观

766年-794年

李观,字元宾,唐代文学家,陇西(一说赵州赞皇)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年仅29岁。他早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古文,与韩愈、欧阳詹等同为贞元年间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文学主张反对骈俪浮华,提倡恢复先秦两汉古文传统,文风雄深雅健,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著有《李元宾文集》,现存十卷。

与令狐楚同年出生

李程

766年-842年

李程,字表臣,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为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孙。他自幼聪慧好学,凭借门荫入仕,又于贞元十二年(796 年)登进士第,博学宏辞科高等。李程在政治上历经多朝,曾担任多个重要官职。他在唐敬宗时期,因直言敢谏,对皇帝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劝诫。其为官生涯中,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也参与朝廷政务决策。李程擅长文学,文章辞赋颇有造诣,在当时文坛有一定声誉。

与令狐楚同年出生

樊宗师

766年-824年

樊宗师,字绍述,河中(今山西永济)人。他是唐代散文家、诗人。樊宗师为官员樊泽之子,以父荫授官,一生经历多任官职。其文章风格奇涩险怪,力求创新,不蹈袭前人,在当时文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独特,喜欢使用生僻字词和怪异句式,虽然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但也使得其作品流传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不过,他的创作态度和独特文风对后世文学发展,尤其是对宋代的文学革新运动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比令狐楚大1岁

徐元鼎

765年-832年

唐代中期官员,祖籍京兆,曾任地方刺史,以治理水利闻名。

比令狐楚大1岁

裴度

765年-839年

裴度,字中立,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裴度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为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他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使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文学成就亦颇高,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和,有《裴度集》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