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晨光斜映在长安城巍峨的宫墙上,太庙的金顶正流转着庄严的辉光。开元盛世的编钟在殿宇间回响,张说执笔凝神,将大唐的礼乐光华凝练成《享太庙乐章·恭和》的二十字珠玑。
这是开元七年(719年)的祭礼现场。玄宗皇帝亲祀太庙,三献之礼的青铜酒爵在日光下泛着幽光,九成乐舞的羽籥随《永和》古调次第展开。时任中书舍人的张说,以文学大家的笔触捕捉了这场盛典的精髓——"礼周三献"暗合《周礼》"三献而礼成"的古老仪轨,"乐阕九成"则化用《尚书·益稷》"箫韶九成"的典故,让三代礼乐在唐庙重获新生。
诗人笔下的"肃承灵福"四字,藏着初唐至盛唐的信仰变迁。太宗时期《贞观礼》尚以天道为尊,而此刻的太庙祭文已显露出"祖灵庇佑"的人本色彩。末句"悚惕兼盈"的复杂心绪,恰是开元初年政治气象的微妙注脚:在姚崇新政与太平盛世的表象下,那些经历过武周革命的臣子们,仍怀着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战兢。
这组郊庙歌辞最终被收入《旧唐书·音乐志》,成为盛唐正声的代表。当鎏金编磬敲响最后一个音符时,那些凝固在诗句里的酒醴芬芳与羽衣翩跹,已然超越了宗教仪轨的范畴,化作李唐王朝向周礼致敬的文化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