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东门之枌

2025年07月05日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佚名

译文

东门之枌
东门旁的白榆树
宛丘之栩
宛丘上的柞木林
子仲之子
子仲家的姑娘
婆娑其下
在树下翩翩起舞
穀旦于差
选个美好的清晨
南方之原
来到南边的平原
不绩其麻
放下手中的麻线
市也婆娑
在集市上尽情舞蹈
穀旦于逝
趁着良辰前往
越以鬷迈
众人结伴同行
视尔如荍
看你如锦葵般美丽
贻我握椒
赠我一捧芬芳的花椒

词语注释

枌(fén): 白榆树
栩(xǔ): 柞树
穀旦(gǔ dàn): 吉日良辰
差(chāi): 选择
鬷(zōng): 聚集
荍(qiáo): 锦葵,一种观赏植物
贻(yí): 赠送

创作背景

暮春的晨光斜斜地穿过柞树新叶,在陈国都城东门的夯土墙上投下斑驳。那些被《毛诗序》指为"疾乱"的岁月里,古老的宛丘高地却始终保持着某种神秘的生机——社树下的舞影与椒浆的芬芳,正构成周代民间祭祀最生动的注脚。

穿葛布衣裳的姑娘踩着《陈风》特有的节奏旋转,麻线笸箩被随意搁置在桑林边。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陶纺轮证明着纺织本是日常,但此刻所有规矩都让位于神圣的狂欢。青铜器铭文中的"鬷祭"字样在此获得具象呈现:青年男女们手持香草,穿过东门外成排的枌树,向着宛丘的社稷坛汇集。那些被汉代郑玄解释为"择吉日而往"的"穀旦",实则是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最诗意的回应。

考古学家在淮阳平粮台遗址发现的战国祭祀坑中,炭化花椒与黍稷的混合物,恰与诗中"贻我握椒"形成时空呼应。当舞者的足尖扬起红黏土的细尘,我们仿佛看见《周礼》记载的"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正在发生——那些被朱熹斥为"淫奔"的场景,实则是上古春社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生命礼赞。花椒多子的特性,在此刻既是情愫的隐喻,更是对大地丰产的祈愿。

赏析

这首陈国民歌以明快的笔调勾勒出春日郊野的欢愉景象,宛如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东门外的白榆与宛丘上的柞树,构成了天然舞场(程俊英《诗经译注》),"婆娑其下"四字尤为传神,既写舞姿翩跹,又暗含树木摇曳之态,形成天人共舞的和谐意境。

"穀旦于差"的择日细节,揭示出古老仪式感。孙作云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指出,这反映了"择吉而舞"的巫祭遗风。女子放下纺织劳作("不绩其麻")奔赴舞会,展现了生命本能对礼教约束的短暂挣脱。闻一多《风诗类钞》特别赞赏"市也婆娑"的市井气息,认为将神圣舞仪融入世俗生活,是"上古狂欢节"的真实写照。

"越以鬷迈"的集体行进,传递出原始宗教般的狂热。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句"如闻万众踏歌之声"。末章"视尔如荍"的比喻新颖大胆,将心仪女子比作荆葵花,既写其明媚鲜艳,又暗含野生植物般的生命力。"贻我握椒"的定情信物,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为"巫术用香草",暗示两性交往中残存的宗教神秘性。

全诗三章层层递进:首章写个体舞姿,次章扩至群体狂欢,末章聚焦爱情瞬间。这种由面到点的叙事结构,被钱钟书《管锥编》誉为"诗家之移步换形法"。鲜艳的植物意象(枌、栩、荍、椒)与动态的人体姿态交织,形成《诗经》特有的"兴象"美学,正如朱自清《诗言志辨》所言:"草木代情人立言,舞姿作心声外现。"

点评

《东门之枌》如一幅陈国民俗画卷徐徐展开,朱熹《诗集传》评曰:"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其言切中肯綮,道出诗中"婆娑其下""市也婆娑"的欢愉本相。

方玉润《诗经原始》以"妍情媚态"四字点破诗眼:"'视尔如荍'一句,写尽少年惊艳之态;'贻我握椒'半语,暗藏两心相悦之机。"此评独拈"荍""椒"意象,揭橥上古以香草传情的含蓄美学。

钱钟书《管锥编》则考据"鬷迈"一词云:"'鬷'者众也,'迈'者行也,三字活画出青年男女结伴赴会的盛况。"其说贯通训诂与诗境,令"越以鬷迈"的集体狂欢场景跃然纸上。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特别赞叹末章之妙:"由群体狂欢忽转入二人私语,如电影镜头陡然推近,'贻我握椒'的细节特写,使整首诗在烟火气中升华出星辰般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