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丝衣

2025年07月05日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佚名

译文

丝衣其紑
丝绸祭服光洁鲜明
载弁俅俅
头戴礼帽恭敬端庄
自堂徂基
从庙堂走到门内台阶
自羊徂牛
从羊牲看到牛牲
鼐鼎及鼒
大鼎小鼎排列整齐
兕觥其觩
犀角酒杯弯弯上翘
旨酒思柔
美酒醇厚滋味柔和
不吴不敖
不喧哗也不傲慢
胡考之休
祈求长寿福泽绵长

词语注释

紑(fóu):衣服鲜洁貌
弁(biàn):古代男子戴的帽子
俅俅(qiú qiú):恭顺的样子
徂(cú):往,到
鼐(nài):大鼎
鼒(zī):小鼎
兕觥(sì gōng):犀牛角制的酒杯
觩(qiú):兽角弯曲的样子
吴(wú):大声说话
敖(áo):通"傲",傲慢
胡考:长寿

创作背景

暮春的宗庙檐角垂落天光,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香烟中若隐若现。当《周颂·丝衣》的韵律从西周庙堂深处升起时,我们得以窥见三千年前那场庄严而温情的祭祀图景。

据《毛诗正义》记载,此诗当为周王祭毕燕饮之乐歌。彼时青铜时代的光华正盛,诗中"鼐鼎及鼒"的礼器序列,与近年宝鸡石鼓山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群形制暗合。考古发现揭示的列鼎制度,恰似"自羊徂牛"的牺牲陈列,展现着周人以器载礼的虔诚。

那些"丝衣其紑"的祭服,在扶风周原遗址出土的玉组佩映照下愈发清晰。礼官们"载弁俅俅"的冠饰,与《仪礼·士冠礼》"周弁,殷冔,夏收"的记载相印证,层层叠叠的丝帛间,藏着宗法制严密的等级密码。而"兕觥其觩"的曲线,在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兕觥上得到具象呈现,兽首俯仰间凝固着神秘的仪式感。

最动人的莫过于"旨酒思柔"背后的温情。不同于商祭的肃杀,周人以清酒和乐歌构筑人神对话,《礼记·乐记》所谓"酒礼者,所以合欢也"。考古人员在周原遗址发现的陶制酒器群,器壁残留着谷物的芬芳,仿佛仍在吟唱着"不吴不敖"的克制与"胡考之休"的祈愿。

当夕阳掠过虢国墓地出土的玉柄形器,我们终于读懂这首诗的双重叙事——它既是青铜时代祭祀制度的活化石,更是周人"敬天法祖"精神在礼乐文明中的温柔投射。那些丝衣与酒浆包裹的,是一个新兴王朝对天地秩序的诗意诠释。

赏析

《周颂·丝衣》是《诗经》中祭祀乐歌的典范,以简净的笔触勾勒出周代宗庙祭祀的庄重场景。诗中"丝衣其紑,载弁俅俅"二句,朱熹在《诗集传》中释为"祭服之盛",那光洁的丝质祭服与恭顺的冠饰,既是礼器物质性的呈现,更是祭祀者"诚敬之心"的物化象征。服饰的细节描写,恰如王国维所言"以物观物"的笔法,让肃穆的宗教氛围具象可感。

诗中空间移动的描写尤具深意。"自堂徂基,自羊徂牛"构成严谨的祭祀动线,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这种"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的叙述秩序,暗合《礼记·祭统》"祭有十伦"的规范。而"鼐鼎及鼒"的器物罗列,非简单陈列,郑玄笺注认为是"备物致用"的体现,鼎簋的形制差异实则构成礼器系统的微缩宇宙观。

"兕觥其觩"的意象尤为学者关注。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解析犀角酒杯的弯曲形态,既是实写酒器形制,又暗喻"礼之屈伸"的哲学内涵。后续"旨酒思柔"四字,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为"乐而不淫"的典范,柔美甘醇的酒浆成为德性之喻,与"不吴不敖"的谦恭姿态形成精神呼应。

末句"胡考之休"的祈愿,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是"以孝思促福佑"的典型周人思维。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特别指出,这种将现世伦理(孝)与彼岸诉求(休)熔铸的表达,体现了周代宗教"由巫到德"的转型特征。全诗在器物与仪轨的铺陈中,最终升华为对"德福一致"的终极追问,展现出早期中国宗教诗特有的质朴而深邃的美学品格。

点评

《周颂·丝衣》乃《诗经》中祭祀乐歌之典范,其文辞简净而意蕴深长,如"丝衣其紑,载弁俅俅"二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紑'字状丝衣鲜洁之貌,'俅俅'绘冠弁恭肃之态,不着一字而礼容自现。"此般以物象见精神的笔法,恰是周人"尚象"思维的绝妙体现。

诗中"自堂徂基,自羊徂牛"的铺陈,近人王国维《观堂集林》点出其祭祀仪轨:"由堂及阶,由羊及牛,次第井然,此周礼'以序致敬'之要义也。"而"鼐鼎及鼒,兕觥其觩"的器物罗列,钱钟书《管锥编》独赏其"以金石器物之凝重,反衬酒醴之柔甘",所谓"旨酒思柔"者,正是刚柔相济的礼乐精神。

末句"不吴不敖,胡考之休",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阐发尤精:"'吴'者哗也,'敖'者慢也,敬静之中乃得神降之福。"此中可见周人以谦恭获天佑的宗教观念,清庙之中,黼衣绣裳与粢盛醴齐相辉映,终归于"胡考之休"的永恒祈愿——这或许正是青铜时代最动人的精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