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宗祀昊天乐章。太和

2025年07月05日

恭临宝位,肃奉瑶图。恒思解网,每轸泣辜。
德惭巢燧,化劣唐虞。期我良弼,式赞嘉谟。

佚名

译文

恭临宝位,肃奉瑶图
恭敬地登上天子宝座,庄严地秉承上天旨意
恒思解网,每轸泣辜
常思宽刑解民困,每每哀怜罪人泪沾襟
德惭巢燧,化劣唐虞
德行愧不如巢燧二帝,教化逊色于唐尧虞舜
期我良弼,式赞嘉谟
期盼我的贤良辅臣,来襄助这治国良策

词语注释

轸(zhěn):悲痛
巢燧:指远古帝王有巢氏和燧人氏
唐虞:唐尧与虞舜,上古贤明君主
弼(bì):辅佐
谟(mó):谋略

创作背景

宗祀昊天乐章·太和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中,太极宫阙的琉璃瓦映着残阳,宛如天界坠落的金霞。开元十三年(725年)冬,玄宗皇帝亲祀南郊,青圭玄璧陈列于圜丘,太常乐工奏响《太和》之章时,大唐的盛世气象与帝王心事皆凝于这十六字之中。

"恭临宝位"二句,典出《周礼·春官》"以祀昊天上帝",玄宗以玉辂载《瑶图》赴祭,实为仿效武周时期"天授图谶"的仪轨。彼时泰山封禅余韵未消,帝王衣袖间仍带着岱顶的云气,却已在"恒思解网"中透露出《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的典故——这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君主,竟以商汤自喻仁德,暗合其晚年"每轸泣辜"(《贞观政要》载太宗悯囚故事)的治国姿态。

"德惭巢燧"的谦辞背后,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褶皱。开元七年(719年)岐州获燧人氏钻木,玄宗亲制《纪瑞》诏书,此刻祭天却言"化劣唐虞",实因去岁(724年)汴州黄河决堤,正如张说在《大唐祀封禅颂》中所谏"圣德犹有未周"。末句"期我良弼"直指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此人曾以"式赞嘉谟"(《尚书·君陈》语)劝谏封禅从俭,而玄宗在乐章中化用此典,恰折射出盛唐气象下帝王与宰辅的微妙角力。

《旧唐书·音乐志》载此乐章"羽龠干戚,以象其容",当编钟声穿透长安的薄雾时,那金声玉振中回荡的,不仅是昊天上帝的威仪,更是一个站在盛世巅峰的帝王,对天道与人事的深沉叩问。

赏析

这首《中宗祀昊天乐章·太和》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展现了唐代祭祀文化的精髓,其意象与情感的交融堪称初唐宫廷乐章的代表作。

一、意象构建的天地境界
"宝位"与"瑶图"形成一组象征性意象,前者以玉制宝座暗喻君权神授,后者典出《尚书·顾命》"天球河图",喻指天命所归。这种物象选择明显受到《礼记·祭义》"王齐三日,见其所为齐者"的启发,通过礼器符号构建人神对话的仪式空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祭祀诗研究》中指出:"初唐祭乐章善用器物意象堆叠神圣感,此诗正是以物质符号完成精神场域的转换。"

二、情感表达的双重维度
诗中"恒思解网"化用商汤"网开三面"典故,展现仁政理想与现实施政的焦虑。"每轸泣辜"句更见深意,《毛诗正义》释"轸"为"痛",此处将帝王面对刑狱的痛悔与《尚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的治世传统相勾连。情感张力在"德惭巢燧,化劣唐虞"达到高潮,钱钟书《管锥编》评此联:"以退为进,表面自谦实为自警,暗合《孟子·离娄》'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的为政准则。"

三、政治隐喻的艺术表达
尾联"期我良弼,式赞嘉谟"运用《尚书·说命》"梦帝赉予良弼"典故,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此二句将祭祀场景转化为政治寓言,'式'字取法《诗经·大雅·下武》'成王之孚'句式,使宗教祝祷与求贤治国形成互文。"这种表达方式既符合《周礼·春官》"以乐德教国子"的礼乐要求,又暗含《贞观政要》"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治国智慧。

全诗在四十字中完成"祭天-自省-期贤"的情感递进,其艺术成就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初唐祭祀诗最得《雅》《颂》遗韵,在仪式性表述中注入鲜活的政治生命,此篇可窥见礼乐文明向文学意境转化的精妙过程。"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肃穆庄严,字字有金石声。'恒思解网,每轸泣辜'二句,仁君之念溢于言表,虽自谦德薄,而蔼然圣衷已见。"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论:**  
   "此章以虔敬起笔,以虚怀结响。'德惭巢燧,化劣唐虞'之语,非徒谦辞,实见帝王以天道为镜的惕励之心,正是大雅之气象。"

3.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起句'恭''肃'二字立骨,通篇皆贯以翼翼小心之态。结联'期我良弼'云云,尤见君臣交儆、共赞昇平的治世之音,是庙堂诗中难得的情志交融。"

**注:**  
诗中"解网"典出商汤仁德,解猎网以泽及禽兽;"泣辜"指禹见罪人而悲泣,皆喻帝王仁心。末句"式赞嘉谟"(以赞美好谋略)呼应开篇"肃奉瑶图"(敬承天命),结构精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