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天作

2025年07月05日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佚名

译文

天作高山
上天创造了巍峨的高山
大王荒之
太王(古公亶父)开拓治理这片荒原
彼作矣
他辛勤建设
文王康之
文王(姬昌)继承并安定繁荣
彼徂矣
他们(先王)已逝去
岐有夷之行
岐山如今道路平坦宽广
子孙保之
愿子孙后代永守这份基业

词语注释

荒(huāng):开垦治理
徂(cú):往、逝去
夷(yí):平坦
岐(qí):岐山,周朝发源地

创作背景

《周颂·天作》乃《诗经》中祭祀岐山的乐歌,其文字简古而气象雄浑,字句间流淌着周人对天命王业的虔敬与颂扬。考其创作背景,当与周人"克商建周"的历史脉络深相绾合。

据《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率族迁岐,"营筑城郭室屋"于周原,始奠周室基业。诗中"大王荒之"之"大王",正指这位被追尊为太王的开拓者。"荒"字取《毛传》"大也"之训,谓其披荆斩棘,化荒芜为沃土。而"文王康之"则对应《尚书》"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的记载,展现文王继先王之业,使岐山之地臻于安康。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一句尤耐寻味。《后汉书·西羌传》注引此诗,言周人自豳迁岐时"险阻尽平",暗喻周德广被,天险化作坦途。朱熹《诗集传》谓此"见人心之归,而岐道之平",道出周人以德配天的政治哲学。末句"子孙保之"既是祷祝,亦是训诫,与青铜器铭文"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诫命遥相呼应。

此诗虽仅三十余字,却如青铜鼎彝般凝练庄重。其字字如凿,镌刻着周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建国史诗,更在宗庙钟鼓声中,将岐山这座地理坐标升华为承天受命的精神象征。

赏析

《周颂·天作》是《诗经》中一首庄严而深沉的颂诗,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周人开国创业的壮阔画卷。诗中"天作高山"一句,以巍峨山岳象征天命所归,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浑然一体。朱熹在《诗集传》中评点:"言天作岐山,而大王始治之",揭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性——岐山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周族兴起的龙兴之地。

"大王荒之"与"文王康之"形成精妙的历史叙事对仗。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首二句言开创之艰,后二句言守成之善",大王古公亶父拓荒奠基,文王姬昌发扬光大,两代君王的功业在动词"荒"与"康"的对比中跃然纸上。这种递进式结构,暗含周人对先祖筚路蓝缕的深切追忆。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堪称空间意象的神来之笔。陈子展《诗经直解》阐释:"徂"字既写岐山道路的畅通,又隐喻德政的推行无阻。崎岖山径化为平坦通途,实则是周人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政治理想的诗意表达。这种化险为夷的意象,与《尚书》"王道平平"的治国理念遥相呼应。

末句"子孙保之"突然转入抒情维度,情感张力骤然升华。程俊英《诗经注析》特别强调:"四字重若千钧,既有对先祖的告慰,又有对后嗣的期许"。这种跨越时空的嘱托,使颂诗超越单纯记事,升华为凝聚宗族情感的誓言。正如《毛诗序》所言:"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全诗仅三十字却包含三重美学境界:开篇的天地宏阔,中段的史笔如椽,结尾的情思绵长。王夫之《诗经稗疏》盛赞其"质而不俚,约而能润",这种看似平淡中见奇崛的艺术特质,正是《周颂》"雍容典雅"风格的典型体现。在青铜器铭文般的简古文字里,我们仍能听见三千年前那支民族对天地、先祖与未来的虔诚回响。

点评

《周颂·天作》以简朴雄浑之笔,勾勒出周人开国史诗的壮阔画卷。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首二句极言山之高,后乃以'彼作''彼徂'二语轻轻带过,而文王德化之盛自见。末句'子孙保之',尤见周人慎终追远之思。"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赞叹:"'岐有夷之行'五字,写尽文王平治之功。高山本险,而能使之坦荡如砥,此非圣德何以至此?"诗中"荒之""康之"二字尤为点睛,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解道:"荒者,广大之;康者,安定之。大王拓其疆宇,文王成其德政,父子相继,遂开八百年基业。"

钱钟书《管锥编》独赏其结构:"自天工而人力,自先王而后嗣,自艰险而平夷,三转其意而浑然天成。'子孙保之'四字,如黄钟大吕之余响,使全篇颂赞之意归于警策。"此诗虽仅七句,却如青铜鼎彝般凝重,字字皆含对天命与人事的深刻体悟。