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佚名

译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芦苇茂密苍苍,白露凝结成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顺流而下去寻找,仿佛就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芦苇繁茂萋萋,白露还未干去。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我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水边草地。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顺流而下去寻找,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芦苇茂盛鲜明,白露依然未消。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我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水边岸旁。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曲折又迂回。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顺流而下去寻找,仿佛就在水中小洲。

词语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溯游(sù yóu):顺流而下。
晞(xī):干。
湄(méi):水边,岸旁。
跻(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秦地的渭水之滨泛起薄雾,芦苇荡在晨风中低吟。这首收录于《诗经·秦风》的《蒹葭》,或许诞生于两千多年前某个霜露凝结的黎明。历史学家从"水一方""水中坻"等意象推测,诗中描绘的正是秦国故地(今陕西陇县至宝鸡一带)的湿地景观——那里河道纵横,沙洲星罗,恰似迷离的追寻之路。

透过竹简的裂缝,我们仿佛看见周代采诗官的身影。他们行走在陇山以西的村落,将这首带有秦地特色的民歌记录在青铜刀笔之下。有学者认为,"伊人"意象可能暗含对贤者的渴慕,《毛诗序》称其"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而现代研究者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先秦时期普遍存在的"企慕情境"——无论是求而不得的爱情,还是对理想境界的追寻,都在这水雾缭绕的意境中获得了永恒的表达。

那些被晨露打湿的芦苇,终将化作简牍上的墨痕。当我们在三千年后的秋日重读这些句子时,依然能触摸到先民们面对浩渺江河时,那份亘古不变的怅惘与执着。

赏析

《蒹葭》以水岸芦苇与白露起兴,构建了一个朦胧而永恒的追寻场景。芦苇从"苍苍"到"萋萋"再到"采采"的形态变化,与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时序推移相呼应,形成流动的视觉韵律。这种意象组合被学者程俊英称为"秋水伊人的永恒定格",在虚实相生的自然画卷中,暗喻着生命周期的循环往复。

"在水一方"的伊人形象,始终保持着可望不可即的距离美感。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空间的阻隔转化为心理的张力,求而不得的怅惘反而成就了审美的永恒"。诗中"溯洄""溯游"的往复追寻,既是对爱情的热烈告白,也隐喻着人类对理想境界的永恒向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诗"最得风人深致",正是因其将具体情感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体验。

水的意象系统尤为精妙:"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构成渐次推移的空间序列,叶嘉莹解读为"心灵追寻的拓扑学"。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递进式阻碍,在闻一多看来体现了"先秦诗歌特有的重章复沓之美",每个变奏都深化了追寻的艰难与执着。

全诗最终超越具体情事,达到"企慕情境"的哲学高度。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将其与但丁《神曲》相比:"东西方诗人不约而同地,将爱欲转化为灵魂向上的动力"。这种若即若离的审美距离,恰如朱光潜所言:"隔帘看花,愈觉其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动人的抒情范式。

点评

《蒹葭》一诗,如秋水长天,空明澄澈,令人神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曰:"《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其意境之深远,情感之真挚,堪称千古绝唱。

钱钟书先生曾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欲即仍遥,此诗所以为言情之圣。"诗中"伊人"意象,似近实远,若即若离,恰如人生理想之追寻,永在彼岸,却引人不断求索。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蒹葭》用重章叠句之法,三章只换几个字,而意境层层递进,如画中之远水遥岑,愈望愈深。"那"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与"为霜"、"未晞"、"未已"的白露相映,构成一幅朦胧而永恒的水墨画卷。

叶嘉莹先生则从美学角度品评:"《蒹葭》创造了'企慕情境'的典型——永远向往,永远追寻,永远在水中央若隐若现。这种可望不可即的怅惘,正是中国诗歌最动人的美学特质。"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叹曰:"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确然,在粗犷的秦风里,《蒹葭》如清露明珠,闪耀着超越时空的灵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