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佚名

译文

你多么丰满美好啊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你容颜丰润俊朗啊,在巷口等着我啊,真后悔没有送你啊。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你体魄健壮英武啊,在厅堂等着我啊,真后悔没有跟你走啊。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穿着锦绣的罩衣,披着锦绣的罩裳。情郎啊哥哥啊,快驾车带我一同去。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披着锦绣的罩裳,穿着锦绣的罩衣。情郎啊哥哥啊,快驾车带我回家去。

词语注释

丰:形容容貌丰满美好。
俟(sì):等待。
昌:健壮,英武。
褧(jiǒng):罩在外面的单衣,此处指罩衣。
叔兮伯兮:此处指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昵称,类似“情郎啊哥哥啊”。

创作背景

暮春的郑国都城,新槐的绿荫已爬上坊墙。巷陌间飘散着杜若的幽香,那位身着锦衣的君子,他的身影在《郑风·丰》的字句间徘徊了二千余年。据《毛诗正义》所载,此诗当为春秋时期郑国女子追忆婚嫁之事的怅惘之作,朱熹《诗集传》更点明"妇人既悔其始之不送而失此人也"的创作本旨。

细读"衣锦褧衣,裳锦褧裳"二句,可见当时郑地婚俗之盛。《仪礼·士昏礼》记载,周代贵族婚礼中新妇需着"纁裳缁袡",而诗中"锦"与"褧"(细绢)的层叠描写,恰与考古发现的东周织锦纹样相印证。1975年郑韩故城出土的菱纹提花锦残片,其经纬间的朱砂痕迹,犹自诉说着当年"叔兮伯兮"迎亲队伍里的华彩。

值得注意的是"俟我乎巷""俟我乎堂"的空间转换。清代学者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指出,这展现了周代婚仪"亲迎"之礼的完整场景:新郎先至巷口,再入中堂,最终"驾予与归"。而女子"悔予不送"的叹息,或许正折射出春秋时期礼制约束与情感自由的矛盾——当宗法社会的"六礼"遇上郑卫之地的浪漫天性,便化作了这般缠绵悱恻的诗行。

黄昏的光影漫过简牍,我们仿佛看见那位未嫁的女子站在绣阁前。她发间的玉笄映着晚霞,手中罗带缠绕又松开,就像诗中反复咏叹的"衣""裳"叠句。这种回环复沓的修辞,恰似《诗经》时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在规整的礼制框架里,蜿蜒出最动人的情感曲线。

赏析

这首《丰》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深沉的悔憾之情,宛如一幅用淡墨晕染的仕女图。诗中"丰""昌"二字,历来被经学家视为对男子仪容的赞美。《毛诗正义》称:"丰,丰满也;昌,盛壮貌",朱熹在《诗集传》中进一步阐释:"此女子既悔不送迎其婿,而复欲其来迎己也",点明了抒情主人公矛盾的心理状态。

意象的层叠之美在衣饰描写中达到极致。"衣锦褧衣,裳锦褧裳"的复沓句式,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为:"重叠言之,见其整饬以待"。锦缎华服外罩素纱的细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为"嫁时盛装",这种欲露还藏的衣着意象,恰似女子既渴望又矜持的复杂心绪。

时空的交错叙事构建了独特的抒情结构。前两章以巷、堂为空间锚点,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指出:"由巷而堂,见男子迎亲之序"。而"悔"字的重复出现,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云:"连用二悔字,惭恨之深可见"。这种时空跳跃中的悔意,与《诗经》中《氓》的叙事形成微妙呼应。

情感的戏剧性转折在末章爆发。"驾予与行""驾予与归"的呼唤,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将其与《郑风·褰裳》比较,认为"皆设为悔后迫切之词"。闻一多《风诗类钞》特别注意到"叔兮伯兮"的称谓:"非实指其人,乃女子呼婿之辞",这种亲昵的呼唤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

全诗通过镜像式结构完成情感升华。从"不送""不将"的追悔,到"与行""与归"的期盼,程俊英《诗经译注》指出这是"幻想迎亲场景来弥补遗憾"。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比直抒胸臆更显婉转深致,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的审美特质。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曰:"'丰'章只'悔不送'三字,而缠绵悱恻之情已溢于言表。后二章'衣锦褧衣'等句,铺陈华美而不失其真,如见其人锦衣绣裳,光彩照人,而中心之悔恨愈深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郑风·丰》篇最得言情之妙。'俟我乎巷''俟我乎堂',两句写等待之状如在目前;'悔予不送''悔予不将',八字道尽千古错过之憾。末章'驾予与归'之呼告,犹闻其声。"

台湾学者屈万里在《诗经诠释》中赞叹:"此诗以'丰''昌'起兴,写男子容仪之盛,而反衬女子追悔之情。'衣锦褧衣'四句回环往复,如织锦回文,既见其服饰之华,复显其心绪之乱,诚为《郑风》中至情至性之作。"

当代诗人余光中曾比拟道:"《丰》之诗意,犹如电影特写镜头——先聚焦于巷口堂前翘首的身影,再缓缓推近锦衣华服的细节,最后定格在'驾予与归'的殷切呼唤上。两千年前的镜头语言,竟已如此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