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泉》一诗,出自《诗经·曹风》,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动荡年代。据《毛诗序》载:"《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诗中"冽彼下泉"的寒凉意象,恰似当时曹国百姓在苛政下的生存境遇——冰冷的泉水浸泡着稂草、萧蒿和蓍丛,隐喻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征伐不休的乱世中,民生凋敝如草木浸于寒水。
细考历史背景,周景王死后(约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爆发"王子朝之乱",晋国扶持周敬王即位却无力稳定局势。诗中反复咏叹的"念彼周京""念彼京周",正是曹国士人对西周盛世的追怀,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秩序的呼唤。末章"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的转折,暗合《左传》记载的晋国郇伯(即荀跞)护送周敬王入成周之事,以雨后禾苗复苏喻示贤臣安定天下的期盼。
此诗以比兴手法层层递进,寒泉与黍苗的意象对比,既揭露了当时"下民无告"的社会现实,又透露出对"郇伯劳之"式治世能臣的深切渴望。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伤周衰而思古治",恰点明其创作本质——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用最朴素的草木之喻,承载最沉重的家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