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太和

2025年07月05日

时文圣后,清庙肃邕。致诚勤荐,在貌思恭。
玉节肆夏,金锵五钟。绳绳云步,穆穆天容。

佚名

译文

时文圣后,清庙肃邕
圣明的君王,在庄严肃穆的太庙中
致诚勤荐,在貌思恭
虔诚地献上祭品,神情恭敬而庄重
玉节肆夏,金锵五钟
玉制的乐器奏响《肆夏》之乐,金钟齐鸣
绳绳云步,穆穆天容
仪仗队整齐如云缓步而行,天子仪容威严祥和

词语注释

肃邕(yōng): 庄重和谐
肆夏: 古代乐章名
金锵(qiāng): 金钟鸣响
绳绳(shéng shéng): 连绵不绝的样子
穆穆: 端庄肃穆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太和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霓裳羽衣舞未央,大唐的宗庙正沐浴在礼乐文明的辉光之中。《太和》作为《享太庙乐章》的篇章,诞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崇文重礼的鼎革之际。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命太常寺改制雅乐,以"和"为魂,将祭祀乐章分为十二和之制,《太和》居首,用于皇帝亲享太庙、迎神之仪。

诗中"时文圣后,清庙肃邗"二句,暗合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封禅泰山后,更定礼乐以彰显文治的历史。彼时太庙祭享,必陈《九功舞》《七德舞》,玉磬金钟交响于"绳绳云步"的仪仗间,恰如《通典·乐典》所载:"钟磬列悬,羽龠徐动",尽显"穆穆天容"的皇家威仪。

"致诚勤荐"四字,折射出盛唐祭祀文化的内核——以礼乐为舟楫,载德政之馨香。玄宗曾亲制《唐享太庙乐章》十一首,而《太和》以清越之音开篇,似朱雀衔来紫微星的晨光,为三百年李唐王朝的宗庙祭祀,谱下最雍容的注脚。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唐代皇家祭祀太庙的盛大场景。开篇"时文圣后,清庙肃邗"八字,通过《毛诗序》"清庙,祀文王也"的典故,将祭祀场所的肃穆与对先王的追思完美融合。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化用《诗经》意象,赋予仪式以跨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

"致诚勤荐,在貌思恭"二句,展现了主祭者内外兼修的虔诚姿态。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赞赏这种"形神兼备"的描写手法——外在的勤勉献祭与内心的恭敬追远相互映照,构成唐代礼乐文化"敬天法祖"的精神内核。

中段"玉节肆夏,金锵五钟"运用通感手法,使礼器具有穿透时空的声响效果。葛晓音教授认为,玉制符节与青铜编钟的视听交织,形成"金石交响"的盛唐气象,其中"肆夏"作为周代雅乐遗响,暗含对礼乐传统的自觉继承。

末联"绳绳云步,穆穆天容"最为精妙。彭定求在《全唐诗》校注中揭示,"绳绳"出自《诗经·螽斯》的"绳绳兮",形容祭祀队伍如流云般连绵有序;而"穆穆"语本《礼记·曲礼》"天子穆穆",描绘出仪仗庄重如天的威仪。两个叠词的运用,既形成音韵的回环之美,又通过天地相映的意象群,构建出人神交融的崇高境界。

全篇在四十字中浓缩了盛唐祭祀文化的精髓。霍松林先生评价此诗"以《雅》《颂》之体,行气象之宏",准确捕捉到诗歌将儒家礼制精神转化为审美意象的艺术创造力。那些玉节金钟、云步天容的意象,最终都升华为对"太和"这一理想秩序的礼赞,体现着唐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宇宙观。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篇曰:
    "庄雅肃穆,有《清庙》遗响。'绳绳云步,穆穆天容'八字,尤见庙堂气象,非虚美也。"

  2.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其格调:
    "郊庙之音,贵在简而能奥。此章以'玉节''金锵'写礼器之煌煌,复以'云步''天容'状仪轨之森森,得《颂》体之正。"

  3.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其用典:
    "'肆夏''五钟'暗合《周礼》,而'致诚勤荐'句化用《礼记·祭义》,融经入诗,浑然无迹。"

  4. **翁方纲《石洲诗话》**析其声韵:
    "四言短促而金石铿锵,'肃邕''思恭'叠韵相谐,如听编钟磬之馀响。"

  5. 现代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特别提及:
    "唐代郊庙歌辞虽为应制之作,然如此篇中'在貌思恭'之句,犹存《诗经》'温恭朝夕'的敦厚精神,可见古人敬天法祖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