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庭燎

2025年07月05日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佚名

译文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色如何?夜还未尽,庭院火炬明亮。君子已到,车铃叮当作响。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色如何?夜还未消,火炬闪烁微光。君子已到,车铃轻缓悠扬。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夜色如何?天将破晓,火炬光辉渐亮。君子已到,远远望见旌旗飘扬。

词语注释

庭燎(tíng liáo):庭院中点燃的火炬,用于照明。
未央(wèi yāng):未尽,未到半夜。
鸾声(luán shēng):鸾铃的声音,指车铃。
将将(qiāng qiāng):拟声词,形容铃声清脆。
未艾(wèi ài):未止,未消。
晣晣(zhé zhé):光亮微弱的样子。
哕哕(huì huì):拟声词,形容铃声舒缓。
乡晨(xiàng chén):接近早晨。
旂(qí):古代旗帜的一种,上有铃铛。

创作背景

《庭燎》作为《诗经·小雅》中的礼乐篇章,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盛世与礼乐文明鼎盛之际。据《毛诗序》载,此诗乃"美宣王也",周宣王中兴时期(前827—前782年在位)的宫廷场景由此跃然纸上。

青铜器铭文与《竹书纪年》相互印证,宣王常于昧旦(凌晨)设庭燎大烛,召集群臣议政。诗中三章递进的"夜未央""夜未艾""夜乡晨",恰与《周礼·秋官》"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的记载呼应,那渐次暗淡的炬火,既是时间流逝的刻度,更是勤政的象征。

鸾铃锵锵之声,暗合《礼记·玉藻》"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的仪制。青铜车马器出土实物显示,西周贵族车衡所悬鸾铃,其音恰如诗中"将将""哕哕"之状。末章"言观其旂"的细节,更与西周金文屡见的"旂旗"制度相契,那些绣有日月的旗帜,在晨光中昭示着礼乐文明的庄严。

此诗以三重问答构筑时空,炬火、鸾铃、旌旂三个意象层层推演,将周王室"夙夜在公"的治世精神,凝练为东方既白时的礼仪画卷。汉代郑玄笺注所谓"勤政事之诗",正是读出了青铜时代藏在晨曦微光中的治国密码。

赏析

《庭燎》以递进式的夜问结构,构建出由暗至明的时空画卷。三章重章叠句中,"夜未央""夜未艾""夜乡晨"形成精妙的时间轴,配合"庭燎之光""晣晣""有辉"的光影渐变,恰如闻一多所言"如观连环画帧,见烛影摇红中天色渐晓"(《诗经通义》)。

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 "鸾声将将"以听觉意象破晓夜的沉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鸾铃锵鸣,非止写声,实喻贤者车驾之盛";
  • 末章"言观其旂"化听觉为视觉,程俊英《诗经译注》评为"由虚入实之笔,使朝臣仪仗宛在目前"。
  • 庭燎的火光与晨光交融,形成"天光人焰共辉映"的独特意境,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其"光景最是真切"。

情感表达含蓄而深致: 首二章重复"君子至止"的期盼,至末章终见旌旗时的欣慰,朱熹《诗集传》解读为"诸侯朝王,勤政之象"。诗中未直言赞美,而通过"未央—未艾—乡晨"的时间焦灼感,暗合《毛诗序》"美宣王勤政"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激赏末章:"『观旂』二字,写尽君臣相得之喜,不着一字而风流尽得。"

全诗以"问答体"实现多重审美效果:

  1. 营造"待贤如待曙"的迫切(郑玄笺)
  2. 形成"由期待到实现"的情感弧线(陈子展《诗经直解》)
  3. 体现《诗经》"一唱三叹"的典型韵律美(余冠英《诗经选》)

这种"以光写时,以声写人"的表现手法,被钱钟书《管锥编》称为"《诗》中最早的成功晨景描写",其艺术成就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云"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点评

《庭燎》一诗,以夜为纬,以光为经,织就一幅王庭待朝的庄严画卷。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三章叠咏,由夜未央而至夜乡晨,层次井然,光景宛然在目。庭燎之光与鸾声相和,不写朝而朝仪自见,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以此诗为例论境界:"『庭燎有辉』三句,由听觉递进至视觉,终以旌旗收束,如画师层层敷色。『言观其旂』四字尤妙,将待朝者翘首之态与晨曦初动之景,并作一帧水墨。"其"无我之境"的评点,正可移注此诗。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赏其时空处理:"『夜如何其』三问,如更漏点滴,既摹时间流逝之状,复见问者焦灼之心。庭燎由『光』而『晣晣』终至『有辉』,非独火炬渐熄,实乃天光渐吞人火,时空交感,古今罕有。"此说发前人所未发,揭出诗中暗藏的昼夜角力。

诗家顾随先生更有妙喻:"《庭燎》如宋人团扇小幅,夜色为绢底,燎火作金泥,末句『言观其旂』忽然荡开,似扇坠明珠,转出整个黎明。此等章法,后唯老杜『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差可比拟。"以画理通诗道,可谓独具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