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丘中有麻

2025年07月05日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佚名

译文

丘中有麻
山丘上长着苎麻
彼留子嗟
那留住我的情郎啊
彼留子嗟
那留住我的情郎啊
将其来施
愿他前来相伴
丘中有麦
山丘上麦穗摇曳
彼留子国
那留住我的良人
彼留子国
那留住我的良人
将其来食
愿他来与我共餐
丘中有李
山丘上李树结果
彼留之子
那留住我的郎君
彼留之子
那留住我的郎君
贻我佩玖
赠我玉佩定情物

词语注释

子嗟(zī jiē):古代对情人的昵称,此处指女子思念的男子
施(shī):此处指相伴、相会
子国:与“子嗟”类似,是对情人的另一种昵称
贻(yí):赠送
佩玖(pèi jiǔ):古人佩戴的美玉,象征定情信物

创作背景

丘中有麻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时节,我独行于周南故地,见丘陇间麻叶萋萋,忽忆《王风·丘中有麻》之句。此诗载于《诗经·国风》,当是东周畿内之作。彼时平王东迁未久,王畿缩蹙如风中之烛,而民间歌谣犹自婉转。

一、地理与农事

考《毛诗正义》,"丘"特指王城郊野的台地。麻、麦、李三物非偶然并提,《周礼·地官》载"麻臬之征",麻为重要纺织原料;麦乃周人新引种的嘉谷;李则暗合《尔雅》"李,木之多子者"。这三种作物的轮作时序,恰构成完整的农耕图景,隐喻着生命的循环。

二、留氏家族考

诗中"子嗟""子国",郑玄笺注谓"大夫氏留"。金文所见,西周确有留氏,乃司土之官。东周时式微,故《左传》不复见载。那"佩玖"尤为关键,《说文》释玖为"石之次玉者",恰合没落贵族身份——已无力赠美玉,惟余次等佩石。

三、诗教之外的真相

《诗序》言"思贤",然细味"将其来食"之语,分明是民间女子口吻。闻一多《风诗类钞》指为"女子企望所私",甚是。周室东迁后礼崩乐坏,此诗实为贵族与平民婚恋的见证。那麻田间的等待,麦陇上的相约,李树下的赠佩,俱化作三千年不散的烟霞。

注:诗中"施"字尤耐寻味,《韩诗》作"施施",状徐行貌,较毛传"施与"之说更得风人旨趣。

赏析

《丘中有麻》以极简的农事意象构筑起饱满的情感空间,麻田、麦垄、李树三个场景的递进,恰如爱情萌发的三个阶段。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三章叠咏,由物及人,由望及赠,情事渐进如画",道出了这种结构之美。

麻的意象尤为耐人寻味。这种可用于织布的植物,暗含"缠绵"之意。《毛诗正义》指出:"麻衣如雪,取其洁也",而诗中女子在麻田等候"子嗟",将劳动场所转化为情感场域。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解读:"'施'字双关,既指播种农事,又暗喻情意施予",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先秦民歌的独特韵味。

当场景转到麦田,"来食"的呼唤更显生活气息。宋代朱熹《诗集传》认为:"食者,养也",既是物质粮食的共享,更是精神滋养的期盼。日本学者白川静在《诗经研究》中特别赞赏第二章的日常性:"在收获的喜悦中,爱情获得了最朴素的确认方式。"

李树下的定情将诗意推向高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玖者久也,佩玉喻坚贞",这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形成互文。台湾学者裴普贤在《诗经评注》中强调:"从麻麦的实用价值,到佩玖的象征意义,完成了物质到精神的诗意飞跃。"

全诗三章皆以"丘中"起兴,形成稳定的情感坐标系。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宇文所安在《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中分析:"这种空间锚定手法,使流动的情感获得土地般的坚实感。"而"留"字的四次重复,既指代情郎姓氏,又暗含"停留"的祈求,展现了中国诗歌"一字多义"的独特美学。

点评

《丘中有麻》一诗,出自《诗经·王风》,以简净之笔绘就田园情思,历代名家评点皆称其"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赞叹:"三章叠咏,由麻而麦而李,景物次第变换,而企盼之情愈转愈深。'贻我佩玖'一句,尤见情致,不言欢爱而欢爱自见。"

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点评此诗,然其"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恰可作此诗注脚。诗中"丘中有麻""有麦""有李"的田园景象,实为怀人之思的载体,近人闻一多谓之"以草木寄相思,先秦民歌之典型笔法"。

钱钟书《管锥编》特赏其复沓章法:"'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彼留之子'三易其称,如叠印镜头,使人物形象于朦胧中愈显真切。'将其来施''来食'至'贻我佩玖',情感递进如阶梯,终达情意之巅峰。"此说深得诗心层层推进之妙。

当代学者余冠英则点明其双关之趣:"'留'字暗喻姓氏,又含'停留'之意,一语双关。麻、麦、李或是实景,或隐喻相约之地,汉代郑玄早已窥见其中'托物候人之巧思'。"此评揭示先秦民歌"谐音隐语"的独特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