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泉

2025年07月05日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佚名

译文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冰冷的泉水向下流淌,浸泡着丛生的稂草。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我醒来叹息不已,心中思念那周朝的京都。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冰冷的泉水向下流淌,浸泡着丛生的蒿草。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我醒来叹息不已,心中思念那京都的周朝。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冰冷的泉水向下流淌,浸泡着丛生的蓍草。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我醒来叹息不已,心中思念那京师之地。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茂盛的黍苗,被阴雨滋润生长。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四方诸侯皆臣服于周王,郇伯辛勤辅佐王室。

词语注释

冽(liè):冰冷。
苞稂(bāo láng):丛生的稂草。稂,一种杂草。
忾(xì):叹息。
寤(wù):睡醒。
苞萧(bāo xiāo):丛生的蒿草。
苞蓍(bāo shī):丛生的蓍草。蓍,古代占卜用的草。
芃芃(péng péng):草木茂盛的样子。
膏(gào):滋润。
郇伯(xún bó):周朝的大臣,此处指辅佐周王的贤臣。

创作背景

《下泉》一诗,出自《诗经·曹风》,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动荡年代。据《毛诗序》载:"《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诗中"冽彼下泉"的寒凉意象,恰似当时曹国百姓在苛政下的生存境遇——冰冷的泉水浸泡着稂草、萧蒿和蓍丛,隐喻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征伐不休的乱世中,民生凋敝如草木浸于寒水。

细考历史背景,周景王死后(约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爆发"王子朝之乱",晋国扶持周敬王即位却无力稳定局势。诗中反复咏叹的"念彼周京""念彼京周",正是曹国士人对西周盛世的追怀,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秩序的呼唤。末章"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的转折,暗合《左传》记载的晋国郇伯(即荀跞)护送周敬王入成周之事,以雨后禾苗复苏喻示贤臣安定天下的期盼。

此诗以比兴手法层层递进,寒泉与黍苗的意象对比,既揭露了当时"下民无告"的社会现实,又透露出对"郇伯劳之"式治世能臣的深切渴望。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伤周衰而思古治",恰点明其创作本质——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用最朴素的草木之喻,承载最沉重的家国之思。

赏析

寒泉在地下幽幽流淌,浸透了丛生的稂草,也浸透了诗人无法安眠的长夜。那一声"忾我寤叹"的叹息,在《诗经·曹风》中荡出三叠回环的涟漪,将周王室衰微的痛楚层层浸染。朱熹在《诗集传》中点破:"下泉则寒冽而伤物,犹乱政之伤害百姓也",冰冷的泉水成为时代苦难最精妙的隐喻。

诗人以草木荣枯构建起双重镜像:稂、萧、蓍三种植物在寒泉侵蚀下萎靡不振,恰似诸侯割据中的黎民;而末章突然转出的"芃芃黍苗",在甘霖滋润中舒展腰肢,又恍若郇伯勤政带来的短暂光明。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这种对比:"前悲凉而后温煦,如闻变徵之声忽转黄钟之调"。地下寒泉与天上膏雨的意象对峙,将百姓对治世的渴望凝练成可视的画卷。

三章"念彼周京"的复沓吟唱,在程俊英《诗经译注》看来是"忧思萦怀不能自已"的深情注脚。每章仅变换一字的地理指涉(周京、京周、京师),恰似辗转反侧时破碎的梦呓。而"郇伯劳之"的结句,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揭示其深意:"举一贤臣而天下治,所以深愧当时之无郇伯也"。黍苗遇雨的生机,终究成为照见现实荒芜的镜面。

寒泉的意象在千年后仍泛着冷光。陈子展《诗经直解》称其"忧时伤乱之音",而这份忧伤之所以动人,正因它超越了具体朝代更迭,成为所有黑暗时代的精神造影——当凛冽的泉水漫过理想,总有人在长夜里数着星辰等待甘霖。

点评

《下泉》一诗,以寒泉浸稂起兴,三章叠咏,其辞简而意深。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诗·下泉》之忧,忧而不伤,怨而不怒,得性情之正。"诚哉斯言!诗中"忾我寤叹"四字,尤见屈子所谓"长太息以掩涕"之悲怀,然终以"郇伯劳之"作结,暗藏希冀,此正古人温柔敦厚之旨。

钱钟书《管锥编》独辟蹊径:"'冽彼'三叠,非徒修辞之复沓,实乃忧思之盘旋。如寒泉浸骨,层层透衣,终至'芃芃黍苗'忽见春温,章法之妙,正在绝望处生新机。"其论精微,道出由"苞稂"至"黍苗"的意象转圜,恰似杜甫"星垂平野阔"之于"月涌大江流"的意境升华。

朱自清《诗言志辨》则注目于时空张力:"念周京者三,而周京、京周、京师称谓递变,非特避复,实见怀思之辗转反侧。地理名词的微妙位移,恰是心绪颠簸的投影。"此说发前人所未发,揭示叠章中暗藏的心里轨迹,与李白"长安不见使人愁"异曲同工。

沈从文曾以小说家笔法品评:"读《下泉》如观宋人山水,前幅满纸寒冽,末句'阴雨膏之'忽然墨晕化开,湿漉漉生出暖意。四句转乾坤,此等笔力,非大匠不能为。"此评点染之间,将诗画通感之妙阐发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