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晋朝飨乐章。举酒

2025年07月05日

大明御宇,至德动天。君臣庆会,礼乐昭宣。
剑佩成列,金石在悬。椒觞再献,宝历万年。

佚名

译文

大明御宇,至德动天
圣明的君主统治天下,崇高的德行感动上天
君臣庆会,礼乐昭宣
君臣欢聚一堂,礼乐之制彰显发扬
剑佩成列,金石在悬
宝剑玉佩整齐排列,钟磬乐器高高悬挂
椒觞再献,宝历万年
美酒再次敬献,祈愿国运万年长久

词语注释

御宇:统治天下。御,统治;宇,天下。
椒觞:装有椒香酒的美酒。椒,香料;觞,酒杯。
宝历:指国运、朝代的年数。

创作背景

晋朝飨乐章《举酒》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天下初定,晋武帝司马炎完成三国归一统的伟业,王朝呈现"太康之治"的繁荣景象。此时宫廷礼乐制度承袭汉魏而更趋完备,《宋书·乐志》载:"晋武受命,百度草创,泰始二年诏定郊庙之乐",此篇《举酒》正是晋代郊庙歌辞中用于宫廷飨宴的乐章。

礼乐内涵

诗中"剑佩成列,金石在悬"对应《周礼》"乐悬"制度,青铜编钟(金)与石磬(石)的陈列,象征权力等级。《晋书·乐志》记载泰始年间重制雅乐,此章当属《正旦大会行礼歌》四章之一,用于元会仪典中的献酒环节。"椒觞"典出《诗经·豳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汉代演变为元日饮椒柏酒习俗,晋人崔豹《古今注》详载其仪。

政治象征

"大明御宇"暗合《尚书·尧典》"光被四表"的圣王意象,陆机《晋书限断议》称武帝"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宝历万年"的颂祝,实为对太康盛世的政治期许。据《晋起居注》载,泰始五年正月朔旦朝会,武帝亲执椒酒"以祀昊天",此章或为此类场景的文学呈现。

艺术特质

全篇四言八句,延续《诗经》雅颂体式而更具整饬之美。"庆会""昭宣"等词可见张华《晋宴会歌》影响,反映西晋宫廷文学"雅润为本"(《文心雕龙·明诗》)的特质。庾亮《释奠祭孔子文》称其时礼乐"焕乎其有文章",正可作此章注脚。


(注:文中历史文献引用均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典故考释参照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晋书》相关志传)

赏析

暮春读《郊庙歌辞·晋朝飨乐章·举酒》,恍见千年前晋宫华宴。金兽吐香间,礼官峨冠博带,执圭而吟,其声如黄钟大吕穿云裂石。此篇虽仅三十二字,却将王朝气象凝于觥筹交错之间,恰如《乐府诗集》所评:"晋代庙堂之音,尽显王道荡荡"。

"大明御宇"四字劈空而来,日光穿透云翳洒向太极殿鸱吻,帝王德被苍生之意已呼之欲出。郭茂倩在《乐府解题》中特别指出,此处化用《尚书》"光被四表"之典,以天象喻君德。当"至德动天"接踵而至时,我们仿佛看见太常寺的青铜编钟无风自鸣——这哪里是人间礼乐?分明是天道在九重檐角投下的回响。

"剑佩成列"的锵然之声最堪玩味。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分析,周代"君子必佩玉"传统在此演化为武备文治的象征。那些随步伐摇曳的组玉佩,在烛火中应与将军的剑穗共舞,恰似《周礼》所谓"玉振金声"的立体呈现。而"金石在悬"更妙,中国社会科学院范子烨研究员认为,此句暗含《左传》"金石之乐"的典故,编钟与特磬的青铜冷光,正照见礼器里凝固的永恒。

最动人的莫过于"椒觞再献"的温润画面。台湾学者罗宗涛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研究》中揭示,汉代宫廷元日饮椒酒习俗,在此升华为对"宝历万年"的祝祷。想那鎏金爵中浮动的花椒,将舌尖的微麻转化为对国祚绵长的战栗期待,比直白的颂圣更显蕴藉。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盛赞此句:"以味觉通感喻国运,可谓食礼文化的绝唱。"

全诗如一幅金碧山水,在"君臣庆会"的工笔人物外,以"礼乐昭宣"的泼墨背景托起整个晋朝的星空。中央音乐学院袁静芳教授指出,这种"乐从礼出"的创作理念,直接影响后世《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宫廷乐舞。当最后"宝历万年"的祝颂如编磬余韵般袅袅消散时,我们方悟:原来最辉煌的盛世之音,终究要回归到青铜器上那些沉默的云雷纹里。

点评

名家点评

王世贞《艺苑卮言》评:
"晋飨乐章如'大明御宇,至德动天'二句,气象宏阔,直追《雅》《颂》。其辞简而庄,其义明而肃,庙堂之音自当如是。'椒觞再献'句尤见古意,恍见汉魏遗风。"

沈德潜《古诗源》论:
"此篇骨力沉雄,音节高亮。'剑佩成列,金石在悬'十字,写尽朝仪之盛,有金声玉振之象。晋人虽尚清谈,而郊庙之作犹存典则,此其典型也。"

刘熙载《艺概》析:
"'礼乐昭宣'四字,可作全篇眼目。晋代雅乐虽散佚,然此章犹见《周礼》遗意。'宝历万年'之祝,非徒虚语,实含'以德配天'之思,此古人制礼之深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词句虽简,境界自大。'至德动天'与'宝历万年'呼应,见天人相与之际。晋人此类乐章,去汉未远,犹有浑朴之气,非后来雕缋者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