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齐风·还》创作背景考略
一、地理风物之缘起
此诗所涉"峱山",乃齐地名山(今山东临淄一带),《水经注》载其"形如伏虎,草木蓊郁"。春秋时期,峱山地处齐都郊野,既是贵族田猎之所,亦是武士较技之地。诗中"两肩""两牡""两狼"的狩猎场景,恰与《周礼·夏官》记载"春蒐冬狩"的礼制相合,再现了齐国尚武之风。
二、时代精神之投射
当齐桓公称霸之际(前685-前643年),齐国"带甲十万,粟如丘山"(《战国策》语)。诗中三位武士峱山偶遇,并驾逐兽的英姿,实为齐国"修兵革,服猛兽"(《管子·小匡》)国策的生动写照。钱穆《国史大纲》指出:"齐俗宽缓阔达,好议论,其士任侠尚气",诗中"揖我谓我儇"的相互礼赞,正是这种尚勇重义之风的文学投射。
三、艺术源流之承变
此诗三章叠咏,采用典型《齐风》"兮"字句式(对比《东方未明》"颠倒衣裳"),然独以狩猎为主题。《左传·昭公三年》载晏婴言"山林之木,衡鹿守之",可见齐地狩猎文化之盛。诗中"儇""好""臧"的赞美递进(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释为"敏""美""善"),既承《郑风·大叔于田》之狩猎书写,又开后世《羽猎赋》铺陈之先河。
注:诗中"肩"指三岁兽,"牡"为雄兽,"狼"通"良",《毛传》解作"牡狼"。这种对猎物的精确区分,印证了《周易·解卦》"田获三狐"的狩猎等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