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亩之间

2025年07月05日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佚名

译文

十亩之间兮
在这十亩桑田之间啊
桑者闲闲兮
采桑人悠然自得啊
行与子还兮
让我们一起回家吧
十亩之外兮
在那十亩桑田之外啊
桑者泄泄兮
采桑人欢声笑语啊
行与子逝兮
让我们一同归去

词语注释

闲闲(xián xián):悠闲自得的样子
泄泄(yì yì):笑语喧哗的样子
逝(shì):往,去,这里指归去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余晖斜照,十亩桑田在晚风里舒展成一方世外之境。这是《魏风·十亩之间》诞生的土壤——春秋时期的魏地(今山西芮城一带),农桑文明的脉动正与周礼的余韵交织。

桑者闲闲,是镐京遗风的回响。周人以"十亩之宅,树之以桑"为理想,《孟子》载"五亩之宅"尚需植桑,何况十亩?这数字非实指,而是先民对丰足生活的诗意丈量。采桑女"泄泄"(缓行貌)的步履,恰如《礼记》描述的"蚕事既登,妇人缫丝"时的从容,彼时桑林不仅是经济场所,更是《周礼》中"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社交空间。

"行与子还"的呼唤里,藏着农耕文明的时间密码。《夏小正》载"三月摄桑,妾子始蚕",当斜阳将桑影拉长,一天的劳作便化作了《诗经》特有的重章叠句。这复沓的韵律,或许正是采桑人往返于十亩内外的真实节律——如《齐民要术》所言"桑柘春采者,必须长梯高机"的劳作,终在黄昏时归于"子还""子逝"的温柔相携。

那些桑枝间漏下的夕照,最终凝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田园牧歌。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称魏地"犹有先王之遗风",这十亩桑田,正是上古农耕文明留在《诗经》里的一枚青翠胎记。

赏析

《十亩之间》以桑园劳作场景为画卷,勾勒出一幅先秦时代的田园牧歌。诗中"闲闲""泄泄"二词尤为精妙,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摹写桑者神情,如在目前",前者展现采桑人悠然自得的姿态,后者则传递出劳动间隙的欢声笑语,两个叠词如工笔画般刻画出动静相宜的劳动美学。

诗作通过空间转换构建诗意纵深。从"十亩之间"到"十亩之外",程俊英《诗经译注》指出这种递进式结构"由近及远拓展画面,暗含劳动队伍不断壮大的动态过程"。桑林不仅是生产场所,更成为情感纽带,《诗经注析》认为"行与子还""行与子逝"的呼唤中,蕴含着"先秦劳动者特有的集体协作精神与质朴人情美"。

在情感表达上,钱钟书《管锥编》盛赞此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农人相邀归家的简单对话里,既无《七月》的艰辛沉重,也无《芣苢》的狂欢气息,朱熹《诗集传》谓之"勤而不怨,劳而不殆"的太平气象。这种克制的抒情方式,恰如闻一多所言"用最经济的文字,酿造最悠远的意境"。

意象选择上,桑园作为核心意象具有多重象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考证"桑者"暗含"男女共作"的古老民俗,而余冠英则强调其"将劳动诗化为舞蹈"的艺术特质。十亩桑田既是现实生产单元,又是精神家园的隐喻,《毛诗正义》称之为"王化之基",现代学者更从中解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全诗六句三章,采用《诗经》典型的复沓手法。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这种回环咏唱"形成劳动的节奏感,使采桑动作与诗歌韵律浑然一体"。在看似简单的"行与子还"呼唤中,实则蕴含着对集体劳动的诗意礼赞,正如李山《诗经析读》所言:"这是对平凡生活最动人的赋魅,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听见桑林深处的古老回声。"

点评

名家点评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

"此诗浑朴恬淡,有羲皇之遗风。'闲闲'二字尤妙,非但状采桑之从容,更见上古民心之淳厚。'行与子还'一语,分明画出一幅桑间晚归图。"

钱钟书《管锥编》论:

"'泄泄'之态,与'闲闲'相映成趣。前者如春水涣涣,后者似秋云舒卷,二字尽得《诗经》叠字之精髓。农事劳顿中见悠然,此正华夏田园诗之滥觞。"

程俊英《诗经译注》解:

"全章仅易六字,而意境顿开。由'闲闲'至'泄泄',由'还'至'逝',空间拓展中暗含时间流动,似见斜阳影里,桑柘阴中,农人三三两两荷锄而归。"

叶嘉莹《迦陵谈诗》品:

"两个'兮'字如长吟,余音袅袅。非但调节节奏,更使朴质农事顿生诗意。十亩桑田便成桃花源,此中真意,千年后陶渊明犹在追摹。"

王国维《人间词话》喻:

"『桑者闲闲』四字,可谓'不隔'之境。直抵《击壤歌》'帝力于我何有哉'之化境,较之后世'采菊东篱下'更多三分古拙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