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株林

2025年07月05日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佚名

译文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
为何前往株林?是为了追随夏南!
匪适株林,从夏南!
并非要去株林,而是为了追随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
驾着我的马儿,在株野停下歇息。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骑上我的小马,清晨在株地用餐!

词语注释

株林(zhū lín):地名,诗中提到的地点。
夏南(xià nán):人名,诗中人物,可能是被追随的对象。
匪(fěi):通“非”,不是。
说(shuì):通“税”,停歇、休息。
驹(jū):小马。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株林》出自《诗经·陈风》,乃春秋时期讽喻陈灵公荒淫无道之名篇。其字句简峭如刀,而意蕴沉痛似渊,折射出先秦时代礼崩乐坏之乱象。

据《左传·宣公九年》记载,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妻夏姬貌美,陈灵公偕大夫孔宁、仪行父三人,公然驱车至夏氏封地株林,与夏姬及其女夏南淫乱无度。诗中"从夏南"之句,表面言追随夏南游猎,实为双关秽行。《史记·陈杞世家》更载"灵公与孔宁、仪行父皆通于夏姬",三人竟在朝堂戏弄夏姬所赠亵衣,其荒诞令人扼腕。

此诗创作当在公元前600年前后,时人深恶灵公之秽行,故以隐晦笔法讽之。"驾我乘马"四句,以车马疾驰之态写其急不可耐,"朝食于株"更暗喻昼夜宣淫。刘向《列女传》评此案"公卿皆淫于民妻",可见当时陈国上层之腐朽。

诗家手法极高妙,全篇无一字直斥其非,而讽刺之力透纸背。方玉润《诗经原始》谓其"含讥带讽,意在言外",恰如青铜器上饕餮纹,庄严表象下暗藏狰狞真相。此诗遂成后世"微而显,婉而讽"之典范,亦为《诗经》中政治讽刺诗之圭臬。

赏析

《株林》以简洁的问答句式展开,开篇"胡为乎株林?从夏南!"的设问与应答,形成戏剧性张力。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指出:"连用两'从夏南',如叠鼓急拍,将赴私约的急切心态跃然纸上。"这种复沓结构并非简单重复,而是通过语气递进,暗示着对话者心虚掩饰的真实目的。

诗中"乘马"与"乘驹"的意象转换尤为精妙。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据:"乘马为大夫车驾,乘驹乃少年所骑",这一细节揭露了主人公身份的变化,暗示其为了幽会而刻意降低车驾规格的隐秘心理。"说于株野"的"说"字,郑玄笺注为"舍也",但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提出新解:"'说'当读为'税',暗含停留休憩之意,更贴合男女幽会的语境。"

末句"朝食于株"历来争议最多。朱熹《诗集传》认为"此淫奔之辞",将"朝食"解作隐喻;而方玉润《诗经原始》则反驳:"盖言急于赴约,未遑朝食耳。"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调和二者:"'朝食'既是实写晨间未食的匆忙,又暗含情欲的暗示,体现了《诗经》'含蓄而多义'的语言艺术。"

全诗情感表达极具层次,从开篇故作镇定的应答,到途中"驾我乘马"的急切,最终以"朝食于株"的露骨暗示收束。程俊英《诗经译注》特别赞赏其"藏问于答"的手法:"不直写幽会之事,而通过车驾变换、时间推移等细节,让读者自行拼凑出完整叙事,此所谓'春秋笔法'也。"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方式,正是《诗经》"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典型体现。

点评

此诗以"株林"为引,实乃《诗经·陈风》中刺陈灵公淫乱之绝唱。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三章叠咏,而讽刺之意自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其妙处正在于以寻常田猎之语,暗藏帷薄之讥。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赏其叙事手法:"'从夏南'二句回环往复,如见其人佯装正经之态。'朝食于株'四字尤妙,将淫乐暗喻为晨餐,直是春秋笔法。"诗中"说于株野"的"说"字,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释为"舍止之意",却更添几分暧昧色彩。

当代学者余冠英特别指出叠句之妙:"两'从夏南'如回声相应,揭穿统治者欲盖弥彰的丑态。末章'乘马'变'乘驹',马疾驰而驹缓行,暗示逗留淫乐之久。"这种以物象变化暗写时序流转的手法,正是《诗经》"微而显"的典范。

全诗如一组蒙太奇镜头,从问句破空而来,经车马辗转,终以"朝食"作结。沈德潜《说诗晬语》谓之"刺淫诗至此,已臻化境。不言秽行,而秽行自在株林烟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