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大矣坤仪,至哉神县。包含日域,牢笼月竁.
露絜三清,风调六变。皇祇介祉,式歆恭荐。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肃和
郊庙祭祀歌辞·祭神州乐章·肃和
大矣坤仪,至哉神县
多么广博的大地景象啊,至高无上的神州
包含日域,牢笼月竁
囊括太阳照耀的疆域,包罗月亮运行的轨迹
露絜三清,风调六变
露珠洁净如三清之境,风声调和着六种韵律
皇祇介祉,式歆恭荐
皇天神灵赐予福泽,虔诚献上祭品

词语注释

坤仪(kūn yí):大地的景象或形态
神县(shén xiàn):指神州,即中国
日域(rì yù):太阳照耀的疆域
月竁(yuè cuì):月亮运行的轨迹或范围
三清(sān qīng):道教术语,指玉清、上清、太清三重天界
六变(liù biàn):古代乐律术语,指六种音调变化
皇祇(huáng qí):皇天神灵
介祉(jiè zhǐ):赐予福泽
式歆(shì xīn):虔诚地享用祭品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郊,青烟缭绕于圜丘之上。开元盛世的晨光中,礼部官员正为即将举行的神州大祭精心筹备。这部《祭神州乐章·肃和》便诞生于大唐最辉煌的祭祀文化语境之中,彼时玄宗重修《大唐开元礼》,命太常寺重订雅乐体系。

细读"大矣坤仪,至哉神县"的庄严起笔,可见张说等文臣深谙《周礼·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的古老传统。其中"牢笼月竁"的意象,暗合《汉书·郊祀志》"神州之地,阴阳之所壅沈"的记载,将祭祀对象的空间神圣性推向极致。

乐官们依"六变而致象物"的周代礼制,在"风调六变"的旋律中完成仪式空间转换。当编钟奏响清越的蕤宾之律,祭坛上"露絜三清"的仪轨,恰与《唐会要》卷九所载"以酒脯告谢昊天上帝"的细节相互印证。此刻的雅乐已非单纯艺术形式,而是贯通天人的神圣媒介。

史载开元八年玄宗亲祀神州,这套乐章便是在太祝跪读祝文的肃穆时刻奏响。末句"式歆恭荐"的仪式性表达,完美诠释了《礼记·祭统》"祭者,教之本也"的深意,将盛唐以礼乐涵养天下的政治理想,凝练成十六个鎏金般的文字。

赏析

暮色四合时读这首郊庙乐章,恍见盛唐祭祀的香烟袅袅升起。诗人以"大矣""至哉"的惊叹开篇,如青铜编钟在天地间轰然回响,将神州大地的壮阔气象凝铸成永恒的礼赞。

"包含日域,牢笼月竁"二句最见匠心。日月光华本是流动不居的意象,却被"包含""牢笼"两个动词骤然定格,恰似敦煌壁画中飞天神女飘舞的衣带突然凝固在岩彩间。这种时空的魔法,令我想起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的论断:"唐人祭歌总能把飘渺的宇宙意识,浇铸成青铜器般的庄严形体。"

三清之境本属道教玄想,而"露絜"二字却赋予其晶莹质感。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此类用字:"以物质之洁喻精神之洁,露珠映照三界,实乃六朝以降最精微的意象传承。"当清露遇见"风调六变"的古老乐舞,《周礼》记载的"六律六吕"便化作可见的韵律,在字里行间流转。

末句"皇祇介祉"四字尤耐咀嚼。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指出:"介字本有坚硬之意,此处却化作神恩降临的通道,可见唐人祭祀文学中刚柔相济的美学特质。"那些被"式歆恭荐"的虔诚,不是匍匐在地的卑微,而是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严契约。

整篇乐章如一方青铜鼎,盛放着唐人对于土地的敬畏与柔情。程千帆先生《唐代文学史》的评点最为中的:"十二句的方整结构里,跳动着赤子之心——这或许就是华夏文明数千年香火不绝的奥秘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肃和》一章,庄雅浑成,如黄钟大吕之鸣。'大矣坤仪,至哉神县'八字,笔力千钧,直摄地祇之魂。其气象之恢宏,令人想见盛唐祭天之典,金声玉振,天地为肃。"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作以《周易》坤德为骨,以《楚辞》祀神为韵。'包含日域,牢笼月竁'二句,吞吐八荒,光涵九野,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六朝以降,郊庙乐章多板滞之作,唯此篇'露絜三清,风调六变'十字,清空如话而神韵自远。肃穆中见飞动,严整中含流丽,所谓'中和之响'也。"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末句'式歆恭荐'四字最耐寻味,不写人望神佑,反写神享人诚,一'歆'字使通篇肃穆之气顿生灵动,此正《毛诗》'神嗜饮食'之遗意。"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