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佚名

译文

子之还兮
你的身手真敏捷啊
遭我乎峱之间兮
与我相遇在峱山间
并驱从两肩兮
并肩追逐两头大兽
揖我谓我儇兮
向我作揖夸我灵巧
子之茂兮
你的技艺真精湛啊
遭我乎峱之道兮
与我相遇在峱山道
并驱从两牡兮
并驾追逐两只公兽
揖我谓我好兮
向我作揖赞我技高
子之昌兮
你的体魄真健壮啊
遭我乎峱之阳兮
与我相遇在峱山南
并驱从两狼兮
齐驱追逐两只野狼
揖我谓我臧兮
向我作揖说我勇强

词语注释

还(xuán):通'旋',敏捷
峱(náo):山名,在今山东临淄
儇(xuān):灵巧
茂:技艺精湛
牡(mǔ):雄性兽类
昌:健壮
臧(zāng):善,好

创作背景

《诗经·齐风·还》创作背景考略

一、地理风物之缘起

此诗所涉"峱山",乃齐地名山(今山东临淄一带),《水经注》载其"形如伏虎,草木蓊郁"。春秋时期,峱山地处齐都郊野,既是贵族田猎之所,亦是武士较技之地。诗中"两肩""两牡""两狼"的狩猎场景,恰与《周礼·夏官》记载"春蒐冬狩"的礼制相合,再现了齐国尚武之风。

二、时代精神之投射

当齐桓公称霸之际(前685-前643年),齐国"带甲十万,粟如丘山"(《战国策》语)。诗中三位武士峱山偶遇,并驾逐兽的英姿,实为齐国"修兵革,服猛兽"(《管子·小匡》)国策的生动写照。钱穆《国史大纲》指出:"齐俗宽缓阔达,好议论,其士任侠尚气",诗中"揖我谓我儇"的相互礼赞,正是这种尚勇重义之风的文学投射。

三、艺术源流之承变

此诗三章叠咏,采用典型《齐风》"兮"字句式(对比《东方未明》"颠倒衣裳"),然独以狩猎为主题。《左传·昭公三年》载晏婴言"山林之木,衡鹿守之",可见齐地狩猎文化之盛。诗中"儇""好""臧"的赞美递进(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释为"敏""美""善"),既承《郑风·大叔于田》之狩猎书写,又开后世《羽猎赋》铺陈之先河。

注:诗中"肩"指三岁兽,"牡"为雄兽,"狼"通"良",《毛传》解作"牡狼"。这种对猎物的精确区分,印证了《周易·解卦》"田获三狐"的狩猎等级观念。

赏析

《还》以猎人相遇为场景,构建出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诗意空间。全诗三章复沓叠唱,每章仅改数字,却在简练的节奏中迸发出令人心驰神往的狩猎图景。

动态意象的审美张力
"峱山"作为空间锚点,见证着"并驱从两肩/牡/狼"的狩猎场景转换。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从两狼'之'从'字最妙,既含追逐之意,又显并行之态"。兽意象的递变尤具匠心——从家猪(肩)到家畜(牡)再到野狼,猎物危险性层层升级,猎人英姿亦随之放大。闻一多《诗经通义》赞叹此诗"以兽写人,兽愈猛而人愈勇"。

礼赞精神的诗意表达
三次"揖我谓我X"的仪式性场景,构建出上古时代的荣誉体系。"儇(敏捷)"、"好(俊美)"、"臧(善射)"的赞誉递进,恰如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所言:"非客套之辞,乃武德之颂"。方玉润《诗经原始》特别激赏"子之昌兮"章:"'昌'字状猎人英武之貌,与'臧'字相应,如见其孔武有力之躯"。

情感共鸣的复调美学
诗中双重情感脉络交织:表层是猎人间的竞技豪情,深层则暗藏对生命力的礼赞。程俊英《诗经译注》指出:"'还''茂''昌'三赞词,实为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讴歌"。这种情感在"并驱"的动态中达到高潮,叶嘉莹《诗经诠解》评曰:"并辔飞驰间,见出人类最原始的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和解"。

原始歌谣的现代回响
全诗舍弃一切修饰,仅以动作和对话构建叙事,却产生惊人的艺术感染力。夏传才《诗经讲座》认为此诗"证明原始歌谣的力量正在于其未加雕琢的本真",而"峱山"作为地理坐标的反复出现,恰如陈子展《诗三百解题》所说:"将瞬间的狩猎场景铸成永恒的青铜浮雕"。

点评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
"《还》篇如疾风骤雨,三章叠唱间尽显田猎之酣畅。'儇''好''臧'三赞,非独誉技之娴熟,更见猎者相惜之豪情。峱山相遇,并驾齐驱,此中快意非笔墨所能尽摹,直令千载下犹闻马蹄声碎、喝彩声烈。"

钱钟书《管锥编》论
"《齐风·还》乃先秦'竞技文学'之雏形,'揖我谓我臧'之场景,实为古代男性气质的诗性展演。两骑并驰的张力与互赠美言的礼仪,构成刚柔相济的审美范式,较之《郑风》之婉约,别具阳刚韵律之美。"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并驱从两狼』五字,写尽上古勇士气象。不描狼之凶残,而专注驱驰之态,此即『无我之境』——猎者与山野、与对手、与猛兽浑然相忘,唯留生命力的恣意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