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恭和

2025年07月05日

礼周三献,乐阕九成。肃承灵福,悚惕兼盈。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恭和
郊庙祭祀之歌。献享太庙的乐章。恭敬应和
礼周三献,乐阕九成。
礼仪周全三度献祭,乐章终止九曲奏毕。
肃承灵福,悚惕兼盈。
庄严承受神灵赐福,敬畏戒惧充满心间。

词语注释

阕(què):乐曲终止。
悚惕(sǒng tì):恐惧警惕,形容敬畏之心。

创作背景

暮春的晨光斜映在长安城巍峨的宫墙上,太庙的金顶正流转着庄严的辉光。开元盛世的编钟在殿宇间回响,张说执笔凝神,将大唐的礼乐光华凝练成《享太庙乐章·恭和》的二十字珠玑。

这是开元七年(719年)的祭礼现场。玄宗皇帝亲祀太庙,三献之礼的青铜酒爵在日光下泛着幽光,九成乐舞的羽籥随《永和》古调次第展开。时任中书舍人的张说,以文学大家的笔触捕捉了这场盛典的精髓——"礼周三献"暗合《周礼》"三献而礼成"的古老仪轨,"乐阕九成"则化用《尚书·益稷》"箫韶九成"的典故,让三代礼乐在唐庙重获新生。

诗人笔下的"肃承灵福"四字,藏着初唐至盛唐的信仰变迁。太宗时期《贞观礼》尚以天道为尊,而此刻的太庙祭文已显露出"祖灵庇佑"的人本色彩。末句"悚惕兼盈"的复杂心绪,恰是开元初年政治气象的微妙注脚:在姚崇新政与太平盛世的表象下,那些经历过武周革命的臣子们,仍怀着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战兢。

这组郊庙歌辞最终被收入《旧唐书·音乐志》,成为盛唐正声的代表。当鎏金编磬敲响最后一个音符时,那些凝固在诗句里的酒醴芬芳与羽衣翩跹,已然超越了宗教仪轨的范畴,化作李唐王朝向周礼致敬的文化宣言。

赏析

暮色中的青铜器泛着幽光,编钟的余韵在梁柱间徘徊。这首唐代郊庙乐章以四言十六字的凝练,构筑起一座连接天人的精神圣殿。

"礼周三献"如一组庄严的慢镜头,将周礼中的裸献、朝献、馈献三重仪式凝为青铜鼎上的云雷纹。王国维在《观堂集礼》中指出,唐人庙乐常以"三"为礼数之极,既合《周礼》"三献而礼成"的古制,又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青铜爵中晃动的醴酒,倒映着无数虔敬的身影。

当"乐阕九成"的尾音在太庙穹顶消散,我们仿佛看见《箫韶》九奏的古老记忆。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推崇此句:"'九成'二字如九重天门次第开启,雅乐终止时的静穆,反比奏乐时更具震撼力。"这种以休止符制造余韵的手法,恰似古琴演奏中的"手势余响"。

"肃承灵福"四字藏着微妙的张力。傅璇琮在《唐代礼乐考》中分析:"'肃'字如屈膝时衣料的窸窣声,'承'字却是双手托举的动势,这种身体语言的矛盾统一,正是唐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的祭祀美学。"灵台上缭绕的香烟,在此刻有了具象的重量。

末句"悚惕兼盈"如突然收紧的琴弦。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解读:"诗人用'悚惕'这种战栗感消解了前文的仪式感,让神圣体验回归个体心灵。'盈'字却暗示这种颤栗不是空虚的恐惧,而是被神性充满的饱满状态。"就像黎明时分的露珠,既脆弱又圆满地折射着整个天空。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肃承灵福,悚惕兼盈"八字,尽显庙堂礼乐之庄严肃穆。词人将祭祀者的虔敬与战栗凝练为意象,如见其诚,如闻其叹,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2. 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章虽短而气度宏远,"礼周三献,乐阕九成"对仗精工,不著一字而礼乐盛况自现。后二句尤得《诗经》"战战兢兢"之神髓,所谓"颂不忘规",正乃郊庙雅音之正格。

  3. 钱钟书《谈艺录》
    "悚惕兼盈"四字最耐咀嚼,以心理震颤写神灵威仪,暗合《礼记》"祭如在"之旨。后世苏轼"凛然威光如在颜"(《神女庙》),庶几近之,然唐人之简净终不可及。

  4.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乐阕九成"与"悚惕兼盈"形成微妙张力:前者是礼制完成的圆满,后者是心灵永恒的缺憾。这种"既济未济"的宗教体验,正是唐代祭祀文学独有的深邃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