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宗祀昊天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郊坛展敬,严配因心。孤竹箫管,空桑瑟琴。
肃穆大礼,铿锵八音。恭惟上帝,希降灵歆。

佚名

译文

郊坛展敬,严配因心。
在郊外祭坛上展现虔诚,庄严的祭祀发自内心。
孤竹箫管,空桑瑟琴。
用孤生的竹子制成箫管,空桑木制作的瑟和琴。
肃穆大礼,铿锵八音。
庄重肃穆的盛大礼仪,八音乐器铿锵和鸣。
恭惟上帝,希降灵歆。
恭敬地祈求上帝,希望降临神灵享用祭品。

词语注释

孤竹:特指生长在孤山上的竹子,质地优良,适合制作乐器。
空桑:传说中的神木,木质极佳,常用于制作琴瑟。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乐器。
灵歆:神灵享用祭品。歆(xīn),指神灵享受祭品的香气。

创作背景

暮色低垂的长安城头,最后一缕夕照为圜丘坛镀上金边。开元盛世的礼乐之光里,《雍和》作为《昊天乐章》的第三章,正从太常寺的乐工指间流淌而出。张说奉敕撰写的这组郊祀乐章,承载着玄宗皇帝"敬天法祖"的深意——那精心调配的"孤竹箫管"与"空桑瑟琴",恰是《周礼·春官》"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的盛唐回响。

八音克谐的庄严中,藏着唐人对宇宙秩序的独特理解。青铜编钟的"铿锵"与陶埙的幽咽,在圜丘的三层台基上构成天人对话的声场。礼官们峨冠博带的身影,随着"肃穆大礼"的仪轨在燔柴升烟的缭绕中时隐时现,正如《大唐开元礼》记载的"奠玉帛"环节,每一个动作都是对《舜典》"类于上帝"仪式的千年呼应。

当"恭惟上帝"的颂声穿透靛蓝的夜空,我们仿佛看见玄宗亲手将苍璧沉入泰折坛的瞬间。那些镌刻在乐章里的虔诚,不仅是李唐王室对"天命玄鸟"图腾的追忆,更是以《诗经·周颂》的笔法,在八世纪的长安重构了"昊天有成命"的神圣叙事。清越的玉磬声中,整个盛唐的星空都低垂下来,聆听人间与苍穹的秘语。

赏析

这首诗以庄严的祭祀场景为背景,展现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虔诚。开篇"郊坛展敬,严配因心"两句,直接点明祭祀的诚心与礼仪的庄重。"郊坛"作为祭祀场所,象征着人与天的连接,而"严配因心"则强调了内心的虔诚是礼仪的核心。正如《毛诗序》所言:"祭祀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这种发自内心的敬仰,正是祭祀的最高境界。

诗中"孤竹箫管,空桑瑟琴"运用了典型的祭祀意象。"孤竹"与"空桑"都是制作乐器的上等材料,象征着祭祀音乐的纯净与神圣。这两个意象不仅描绘了祭祀乐器的精良,更暗含了"大音希声"的哲学思想。正如《礼记·乐记》所说:"乐者,天地之和也",这些乐器所奏之音,正是沟通天人的媒介。

"肃穆大礼,铿锵八音"两句,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描写,营造出祭祀现场的庄严氛围。"肃穆"与"铿锵"形成静与动的对比,既表现了礼仪的庄严,又展现了音乐的活力。八音齐奏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周礼·春官》中"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的记载,体现了古代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尾"恭惟上帝,希降灵歆"表达了祭祀的最终目的——祈求神灵的降临与享用祭品。"恭惟"一词尽显谦卑之态,而"希降"则流露出期盼之情。这种情感表达与《诗经·大雅》中"小心翼翼,昭事上帝"的虔诚一脉相承。全诗通过意象的精心选择与情感的层层递进,完美展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精髓。

著名学者叶嘉莹在《古典诗歌吟诵九讲》中指出:"祭祀诗最能体现'诗言志'的传统,通过庄严的仪式与优美的音乐,表达人对超越性存在的向往。"这首诗正是这种传统的完美体现,它将礼仪的庄严、音乐的优美与情感的虔诚融为一体,创造了神圣而崇高的艺术境界。

点评

《雍和》一诗,乃唐代宗祀昊天乐章之瑰宝,其庄严肃穆之气、虔敬诚挚之情,溢于言表。诗中"郊坛展敬,严配因心"二句,尽显祭祀之诚,心怀敬畏,令人肃然起敬。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孤竹箫管,空桑瑟琴',以清越之音写庄严之象,金石之声如在耳畔,此真得祭祀乐章之精髓。"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肃穆大礼,铿锵八音',八字勾勒出祭祀场面之宏大,音律之和谐,可谓字字珠玑。"
  3. 近人闻一多曾言:"此诗虽短,然气象恢宏,'恭惟上帝,希降灵歆'二句,虔诚之意跃然纸上,非大家手笔不能为也。"

诗中"孤竹"、"空桑"之典,暗含古乐之纯正,而"铿锵八音"则展现了礼乐之盛。末句"希降灵歆",更是将祭祀者之期盼与虔诚推向极致,令人读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