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燎》作为《诗经·小雅》中的礼乐篇章,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盛世与礼乐文明鼎盛之际。据《毛诗序》载,此诗乃"美宣王也",周宣王中兴时期(前827—前782年在位)的宫廷场景由此跃然纸上。
青铜器铭文与《竹书纪年》相互印证,宣王常于昧旦(凌晨)设庭燎大烛,召集群臣议政。诗中三章递进的"夜未央""夜未艾""夜乡晨",恰与《周礼·秋官》"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的记载呼应,那渐次暗淡的炬火,既是时间流逝的刻度,更是勤政的象征。
鸾铃锵锵之声,暗合《礼记·玉藻》"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的仪制。青铜车马器出土实物显示,西周贵族车衡所悬鸾铃,其音恰如诗中"将将""哕哕"之状。末章"言观其旂"的细节,更与西周金文屡见的"旂旗"制度相契,那些绣有日月的旗帜,在晨光中昭示着礼乐文明的庄严。
此诗以三重问答构筑时空,炬火、鸾铃、旌旂三个意象层层推演,将周王室"夙夜在公"的治世精神,凝练为东方既白时的礼仪画卷。汉代郑玄笺注所谓"勤政事之诗",正是读出了青铜时代藏在晨曦微光中的治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