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君子阳阳》的创作背景
《君子阳阳》出自《诗经·王风》,以简练欢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宴乐图景。细究其创作背景,当与东周初期王畿之地(今河南洛阳一带)的贵族生活密切相关。
据《毛诗序》载:"《君子阳阳》,闵周也。"旧注多解为周室衰微之际,乐官流散,以歌舞谋生之状。然考诸诗文本身,更似描绘宫廷乐师邀人共乐的场景。"左执簧"(手持笙箫)、"左执翿"(挥动羽旄)的细节,恰与《周礼·春官》记载的"旄人掌教舞散乐"相合,可见其保留着西周雅乐的遗风。
历史学者从器物考证指出,"由房""由敖"或指房中之乐与巡游之乐。春秋时期,王室虽衰,但礼乐制度尚未完全崩坏,贵族仍保持着"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小雅·彤弓》)的宴饮传统。诗中叠用"阳阳""陶陶"等连绵词,既摹君子愉悦之态,亦暗合《礼记·乐记》"其乐心感者,其声嘽以缓"的音乐美学。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看似欢快的乐章,或许隐含着更深层的时代印记。周平王东迁后,王室乐官流落民间,《左传》载"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可见音乐已成为贵族排遣忧思的方式。诗中反复咏叹"其乐只且",在明媚的节奏之下,或许正流淌着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旷达,这也是《王风》特有的、糅合了沧桑与洒脱的独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